肺隱球菌病為新型隱球菌感染引起的亞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隱球菌是一種酵母菌,廣泛存在于土壤、禽糞和腐敗植物或蔬菜中。自然界中的隱球菌沒有莢膜,易形成氣溶膠,經呼吸道吸入引起隱球菌病。由于身體內的隱球菌會形成厚而黏著的莢膜,不易氣溶膠化,因此,隱球菌肺炎并不屬于傳染性疾病,罕見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僅有極少數新生兒由母體經胎盤感染。
新型隱球菌幾乎全部經肺入侵而感染人體,在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下,形成多糖莢膜保護層以拮抗宿主的防御機制。該菌主要侵犯肺和中樞神經系統,其感染的首發部位是肺,對腦膜和腦實質也有親和性,因此中樞神經系統也是常見的受累部位,其他少見的受侵部位有皮膚、骨骼、前列腺、肝、心、眼等。
隱球菌感染后在肺組織內形成最初的感染灶,多僅引起輕度炎癥反應,如肺門淋巴結腫大;也可以在胸膜下形成小結節,酷似結核分枝桿菌感染。90%病損僅局限于肺部,形成肺隱球菌病,另有10%可經血行傳播擴散至其他器官。
肺部隱球菌感染的早期,多數無癥狀,少數可出現低熱、輕咳,咳黏液痰,偶有胸膜炎癥狀等輕微的炎癥反應。晚期病變為肉芽腫,肺部偶有干酪樣壞死和空洞形成。
由于肺部隱球菌感染可以與肺部其他疾病重疊出現,因此X線影像無典型特征,其表現為多樣性。輕者僅表現為雙肺下部紋理增加或孤立的結節狀陰影,偶有空洞形成。急性間質性炎癥表現為彌漫性浸潤或粟粒樣病灶。
實驗室檢查可表現為血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輕度或中度增高,中晚期可有貧血和血沉增快。
應注意與肺結核、原發或轉移性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鑒別診斷。一旦擬診肺隱球菌病,可采集患者的外周靜脈血、支氣管肺泡灌洗液、腦脊液或穿刺液等行隱球菌乳膠凝集試驗,檢測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如試驗陽性,或上述標本做墨汁染色陽性和隱球菌培養陽性可臨床診斷。病變肺組織標本用組織化學染色或細胞化學染色方法檢出隱球菌可確診。
免疫功能低下為肺隱球菌病發病的重要誘因,因而它好發于艾滋病、惡性腫瘤、器官移植、糖尿病、肝硬化、結締組織性疾病、長期激素治療等免疫受損的患者。但國內調查表明,隱球菌亦可感染免疫功能正常、沒有任何基礎疾病的人群,因此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也需提防肺隱球菌病。
隱球菌感染在艾滋病病人中經常廣泛播散,表現為酷似卡氏肺囊蟲感染的間質浸潤。在免疫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中,可以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肺隱球菌病容易漏診和誤診,若不及時治療,極容易由肺入腦,危害嚴重。
肺隱球菌病的治療取決于患者的免疫狀態及病情輕重程度。單純有隱球菌寄生的慢阻肺病人,在沒有肺部受侵犯的證據時應定期隨訪。對胸片有肺實質受侵犯,呼吸道分泌物培養中分離出新型隱球菌的病人應給予積極治療,防止血源性播散的發生。對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病變極易由肺播散到中樞神經系統,即使其腦脊液檢查結果是陰性,亦應極早開始系統抗真菌治療。
對有隱球菌感染證據而臨床癥狀較輕者,可采用口服氟康唑或兩性霉素B 或伊曲康唑進行治療。絕大多數單純肺隱球菌病患者經藥物治療預后良好,少數單一結節患者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免疫受損或合并隱球菌腦膜炎者預后較差,常需抗真菌藥聯合治療,如聯合兩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等。藥物治療需有充足的劑量和療程,才能保證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