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
腦膠質瘤患者的親屬似乎比其他人更易患此病。早年瑞典北方地區的一項研究發現,腦膠質瘤的一級親屬患此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而其他類型腦腫瘤的發病率并未有明顯異常。5%的腦膠質瘤患者出現了家族聚集性,這可能與共同的生活環境因素或遺傳基因有關。
亞硝基化合物是一種烈性神經致癌物,在腌制食品中已有發現。因而,過多的攝入臘肉、熟火腿、油炸咸肉等,都會增加腦膠質瘤患病的風險。經常攝入水果、新鮮蔬菜和維生素C則正好相反。如果母親在妊娠期間攝入過多臘肉或其他腌制食品,其子女罹患腦膠質瘤的概率也會增大。
煙草中含有一些可以透過血腦屏障的致癌物,包括亞硝基化合物。所以,吸煙已經被認為是腦膠質瘤的潛在危險因素,會增加腦腫瘤的發病概率。
某些職業如醫生、消防員、農民,工作中長期接觸塑料、橡膠制品,暴露于砷、汞以及石油產品職業者,都是腦膠質瘤的高發人群。農村地區腦膠質瘤的發病可能與大量接觸殺蟲劑、除草劑有關。
隨著社會高速發展,我們無時無刻不處于各種電磁場之下。電離輻射會增加腦腫瘤的發生概率,也早已達成共識。
放射治療與腦膠質瘤的發生有密切關系,有17%的腦膠質瘤患者接受過放療?;技毙粤馨图毎园籽〉膬和?,常需要接受預防性神經系統放療,他們罹患腦膠質瘤的風險是其他人的22倍。
大多數研究認為,使用手機和腦瘤的發病之間并無關聯。但也有一些學者稱,如果手機使用者總習慣用一側接聽電話,那么在長期的射頻輻射下,其發生腦腫瘤的風險會高1倍。
從生物學角度講,腦外傷后常會引起受傷部位明顯的膠質增生,從而也相應增加了該部位發生腫瘤的概率,所以顱腦損傷被認為是腦膠質瘤的潛在危險因素。但另一些學者認為,顱腦損傷本身并不會增加腦膠質瘤的發生風險,只不過是由于腦外傷而增加了常規頭部CT 或MRI檢查,從而提高了腦膠質瘤的檢出率。
還有一些感染性疾病不容忽視。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脊髓灰質炎疫苗受到“猴病毒40”污染,造成了大范圍人群的醫源性感染。在德國,注射過這種被污染疫苗的孩子在隨后的20年里發生腦膠質瘤和其他不太常見腦腫瘤的概率明顯增高。此外,艾滋病病毒、弓形蟲感染等都可能與腦膠質瘤的發病有關,但尚需進一步證實。研究發現,那些曾患過流感等傳染病的人群,腦膠質瘤的患病風險會降低30%。這提示我們,在腦膠質瘤的發展過程中,免疫因素可能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