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輝,張英杰,劉月琴
(河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0710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年—2020年)》 明確提出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實踐教學作為高等院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重要環節。 2019 年是河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科學專業實行“3+0.5+0.5”培養方案的第一年,該培養模式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現代化畜牧人才的培養目標,學生前3 年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最后1 年由半年的教學實習和半年的畢業實習組成。 教學實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原有的實驗課內容已不能滿足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因此,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教與學,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并圍繞限制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瓶頸問題進行改革和創新,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新型畜牧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對培養具有良好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畢業生具有重要意義[1-2]。
鑒于此,本文針對“3+0.5+0.5”的人才培養要求,從教學實習的改革思路、改革實踐以及實踐效果等方面進行探析,對深化教育改革和實踐教學內涵建設, 構建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以及促進高素質應用型畜牧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3]。 《羊生產學》作為動物科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和水平決定了教學實習的質量和效果。 通過整合專業的教師資源,邀請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的資深教師,納入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優化教師隊伍。 一方面,打破傳統的僅由任課教師進行講授的模式,通過輪崗講授、全段交叉、優勢互補、協同教學的模式,發揮團隊教學的優勢,實現不同實踐環節的有效銜接,增強實踐教學的整體性和實效性,全面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另一方面,新入職教師進行跟班鍛煉,在引入新理念和新思想的同時,作為助教學習欠缺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知識。在教學實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同時也鍛煉了年輕教師,以“傳幫帶”的方式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釋放“人才+”效應。
實踐教學模式是社會因素、 學生因素和知識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是構建符合教學規律和社會實踐應用標準的科學系統化實踐教學規范式模型[4]。 本著推進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原則,在教學實習內容的設置上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理論知識的轉化、實用技能訓練、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等方面,既依附于理論教學也獨立于理論教學,讓學生既能在“學中做”,也能在“做中學”、“做中思”,著力提高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知識源于實踐,實踐是創新的源頭,課程融合的教學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以“社會需求、服務社會”為導向,在教學實習內容的設置上消除課程間的壁壘,實行多課程聯合實習。 在實習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綜合利用知識和解決復雜問題的專業技能和創新意識。
根據動物科學專業實踐性較強的特點, 為方便組織教學實習,在我院領導和養殖企業的大力協助下,從“小尾寒羊之鄉”唐縣將實習用羊運到我院本科生實踐基地標本園, 讓學生能在校內身臨其境體驗生產、完成實習內容。
為加強實踐教學的內涵建設、促進課程改革階躍式的發展,《羊生產學》教學實習的教師團隊由三位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授和三位新入職教師組成,采用輪崗講授、協同教學、全段交叉等方式,所有教師全程跟班參與,促進師生在實踐過程的交流,全面提升教學實習的質量和效果。
為突出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主體性, 根據實習內容讓學生組成不同的實習小組,在實踐操作環節先由教師演示動作要領,再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加強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以提高學生將所學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并靈活的綜合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勇于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與《動物繁殖學》課程聯合進行教學實習,教師將不同知識點通過具體的問題連接起來,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從不同角度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拓展思維模式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通過知識的交匯融合創新實踐體系,促進學生基礎技能、專業技能、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3+0.5+0.5”人才培養模式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在《羊生產學》教學實習內容的制定上注重知識的實用性、 重點突出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 鑒于此,《羊生產學》教學實習內容既包括羊的外貌評定、年齡鑒定、飼料配方的配制以及羊毛、羊絨組織學結構觀察等實用知識,也包括羊的體尺測量、毛樣采集、血樣采集、瘤胃液采集、屠宰實驗及絨毛長度、細度的檢測等常用的試驗和實踐技能操作。 豐富實習內容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學術思維。
聯合《動物繁殖學》課程開展教學實習,在羊同期發情、人工輸精、胚胎移植的教學過程中,融合動物營養與繁殖的關系,實現理論知識的整合應用,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的興趣,提高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
本次教學實習改革在動物科學專業2016 級學生中實施,各負責老師在實習過程中融合相關理論知識豐富實習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整個實習過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以及與老師們的互動頻率很高,教學效果顯著。 比如在羊的外貌評定環節,老師融合羊的角型遺傳與選育,講解無角、姜角的形成原因。在講解不同品種及生產用途羊被毛的組成特點及顏色時,融合羔皮、裘皮及羊毛、羊絨等羊產品加工使用知識,讓專業性強的理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興趣。 在羊屠宰性能測定環節,專門邀請經驗豐富的解剖學老師講解羊的內部器官結構和組織形態,學生們均主動與老師互動,仔細辨別瘤胃、網胃、瓣胃、皺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結腸和盲腸的位置形態,并主動剖開胃腸道、子宮等組織器官觀察內部結構。 在羊毛、血液及瘤胃液采集環節,學生們主動操作并迅速掌握技術要領,順利完成樣品采集過程。 在羊的飼料配方配制理論講解完成后,學生們積極提出疑問, 與老師們溝通交流, 課后讓同學們提交30kg、20kg 育肥羊不同日增重條件的飼料配方,學生們均交出了科學合理的飼料配方。
本次《羊生產學》教學實習模式在動物科學專業是第一次實踐,內容設置和實習模式融合了各參與教師的思想和建議,整個實習過程中學生們的參與度很高,認真完成各個環節,尤其在實操環節主動參與、反復琢磨。 同學們勤學好問,老師們認真解答、適時引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頻繁,實習氛圍較好。 教學實習結束后,同學們提交的實習報告中字里行間都是收獲的喜悅和對老師們專業素養的肯定,打破了他們認知中的《羊生產學》,讓他們對畜牧生產有了更深、更系統、更全面的認識,拓寬知識和思維視角的同時也提高了動手能力。
在本次《羊生產學》教學實習過程中,本人作為教師團隊的一員,全程參與各個環節的教學內容,真正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樂趣和為人師表的責任,見證了同學們從懵懵懂懂、無從下手到熟練操作、敢于質疑的蛻變,也從其他教師的教學中學到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操作技能,提升專業素質的同時也拓展了科研思路,整個實習過程受益匪淺。 更珍貴的是從前輩老師們身上看到的兢兢業業、言傳身教、誨人不倦的擔當與責任,他們用扎實的學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深入淺出地講解理論知識,通俗易懂又妙趣橫生,自然的引發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索的興趣,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和帶動學生腳踏實地、樂于學習、勇于創新、回報社會,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因為學了動物科學專業而愛上畜牧,獲得專業榮譽感的同時也提高了社會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作為新時代的年輕教師,我們在堅守初心、牢記教育使命的同時,更應當秉承老一輩教師的匠心精神,站在知識發展的前沿,不斷充實自己,傳承河北農業大學“農業教育非實習不能得真諦,非試驗不能探精微”的教學理念,扛起教書育人的時代重任。
通過《羊生產學》教學實習內容和方式的改革與探索,充分發揮了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應用創新能力中的主導作用,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 主動學習和探索的能力以及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為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畜牧人才提供了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