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剛,王晨艷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護人員作為社會發展重要參與者,為全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人們對他們的要求卻越來越高。醫療糾紛頻繁發生,致使醫患關系不和諧。醫療糾紛需要醫患雙方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相互體諒,這樣才能建立和諧友好的醫患關系。作為即將進入醫療衛生事業的醫學生,不但要醫技醫德高,而且要與患者有效溝通,使醫患關系更加和諧。同時,作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后備力量,醫學生更要成為綜合全面的人才,其中必須具有較高的醫患溝通能力。
如今,我國國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和維權意識的日漸增強,醫患關系的處理在不停地面臨著新的挑戰。鑒于此,醫學院校應把提升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切實把它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201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推進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及中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要求從2017年所招錄的醫學碩士在職業素質的培養上要加大力度,其中包括對醫學碩士加強醫患溝通能力的教育,并實行嚴格的考核方式。可見,醫患溝通能力已經是臨床醫學專業碩士招生考查的重要內容。鑒于國家政策的規定和當今緊張的醫患關系,應有針對性地加強醫學生與患者有效溝通能力的教育,使即將從事醫療活動的醫學生能夠與患者良好溝通,為醫療活動提供保障,在無形中推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如今醫療糾紛頻發,醫患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多種多樣,但通過實證分析可知,醫患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致使他們很難從醫學人文關懷的角度對待患者,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醫療糾紛頻發。醫學生作為即將從事神圣職業的人員,他們溝通能力高與低,直接關系著醫患關系能否和諧。因而,醫學院對未來的醫護人員應加強溝通能力教育,以提升他們的溝通能力。隨著醫療診斷技術進步,應讓患者對先進診斷技術予以知曉,由于醫護人員沒有對患者進行先進診斷技術的合理說明,致使很多患者片面看待發展的診斷技術,對其持懷疑態度,這也影響著醫患關系。可見,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醫學生不僅要學習最新醫技,還要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這樣才能使醫患關系和諧有序。中共十九大指出,要加強全科醫生隊伍的建設,可見,培養全科醫生是當今醫學教育的重要目標,醫學人文關懷是全科醫生綜合素質的表現,他們的溝通能力直接體現在醫學人文關懷,而且醫患溝通在全科醫學教育中的理論地位也很重要,培養全科醫生也需要醫學生提升醫患溝通能力。總之,增強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將促使醫患關系和諧,并且也將使醫學教育的目標予以實現,促進和諧社會發展進程。
醫患矛盾出現的重要緣由是醫患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醫學生作為促進醫學發展、保障人民健康的后備力量,提升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是減少醫患矛盾、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需要,也是培養綜合全面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需要。
1.醫學院校在醫患溝通能力課程設置和考核評價上存在欠缺。當前,很多醫學院校注重醫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專業課程設置比較完善,但非專業課程設置存在欠缺,同時很多非專業課沒有教材,如醫患溝通能力課程。醫患溝通與醫療糾紛防范處理等人文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技術輕人文[1]。大部分醫學院校為了提升學生溝通能力,只是在醫學人文課程中進行簡單講述,并且所涉及內容也很少。課程設置上缺乏整體性、連貫性,這樣使學生很難從整體了解溝通的知識體系,在實踐中將呈現知識盲區,這使醫患之間很難有效溝通。在學生溝通能力高與低考核中,大部分醫學院校注重理論考試,欠缺實踐考核,這也影響學生提高自身溝通能力。醫學生實習時間比較長,但對實習的考核,基本不涉及溝通能力,致使他們溝通能力的缺失。
2.醫學院校在教學方式和專業師資隊伍上存在不足。溝通能力提升需要專門從事這方面的師資人員,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力度地講解溝通能力理論部分,使醫學生充分認識到其內涵。然而,很多醫學院校對溝通能力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專職人員,這深深制約著學生提升溝通能力。有些學校有這方面的教師,但注重理論,缺乏實踐,大學生僅接受枯燥的教育,難以達到教學目的。醫學生溝通教育涉及多門專業課程,涉及醫學學科的方方面面,因此,醫學課程要包含溝通能力方面的內容,還需要專業教師在講課中滲入溝通能力方面的內容。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專業課教師只注重專業教育,忽視溝通能力教育。現在很多大學生注重必修課,忽視選修課,很多醫學院校把溝通能力課程作為選修課,這使醫學生學習這方面知識的積極性降低。有些醫學院校雖然把它作為必修課程,但往往是大班上課,教學效果不理想。社會進步要求醫學院校要大膽實行課程改革、教學方式改革,然而很多學校在進行課程、教學方式改革時,僅注重專業課程改革,對非專業課程不予改革創新,尤其是溝通能力方面的課程,這也影響著醫學生溝通能力的提升。提升學生溝通能力需要注重實踐教學,然而這一問題卻沒有引起醫學院校足夠重視。
3.醫學院校在見習、實習中未能有效培養醫學生溝通能力。眾所周知,醫學院校的課程比較多,致使學生們一味學習理論知識,對學校安排的見習、實習沒有足夠重視,并且他們在見習、實習階段注重專業知識運用,他們跟隨的醫護人員也沒有對學生強調溝通能力的重要性,這更加使他們難以培養溝通能力。學校安排醫學生見習時間比較短,大概每周只有3小時左右,這也使醫學生很難了解診斷的全過程,對培養醫學生溝通能力具有很大影響。醫學生實習時間比較長,但是,積極鼓勵他們與患者接觸的臨床醫生卻不多,這也制約著他們與患者接觸,影響著他們的醫患溝通能力的提升。在現實中,很多醫生對醫患之間的溝通不予重視,這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提升醫患溝通能力。很多醫學院校注重理論,學生實習時間比較短,這使他們與患者接觸時間較少,影響著溝通能力教育。培養溝通能力需要醫學生認識到見習、實習是溝通能力提高的重要階段,希望醫學院校加以重視。
加強醫患溝通是減少醫患糾紛的重要途徑,是當今醫患關系對現代醫學生提出的新要求。醫學生進入工作崗位需要與患者加強交流互動,這是醫學生教育的重要任務。
1.改革課程設置,轉變教育方式。在醫學學科研究上,要重視溝通能力的研究,研究要注重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在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溝通能力的課程改革。增強溝通能力需要步步積累,所以,對醫學生這方面教育需要從入學開始,每一學年要有相關課程,并且要作為必修課。除此之外,在專業課教學中,也要滲入溝通能力教育,使學生時時受到教育。同時在實踐課程上要重視溝通能力教育,使醫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提升他們的醫患溝通能力。醫學院校要適當增加醫學生見習、實習時間,使醫院充分對他們進行醫患溝通能力教育。各醫院對見習、實習的學生也要加強溝通能力教育,因此,醫院要對醫護人員開展醫患溝通能力的教育和培訓,使他們以身作則成為榜樣,并且帶教醫生要鼓勵學生積極與患者展開溝通,使醫學生溝通能力得以提升。醫學院校應鼓勵教師積極編寫提升醫學生溝通能力的教材,且全面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對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除了必修課程外,還應積極鼓勵教師開設溝通能力選修課,使必修和選修兩種教學方式穿插進行,這樣才能更好發揮課程作用。隨著課程設置完善,同時要積極改變教學方式,并且改革的教學方式要達到學生要求。在對醫學生進行溝通能力教學中應讓學生有設身處境的感覺,如采用情境模擬法、標準病人教學法、見習體驗法等多種教學方式。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變考核方式。很多醫學院校大力引進醫學專業人才,促進了學校專業發展。但由于忽視引進非醫學專業人才,致使非醫學專業課程教育難以達到教學要求。因此,醫學院校要積極引進非醫學專業人才,尤其醫患溝通能力的人才,使他們積極進行溝通能力教學。另外,對醫學專業課教師也要加強溝通能力教學培訓,使他們在教學之中能有效融入溝通能力內容。醫院積極配合學校讓優秀醫務工作者投入學校教學工作中,以他們的切身實際講解醫患溝通技巧[2]。醫學生在醫院實習、見習,臨床醫師要德才兼備,具有較高醫患溝通能力,這樣能對學生起到引領作用,所以,對臨床醫師要提出具體的規范要求,建立臨床教師的審核制度,強化他們引領示范作用。隨著教師隊伍的完善,他們教學效果如何,不能單單從理論考試上衡量,要摒棄傳統考核方式,積極采用有效的考核方式。對醫學生考核要分階段、分場所,側重點要不同,同時對醫學生見習、實習期間的溝通能力也要進行考核。現在對醫學生的臨床技能的考試主要是OSCE[3],如今國際通用的評估醫學生溝通技能的常用量表是《醫患溝通技能評價量表》(SEGUE),以后可以通過OSCE和SEGUE結合方式評價醫學生的溝通能力。
3.重視職業認同教育,轉換培養策略。對職業的執著、熱愛、認同是醫學生積極努力提升醫患溝通能力的重要因素。職業認同是個人職業發展的推動力,醫學生對醫學職業具有深厚的情感、執著的追求,這將使他們積極投入到醫學教育學習中,會使他們更加重視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兢兢業業地投入到實踐工作中。因此,醫學院校應加強醫學生職業認同感教育,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可度,樹立職業情懷。每個人具有不同的特征,其溝通能力存在很大差異。在調查中發現,男生溝通技能明顯低于女生,在溝通能力培養中要加大對男生的培養力度。通過調查也發現來自農村大學生人際交往、語言表達、自信心等方面遠遠低于來自城市的大學生[4],可見他們的溝通能力不如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因此要加大對來自農村大學生溝通能力的教育。醫學專業錄取學生理科生較多,文科生的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一般強于理科生,因此對醫學生進行溝通能力教育理科生和文科生側重點要存在差異。總之,使醫學生樹立職業認同感,因人而異地展開醫患溝通能力教育將會達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