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彬,魏文剛,袁靜怡
(1遼寧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2沈陽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866)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課程的學習與一般知識的學習不同的是,作為《思修》教學內容的人生態度、民族情懷、價值理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需要長期學習、反復實踐,才能貫徹一生,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1]因而,《思修》教學內容的學習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復實踐,并在實踐中反復比較、反思,才能升華為長期貫徹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
1.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一般而言,低層次的需要滿足后就會產生滿足高一級層次需要的愿望和動力,但這時低級層次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被高一層次需要所抑制,從而低級層次的需要產生行為的動力減小。[2]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屬于基礎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取決于外界環境的情況;而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其滿足取決于主體主觀努力和自身感覺。每個人每時每刻的行為都需要一種或幾種需要的影響,但只有一種優勢需要對行為起著主導作用。在人的頭腦中,不同層級的需要共存、共融、相互交叉,高級層次的需要產生后,其產生行為的動力增強,但基礎層次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產生滿足需要的行為動力減小,不同層次的需要就這樣此消彼長地支配著人的行為。
2.《思修》學習機制的生成邏輯。大學生產生《思修》學習行為,要在感受、需要、判斷、動機、動力等因素的作用下才能完成。處于《思修》教育環境中的受教育者首先要感受教育信息,這些信息引起情感、心理等感官反應,并產生認同、排斥、擱置等主觀表象。那些被受教育者認同的教育信息會刺激其產生生存、發展等需要,這些需要在理性判斷作用下分析其合理性及滿足的可能性,從而產生修正需要、選擇需要或舍棄需要等判斷結果。經修正后被選擇的需要成為優勢需要,優勢需要能產生行為動機,行為動機在動力的放大作用下產生穩定、持久的學習行為。
《思修》課程滿足大學生需要具有共性特征,這種需要是人生某一發展階段上對生存、發展、社會、人生、道德、法治等基本問題的理性思考。[3]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前都會產生對社會規范、人生規劃、婚姻、道德等方面理解與認知需要,滿足這些需要才能在社會中各安其位,維護社會有序運行,從而真正成為社會人。
1.大學生生理與安全的需要。這一需要是大學生進行正常學習的基礎,是維持健康心理和情感的必要條件,表現為大學生經濟需求的滿足、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定、人際關系的正常維持等。調查表明,78.4%的大學生經濟來源于家庭;除生活費外,用于形象、電子產品的消費占90%。[4]可見,當前大學生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且逐漸向精神化、高層次化發展。大學生安全需要體現在日常交往之中。大學生日常交往主要對象是學校同學,他們喜歡與自己性格、觀點相似的同學交往,這樣可以將自己的心理苦悶、情感糾葛、家庭矛盾等向同學傾訴,滿足排解壓力、舒緩情緒等情感需要。
2.大學生歸屬與愛的需要。這一要素是大學生順利融入所在群體、成為群體中不可缺少的成員,并在群體中獲得幫助和友誼的需要。當前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愿意并能夠融入群體之中,在群體中,他們根據趣緣、地緣、性格標準重建自己的“交往圈”。經常化的“圈內交往”能使大學生產生深厚的友誼和信任感,全方位滿足大學生歸屬和愛的需要。
3.大學生尊重的需要。大學生的尊重需要包括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內在尊重是指大學生的自尊,外在尊重是大學生憑借能力、威望,受到群體關注,從而得到他人的高度認可和正面評價。大學生通過努力滿足自身的尊重需要,能使其對自身能力、水平、威信甚至形象充滿自信,并進一步增強心理素質、精神支撐,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
4.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一需要處于大學生需要層次的最高層級,是大學生充分發揮自身能力、知識,以實現個人理想的需要。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要求大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智力、能力用于實現個人目標之中,以實現能力提高、知識豐富、求職、發展等目標。自我實現需要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最強烈的強勢需要。由于這一需要傾注了大學生時間和精力,在實現目標過程中鍛煉了韌性、耐心、意志力,目標實現能使其獲得最大的滿足和快樂。
《思修》課程學習機制,就是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吸納進大學生的價值體系中來,成為大學生思想理念的組成部分,成為支配自身意識、心理、情感、行為的理性力量的過程。[5]
1.對教育信息的感受機制。受教育者在主動參與《思修》教學活動中,首先要感受各類教學信息,這些教學信息產生渠道包括閱讀教材、教育者講授、與其他受教育者討論、實習實踐體驗等。一般而言,某一特定的受教育者除了感受固定的教育信息之外,還會感受千差萬別的社會信息,這些信息對《思修》教育信息的理解和體會產生一定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受教育者感受《思修》教育信息之后,會在其心理、情感、思想中產生感性化的主觀反映,這種反映是在受教育者已有的知識、素養、能力及對教學期望基礎上產生的,具有表象性、淺層化的特點。感性思維在感受機制中發揮著主要作用,這就要求《思修》教育內容、形式、載體能適應感性化需要,能刺激青年大學生的視覺、知覺和感覺,滿足他們好奇、情緒化、獵奇等心理。
2.對教育信息的需要機制。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大學生為實現人生理想、體現個人價值會產生集體歸屬感、獲取知識、鍛煉能力、被社會認可等不同層次的需要。因此,《思修》教育信息只有與大學生的需要相契合,才能使他們對教育信息產生具體化的需要。“需要是由于社會中生產著需要的對象而形成的”,[6]受教育者的需要不僅受到社會基礎和教育條件的制約,也受到內在主觀因素的影響,思想理念的形成是外在條件和內在主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7]外在條件和內在因素之間的作用不會自動生成,需要受教育者反復學習實踐才能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產生理性化、抽象化的恒久思想體系。
3.對需要的判斷機制。馬克思主義認為,需要分為從低到高三個層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及發展需要,高層次需要對低層次需要具有調控功能。[8]需要調控功能通過判斷機制實現,受教育者經過判斷機制選擇和修正的需要成為優勢需要。優勢需要是合理的、客觀的、有實現條件的需要,只有這種需要才能進一步產生行為動機。在《思修》教學中,受教育者會產生娛樂、消費、交流、學習等需要,限于時間和精力,不可能同時滿足這些需要,這時通過判斷機制來抑制不符合教學管理規定的需要,選擇學習需要參與到《思修》教學中來。判斷機制的重要作用在于判斷需要的正當性、合理性,規劃或選擇實現需要的行為方式。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判斷機制生成過程中,要引導他們將高層次需要發展成優勢需要,從而使受教育者的行為傾向指向《思修》教學內容的學習。
4.受教育者的動機選擇。受教育者的優勢需要并不能直接產生學習行為,只能產生行為動機,行為動機能產生行為,受教育者產生行為動機的過程就是動機選擇機制。行為動機與學習行為具有一致性,選擇什么樣的行為動機就會產生相應的學習行為。受教育者的學習動機是一種心理過程而非心理活動結果。受教育者《思修》學習動機可以通過教學信息選擇、教育任務完成、學習努力程度、課堂互動情況、遇到學習困難堅持程度等方面考察動機選擇類型和程度。
5.動力選擇機制。動力選擇機制就是在動機的基礎上產生的堅持精神和努力程度。“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學習過程是一個艱苦的勞動,需要受教育者保持旺盛斗志,以極大熱情付出時間和精力。動機能夠產生行為,但即使是正確、合理的動機也并不能產生堅持精神、長久耐力、戰勝困難的決心和較高的熱情,學習中的后勁不足、遇到困難退縮、付出精力不夠是常有的事。動力機制的產生取決于目標的重要性和實現概率兩方面。對受教育者來說,教育目標越重要、實現目標的概率越大,學習動力越強;相反,則動力越弱。在《思修》教學中,教育者要將教學內容與受教育者學習目標結合起來,將人生觀教育與個人發展結合起來,將理想信念與人生目標追求結合起來,將法治觀教育與個人利益維護結合起來,增強目標的重要程度,以提高學習動力。
6.行為生成機制。行為生成機制是在動力的強化作用下,支配受教育者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生成機制,主要包括產生行為、維持行為、指向目標三個過程。例如,在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需要下產生了學法、用法的思想動機,教育者采取發布經典法律案例、受教育者自身權益分析、大學生權益討論等形式,增強他們學習法律的動力,從而產生學習《思修》法律章節的行為。學習者不能即學即會,需要學習行為恒久的維持,以鏟除學習中的阻礙和困難。受教育者首先經過分析法律概念、學習法律體系,將教育信息與自己已有的法律知識和理念相比較、判斷、篩選、過濾,接納與自己思維相一致的教育信息,從而形成法治思維、依法行使權利并履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