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燕
(鹽山縣農業農村局 061300)
羊小反芻獸疫也被稱之為羊瘟假性牛瘟,主要是羊小反芻獸疫病毒導致病羊出現發熱口炎,腹瀉等一系列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以羊小反芻動物, 尤其是山羊動物為主。 臨床癥狀相當嚴重,傳染病源主要為患病動物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所使用的草料、用具和飲用水等,發病率死亡率非常高。
羊小反芻獸疫作為一種非常嚴重的傳染病,主要是羊小反芻獸疫病毒造成的感染。 羊小反芻獸疫能夠直接或間接途徑傳播造成呼吸道感染,潛伏期在46d 左右,最長可超過21d。羊群的發病率達到60%以上,病死率則超過50%。 該病毒與牛瘟病毒、犬瘟病毒和海豹瘟病毒相類似, 一旦出現感染就會導致羊體溫瞬間升高,出現明顯的發熱癥狀,還會從眼鼻排出分泌物,出現口腔炎等癥狀。
病羊會明顯出現呼吸失調、咳嗽癥狀,如果病羊病情嚴重還會出現腹瀉和死亡,盡管羊小反芻獸疫,臨床表現非常嚴重,但卻無法在體外長時間存活。 在56℃時病毒瘀血, 半衰期為5min,而在70℃以上的高溫病毒會立刻失去活力,當環境溫度為4℃時,其性質特征比較穩定,但如果病毒的pH 值處于平衡的酸堿狀態下,就會迅速失去活性,也就無法造成病菌感染。 從目前的觀察情況來看, 一切被患病動物所接觸的物質都有可能成為傳染源,例如患病羊的排泄物,身體組織分泌物,如果病羊使用過的草料、水,也會成為感染源。
目前羊小反芻獸疫最常見的傳染途徑為呼吸道和消化系統, 與病羊直接接觸會就會立即感染, 而一旦感染羊小反芻獸疫,則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會含有大量的細菌。 如果母羊被病毒感染,母羊的乳汁中也會被病毒感染。 冷凍羊肉病毒存活資料還比較缺乏, 因為大多數病毒的存活率都與肉品pH 值密切關聯,所以肉品的傳染效果比較低。 體外環境不利于病毒存活。
山羊、綿羊、羚羊等小反芻動物均是此病的易感對象,但是山羊的臨床癥狀和感染幾率明顯更為嚴重, 與個體差異具有密切關聯。 其中紅鹿和白尾鹿、豬、牛等也有可能被該病感染,但是這些動物會產生抗體,所以不會發病。
目前羊小反芻獸疫的潛伏期僅為46d 左右, 最長的會達到21d,在首次入侵動物時,能夠在易感羊群中快速暴發,但是在到達體內穩定了之后會偶爾暴發,每當羊羔出生季節,病毒感染數量會顯著增多,雖然該病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暴發,但是雨季和寒冷干燥季節發生的頻率會更高。
羊小反芻獸疫在發病之后,主要以眼鼻分泌物,口腔腹瀉等臨床表現作為診斷依據, 只有山羊和綿羊感染之后才會出現這些癥狀,由于羊小反芻獸疫的潛伏期非常短,一旦發病就會立即暴發,所以感染之后對羊的生理和心理造成顯著影響,病患體重會明顯下降。 羊群受感染后會出現發熱、口腔黏膜受損、充血輕度糜爛等癥狀,即使下層黏膜小面積壞死、牙齦出血等,也會出現同樣的現象。 部分羊口腔病變能夠在2d 內自動恢復,但是體溫會下降, 在二次細菌性感染后會出現呼吸異常支氣管炎支原體肺炎等癥狀。
在對羊小反芻獸疫防控時, 應該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合理控制,首先要做好免疫工作,利用疫苗來提高羊體內的抗性,對于新生羔羊、 沒有免疫的羊以及超過3 年免疫保護期的羊需要集體免疫。 而如果羊最近一個月內已經接受過免疫,在疫情暴發之后就不需要再次免疫了。
做好羊養殖消毒管理工作。通過加強羊科學管理,能夠為羊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提高羊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減少感染疾病的幾率,首先要加強羊飼養環境的改善,積極配合獸醫站的專業人員,對羊圈進行每日定期消毒,同時要加強宿舍環境整理,避免出現臟亂差的情況,另外還應該對羊的料槽進行全面消殺,保證防疫工作順利開展。
在新購進羊群時必須要隔離觀察,等到羊群確認健康之后,才能夠免疫。 外來人員和車輛在進場之前應該嚴格消毒,嚴禁從疫區進購養殖,對于外來養殖尤其是來自活羊交易市場的羊,調入之后要統一隔離21d 以上,經過確認無誤,沒有明顯的病癥才能夠混入羊群。 加強對獸疫疫情的巡查與防控工作,一旦發現疑似病羊就需要立即隔離控制活動, 同時還要上報上級部門對病死羊要嚴格處理,不能夠出售或加工病死羊。
為了確保廣大牧民的經濟效益不受損失, 必須要積極加強對羊小反芻獸疫的監督監管力度積極向廣大牧民對小羊小反芻獸疫的防治措施進行宣傳與普及,確保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