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努爾·艾斯卡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喀熱開其克鄉農業(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 845552)
在奶牛規模化養殖中,犢牛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反映著犢牛飼養水平,關系著奶牛養殖場經濟效益。 影響犢牛成活率的因素眾多,如犢牛出生年份、犢牛飼養管理水平、犢牛品種、犢牛出生季節等。 因此,要想提高規模化奶牛養殖中犢牛的成活率,應樹立多措并舉意識, 能夠根據養殖場實際情況在相應時間應用相應措施進行犢牛科學養護。 以下是筆者對犢牛成活率提高的幾點體會,意在拋磚引玉。
奶牛品種不同犢牛成活率也存在一定差異。 這就需要在奶牛規模化養殖過程中, 能夠選擇適應區域內飼養條件的優質品種。 例如,荷斯坦牛與娟姍牛皆是世界著名奶牛,且娟姍牛產乳性能明顯高于荷斯坦牛。 但調查顯示,在新疆娟姍牛牛犢的成活率不如荷斯坦牛, 故選擇荷斯坦牛進行育種的綜合效益要高于娟姍牛。 與此同時,在奶牛配種時,需對公牛與母牛血緣關系具有全面了解,禁止近親繁殖,以減少遺傳因素對犢牛成活率的不利影響。 此外,選擇遺傳潛能好、體格健壯、抗病能力強的公牛與母牛進行配種,以保證犢牛基因品質優秀。
經驗歸納與總結發現,孕牛飼養質量的高低對犢牛成活率提升存在密切關聯性。 科學飼養的孕牛, 胎兒生長發育狀況更好,犢牛出生死亡率更低,母牛孕育能力更強。 因此,在犢牛成活率提高中,需加強孕牛養護力度。 例如:根據帶犢奶牛妊娠期營養需求制定飼料喂養規劃, 通常前5 個月以粗飼料為主,5 個月之后適當增加精飼料,合理控制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攝入[1]。 孕牛每日需適當運動,以增強體質,降低流產、難產發生率。盡可能減少對孕牛的刺激,使孕牛能夠始終處于安全、愉悅、放松狀態。 孕早期做好母牛疾病預防工作,避免孕牛發病對胎兒生長發育的不利影響。
犢牛出生后其生理器官尚未發育完全,自身抵抗力、免疫力較差,如養護不當極容易患各種疾病,導致犢牛死亡。 因此,在規模化奶牛養殖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新生犢牛護理管理,以降低非遺傳因素對犢牛生存的不利影響,提高犢牛成活率。 例如:犢牛出生之后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 進行犢牛口鼻腔分泌物清理,保證犢牛呼吸道通暢,避免分泌物誤吸致犢牛窒息死亡現象的發生。
新疆阿克陶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四季分明且晝夜溫差較大,這就需要根據犢牛出生時間做好保溫工作,減少犢牛冷熱應激的發生。
犢牛從母體娩出后,需進行斷臍消毒,做好犢牛臍部護理工作,以降低感染因素對犢牛成活率的影響。
母牛初乳中蘊含豐富的免疫球蛋白, 對提高犢牛免疫力存在積極影響。 因此,應高度重視新生犢牛初乳飼喂,指導犢牛吸吮母乳、消化母乳,如果母牛初乳量不足,需要進行人工調配,以滿足犢牛喂養需求。
提高犢牛牛舍環境管理質量是降低犢牛死亡率, 保障犢牛健康生長的重要手段。 有研究表示,犢牛圈舍溫度過高容易造成犢牛內分泌失調,改變犢牛體內蛋白質代謝、糖代謝、脂代謝活動,降低犢牛成活率;溫度過低容易提高犢牛患腹瀉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概率,提高犢牛病死率[2]。 因此,在圈舍管理中,溫度管理是基礎內容也是重點內容。 通常,圈舍溫度應控制20℃左右,7~8 日齡犢牛飼喂溫度應控制在37℃~39℃左右,1 月齡犢牛以單欄飼養為主,實行定量飼喂策略(根據犢牛生長需求,控制各階段飼喂量)。 除控制圈舍溫度外,也應加強圈舍內飲水管理、濕度控制、通風控制、衛生管理,做好犢牛日常活動情況記錄工作,包括犢牛進食情況、排便情況、運動狀態、精神狀態等,便于及時發現與處理異常問題,提高犢牛成活率。
疾病因素是降低犢牛成活率的關鍵因素, 做好犢牛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對規模化奶牛養殖穩定與可持續競爭發展存在重要影響。 在犢牛疾病防控過程中,需要對當地犢牛流行病特征具有全面了解,從而給予犢牛疾病針對性防控。 同時,注重犢牛自身免疫力、抵抗力提升,以降低犢牛患病率。 此外,發現患病犢牛后,應將其與其他健康犢牛隔離,并根據病癥表現,進行藥物治療。 就腹瀉而言,針對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瀉,可用麥芽酚、酵母片、土霉素、蘇打粉等聯合治療;針對病原體感染導致的腹瀉,需添加黃霉素、慶大霉素等抗生素藥物治療,利用糖鹽水、復方氯化鈉注射液、碳酸氫鈉注射液等補充水分,糾正電解質紊亂。
總而言之, 提高犢牛成活率是保障規模化奶牛養殖效益穩定提升,促進奶牛養殖場可持續競爭發展的關鍵所在。 提高犢牛成活率, 可通過優選優育降低遺傳因素影響, 通過做好孕牛養護、新生牛犢養護、牛舍環境管理、牛犢飼養管理、犢牛疾病防控等工作,降低非遺傳因素影響,使犢牛死亡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