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莉
(昌吉市自然資源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 831100)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十三五計劃”。在此期間,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的矛盾依舊突出。要準確看待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共存發展關系, 發展新型草原生態經濟。 加強生態保護,提高環境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建立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保證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可以得到長久地持續發展。
人口與環境資源相互制約且相互依存,資源環境制約著人口,人口又制約資源環境,這關系著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類歷史的書寫。 人口的增加,會帶來交通壓力增大、居住環境變差、就業困難等問題。 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惡化,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減少。 人口增加,糧食緊缺,人民吃飯困難。人民的吃飯問題是要首位解決的,因此,要開墾大面積的草原、灘涂等來發展畜牧業,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1978-2015 年的新疆人口數據顯示,新疆人口自然增速快,水土資源承載力分布不均,發展草原畜牧業,開墾優質草原資源,無疑是為土地荒漠化埋下了種子。
以往人們常常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環境利益,把環境與經濟放在對立面。 雖然發展經濟和保護自然之間必然有矛盾,但也是可以調和的矛盾。 近些年來,需要考慮的不是要放棄經濟利益還是環境利益, 而是考慮如何使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發展。 當前中國的自然環境狀況算是較為惡劣的,這是伴隨著工業化而生的,華北沙塵暴、西北荒漠化、草原退化等是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 內蒙古草原經過改革開放,牧民的生活逐漸發生了變化。 由于與外界聯系逐漸加強,牧民意識到畜牧業可以增加收入,牧民增加畜牧業的養殖數量,牧民的羊群逐漸增多,草原面積逐漸縮減,草原肉眼可見變得荒蕪,氣候變得更加干燥,風沙在荒蕪的草原上肆虐。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來,經過四十年的努力,我國初步形成了一個較為準確完善的環境保護的政策框架。 隨著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一些環境保護政策已不適應我國環境實情,急需建立新的環境保護政策。 除此之外, 還要加強對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確保政策在基層及偏遠地區的順利落實與實施。 當前的政策手段較為單一并且缺乏科學指導,不能做到政策的準確落實。 環境保護政策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制定,例如,對草原上的農牧民是否進行草原建設進行評定, 并且對積極修復草原生態環境的農牧民進行獎勵, 對破壞草原生態環境的農牧民進行懲罰以及引導其樹立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制定合理的環境保護政策需具備靈活性,能夠因地制宜,以確保政策的準確落實。
建立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不僅要堅決維護農牧民的合法權益,還要堅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利益。 確保草原保護制度的落實,并且要增強后期對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 全面落實實施草原“雙權一制”工作。 草原“雙權一制”不僅有效保護了草原環境,還降低了草原退化速度。 同時要全面貫徹黨的先進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同時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政策,例如,在青海省推進“草長制”、內蒙古地區嚴守“三區三線”等。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 建立和完善監理機構,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 選擇合格的監管人員,對監管人員進行嚴格培訓,提高監管人員的行政執法的能力。 加強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意識。
近年來,對于草原退化的問題,主要修復技術是人工種草和免耕補播來恢復植被。 但是,由于種子需求量大,成本,政策等問題,導致草種子質量低下,嚴重拉低了草原生態的修復效率。 自2003 年,我國開始實施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草原生態獎補工程等項目,大大地推進了我國修復草原生態環境的效率和質量。認真落實生態修復的具體技術措施,培養草原科技工作者。 盡快提高草原生態環境建設技術。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草原地區沙漠化情況不容樂觀,我國生態保護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經濟問題、人口問題、政策問題都影響著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工作的進程。 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學合理且長效的防護機制, 最終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