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洪
(四川省富順縣東湖街道辦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43200)
養豬業發展至今,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畜牧經濟中占據重要的比重。 但是其中也存在諸多的問題,例如:規模較小、管理不到位、疫病防控不到位、規劃不科學、環保不達標和真實存在的養殖污染、世界糧食安全挑戰、飼料原材料依賴進口等因素,依然制約我國養豬業發展,不利于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 如何在復雜多變的新時期, 實現健康、可持續生豬提標增效、 恢復生產發展,是全國范圍的系統性工作,涉及糧食安全生產、豬肉市場保供的國計民生工程,科學、合理、可持續、規范化發展生豬養殖成為我國農業基礎工作,是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
改革開放以來,在生豬養殖中為更好的保證生豬品種的優良性,越來越重視對雜交技術、人工授精技術的應用,使得后代具備了更高的產仔率和抗病能力, 并且豬肉品質及營養價值更高。 在經過長期發展后,我國生豬養殖規模越來越多,逐漸取代傳統散養模式。 不僅提升了養殖場戶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成為促進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養豬業發展中對于先進養殖管理技術、疾病防控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養豬業生產能力及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為生豬養殖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但是,現代養豬業發展中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污染、管理落后、非洲豬瘟疫情挑戰、生產飼料用的原材料大多依靠進口, 國際原材料漲跌直接影響國內養殖效益企業的生存。 其次從2017 年國內的環保整治、和非洲豬瘟肆虐,加之2016 年以來養殖低迷等因素,造成2018 年來國內生豬面臨前所未有的打擊,生豬存欄嚴重下滑,這也引起國家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宏觀調控和出臺一系列鼓勵措施, 緩解豬肉的緊張局面,不僅如此,今年國家將養豬工作提到與糧食生產與安全的高度,國家已從戰略層面和產業層面加以重視和提高,另外在養殖場建設用地和審批程序予以寬松支持, 并陸續出臺相關補貼政策、獎勵政策,極大的提升了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動力,也激發了養殖場、戶的養殖積極性,特別是從2018 年以來,國內以正大集團、希望集團、牧原集團、溫氏集團、正邦集團等為代表的大型企業,轉變過去以生產獸藥、飼料、食品為主的單一生產方式,而進行產業延伸,轉變成以:飼料生產、獸藥生產、生豬育種、生豬養殖到屠宰加工的全產業鏈轉型, 很多集團還對現代豬場生產設備及安裝從國外引進先進模式和技術,包括管理人才,為養豬業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通過實際的調查我們發現,當前部分養殖場走的投機路線:什么賺錢養什么的投機心態,追求短期效益,而缺乏長期可持續性的規劃和設計。 如何更加合理的、科學的規劃設計,建造更符合當今現狀的現代標準養豬場擺在我們的面前。 回顧從2018 年以來,國內養豬業經優勝劣汰后,大大小小養豬企業大浪淘沙般地被逐出市場。 致使2019 年全國豬價報復性反彈,飚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回報影響下刺激全國上下,豬場大幅度建設,上述財團動輒舉資數億、幾十億興建大型豬場。 國家層面、戰略層面將養豬定位在糧食安全的高度。 使我們重新意識到發展養豬、恢復養豬業是勢在必行的使命。 “糧豬安天下”的道理更加凸顯,所以如何養豬、養好豬讓我們必須冷靜的回到現實中。 遵循養豬客觀定律:踏實做好“種、料、養、管、防”五個基礎工作,真正去領會“五字”方針。 所謂“五字”方針是養豬人永遠遵循的真理。
品種優劣直接決定產品生長效益,突破品種的封鎖,多年來我國經過不懈的努力, 突破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我國優良品種豬的封鎖和禁售,輾轉加拿大、丹麥等國家總算獲得優良品系,在國內也建立了優秀的曾祖代豬場和祖代豬場, 奠定了我們用于基因提純和改良的先決條件,通過引進的優良品系,與國內優良的地方豬種進行雜交改良,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雜交已掌握五元雜交的核心技術,并廣泛投入到商品代養豬行列,生產力發展極大促進了養豬業的飛速發展。 所以品種改良至關重要。
中國養豬業伴隨著中國飼料工業的崛起和迅猛發展, 其飼料的產、銷已邁入世界前矛。 但最大的瓶頸問題是原材料都受美國、加拿大、智利等國家在玉米、豆粕、魚粉、賴氨酸等主要原料方面的制約。 使得國內飼料行業舉步維艱,行業逐漸演變成大型集團抱團取暖的被動模式。 其次近幾年由于市場原因,多數飼料企業淘汰出局,大型飼料企業由半產鏈逐漸完成全產業鏈延伸,如正大集團、希望集團、牧原集團、正幫集團這些集團在激烈的競爭中由于轉型升級快,迅速完成產業的延伸和拓展,在優勝劣汰中站穩腳跟, 在行業競爭中華麗轉身, 上述集團在2019 年、2020 年單從養殖板塊,賺得了盆滿缽滿,取得了驚人的業績。 但我們在分享成功和喜悅的同時必須清醒意識到, 養豬效益不可能一直居高不下,而且目前是不正常利潤階段,不能以此判斷和評估養殖效益標準,而應該在規劃養豬場適度規模的同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大力抓好農村撂荒地整治,恢復抓好糧食生產和戰略儲備,應對來自國際國內的挑戰與考驗,在滿足人們生活的前提下,合理、科學發展生豬生產,避免出現人、豬爭糧的局面。
規模化進一步取代傳統散養、大型集團凸顯行業優勢、粗放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型、低質量向高質量提升、浪費型向資源節約型轉化、生態豬肉逐漸被接受和認可。 養殖污染型將被淘汰,循環立體、 節能型農業將成為主流, 資源分配將更加合理和科學。
傳統生豬養殖模式背景下,其生產經營風險較大,經濟效益不高,并且存在著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的問題。 隨著節能、生態、環保理念的提出,現代養豬業發展中要重視生態環保工作,有效利用豬場糞便、垃圾,建立生態節能型的生豬養殖模式,在避免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的同時,促進現代養豬業節能環保化發展。與此同時,在生豬養殖業發展中,要重視節能減排工作,尤其是水資源、電力資源等方面,要保證其科學化利用。 太陽能和光伏應用和普及,可以構建并應用智能化溫控系統,實現對豬場溫度的智能化調控,避免導致電力資源的浪費,促進現代養豬業的生態節能化發展[3]。 此外,應在循環農業領域加大政策、技術的投入,鼓勵養豬企業進一步加大立體農業模式,從而減少養殖面源污染,建立可持續健康循環農業體系。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生豬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人們帶來了理想的效益。 但在養豬業發展中,也存在諸多的問題,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強化管理工作,在進一步提升生豬養殖效益的同時,促進現代養豬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生態節能化發展。 也是筆者三十多年從事畜牧獸醫基層工作的真實體驗和感悟, 借此與廣大同仁分享和交流,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學者指正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