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佩,謝 民
(1.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平吉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535018;2.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35099)
鴨白點病又稱鴨新病,是一種由鴨皰疹病毒Ⅲ型病毒感染引發的急性熱性病毒性的傳染病[1],多見發病于番鴨、半番鴨以及麻鴨。 該病發病率高,死亡率最高可達80%以上,是制約養鴨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很多養鴨者缺乏對此病的認識,導致未采用相應的防治措施,影響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本文從鴨白點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特性,診斷以及綜合防治措施進行綜述。
鴨白點病始發與南非, 此后迅速在全球范圍蔓延傳播,一旦流行,會導致養鴨業的重大經濟損失,多見發病與番鴨、半番鴨以及麻鴨,其中番鴨對該病的抗性最差。 鴨白點病是由一種鴨皰疹病毒Ⅲ型病毒感染引發,該病毒屬RNA 病毒。 該病流行區域以西南地區、南方養鴨密集區域發病率較高;不同品種、不同日齡的鴨只感染后的發病率、死亡率差異較大,日齡愈小,其發病率、病死率愈高:在鴨品種中,番鴨對該病的抵抗力最差,染病后死亡率一般為10%~50%; 在8~90 日齡的鴨子易感, 在臨床上,雛鴨感染后死亡率高達98%。 患病的病鴨以及帶毒的健康鴨均為傳染源,其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呼吸的空氣中帶有病毒,健康鴨可通過呼吸道、 消化道以及裸露的傷口接觸病毒而感染該病。
病鴨精神萎靡,乏力,軟腳,多蹲伏不愿活動,個別病鴨會出現無規則擺頭或轉頸等現象;食欲下降甚至不食,腹瀉嚴重,肛門處羽毛常常粘有干結的排泄物, 排泄物為白色或綠色的稀水樣。
病鴨剖檢可以發現脾臟、肝臟、腎臟等臟器出現針尖大小的白色或者粉色壞死點[2],消化道內彌散性出血點或者出血環,還有一些病鴨出現心包炎以及纖維素性肝周炎等癥狀。
鴨群體內的抗體水平和養殖過程中的管理水平、環境衛生條件息息相關,如果管理良好、環境衛生保持較好,則鴨群體內抗體可以維持在較高的水準,有利于疫病的抵抗。 有些情況下,病毒感染量小,鴨群抗性強,會導致帶毒但不發病,如果管理過程中出現問題,如應激反應、飼料營養水平低下等情況,會導致病毒擴增,引發該病的暴發。
病毒感染鴨體后,會進入血液中,并在血液中大量擴增,出現一定的病毒血癥,威脅機體正常運轉。 隨著病毒的大量擴增,激發機體的免疫應答反應,并通過體液免疫中和病毒。 在病毒排出體外的過程中,還伴隨著大量正常細胞的死亡,如果死亡數量過大,會引發臟器功能障礙,嚴重時引發死亡。
本病臨床 癥狀與霍亂病較為相似,肝臟會呈現大量的白色壞死點, 消化道有出血癥狀, 臨床診斷容易引發誤診, 可按照0.2ml/kg 體重注射硫酸頭孢喹肟[3],該藥品對細菌性病原體疫病有治療作用,但對鴨白點病無效,若用藥后病鴨病愈則說明病鴨為禽霍亂,否則考慮該病。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也可以采用PCR 技術進行鴨白點病的診斷。
5.1 嚴格控制傳染源 病死鴨、 病鴨的糞便以及分泌物均應集中收集做無害化處理。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養殖場的鴨只最好采用自繁自育,如需引種,應做好預防工作,新購鴨群應隔離飼喂一定時間,確認安全后才可混群飼喂。
5.2 嚴格衛生消毒 飼喂管理員應當嚴格按照廠區的衛生消毒制度進行消毒管理,定期清潔養殖區域以及主要活動場所,使用2%燒堿溶液消毒,每周至少執行2 次;廠區的進出口以及人員通道、清潔通道合理規劃,防止出現交叉污染。 定期用季銨鹽對鴨舍進行消毒;對飼料儲藏場所也要定期消毒;時刻監控養殖區鴨群健康,如果發現病鴨應及時采取隔離治療的手段,若病死后需要做無害化處理。
5.3 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發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種鴨產蛋前2~4 周內,注射油乳劑滅活苗進行免疫注射,未免疫的種鴨在生產后, 需要對雛鴨進行弱毒苗的接種或者采用注射高免血清的方式進行免疫。
5.4 加強飼養管理 飼養員應嚴格按照飼養管理要求進行飼養, 保障飼養環境的安全健康, 有效降低應激反應對鴨群的影響,增加飼料營養攝入,補足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增強禽只的抵抗力,優化飼養圈舍結構,避免擁擠以及潮濕、通風不暢等不良因素,可以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病率。
5.5 治療 病鴨發病后應即刻隔離,并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治療措施主要為緊急注射高免血清, 配合使用抗生素避免繼發性感染,飼水中添加適量的維生素與礦質元素,增加鴨只的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