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麗 王永麗 張愛萍
小兒咳嗽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是小兒肺系多發疾病。現代醫學稱為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本病好發于冬春二季,任何年齡兒童皆可患病。《景岳全書·咳嗽》指出“外感之咳,其來在肺”。小兒的生理特點是:“形氣未充,臟腑嬌嫩”,故而易發外感六淫之邪。外邪犯肺則發咳嗽。《幼科要略·總論》有云:“掇概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故風熱咳嗽在小兒咳嗽中較為常見。本研究應用麻杏石甘湯聯合鮮竹瀝霧化治療小兒外感咳嗽(風熱犯肺型)療效明顯,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2017年門診兒科就診外感咳嗽(風熱犯肺型)患兒60例,隨即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最小1.5歲,最大5歲,平均年齡(2.94±1.08)歲;病程最長7 d,最短4 d,平均(5.31±1.05)d。試驗組年齡最小2歲,最大4歲,平均年齡(2.85±0.60歲);病程最長5 d,最短3 d,平均(4.20±3.61)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兒科》新世紀第四版[1]:風熱咳嗽:癥見咳嗽不爽、咳聲高亢或聲濁,痰黃黏稠,不易咳出,口渴咽痛,鼻流濁涕或伴有發熱惡風,頭痛,微汗出,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浮紫。
1.3 納入標準①患兒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小兒風熱咳嗽;②均經患兒家屬同意并自愿加入本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③依從性較好者,能夠聽從醫護人員安排進行治療。
1.4 排除標準①對本次所用藥物過敏者;②明確表示不愿配合者;③有其他相關并發癥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應用麻杏石甘湯口服,組成:甘草5 g,麻黃5 g,杏仁10 g,生石膏10 g。上述諸藥加入500 ml水煎煮,分2次服用。配合常規異丙托溴銨(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進口藥物注冊證號:H20150159,規格2 ml:500ug/支)1支,布地奈德(AstraZeneca Pty Ltd,進口藥物注冊證號:H20140475,規格:2 ml:1 mg/支)1支,加生理鹽水5 ml霧化,霧化每天1次。所有患者1個療程平均約為7 d。1個療程后觀察效果。
1.5.2 試驗組應用麻杏石甘湯口服配合鮮竹瀝(湖南正清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3020192,規格:15 ml/支)10 ml霧化吸入治療,每次15~20 min,霧化每天2次。所有患者1個療程平均約為7 d。1個療程后觀察效果。
1.6 療效判定標準1個療程后,患者咳嗽緩解,隨訪1周未再復發,為治愈;治療后咳嗽緩解,隨訪1周內偶有咳嗽,為有效;治療后咳嗽癥狀無緩解,為無效。
1.7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0.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100.0%,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221,P=0.0049<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風熱型咳嗽是小兒咳嗽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證型,其主要的病變在肺。明·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說:“夫外感之咳, 必由皮毛而入, 蓋皮毛為肺之合, 而凡外邪襲之, 則必先入于肺。”小兒臟腑嬌嫩、肺常不足,衛外不固,最易感受六淫疫癘之邪侵襲,又為純陽之體,傳變迅速,感邪則趨于熱化。故而外感風寒,化熱入里,易生熱性咳嗽。張仲景指出:“小兒外感,以熱邪為多,多數為溫熱病。”《宣明方論·小兒門》說:“大概小兒病者純陽,熱多冷少也。”《幼科要略·總論》提出:“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 治療多以清熱祛邪利肺為原則。現代醫學常用止咳化痰藥應用。
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雜病論》,本方是麻黃湯的變方, 是為太陽傷寒汗下后,身無大熱,汗出而喘所設,凡邪熱壅肺之咳喘服之有良效。主治太陽病, 發汗未愈, 風寒入里化熱致“汗出而喘者”, 具有良好的解熱、抗炎、鎮咳、抗病毒等功效[2]。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現代多用于風寒郁而化熱或風熱襲肺所致肺熱癥, 是治療小兒風熱咳嗽的常用方劑[3]。方中由麻黃、苦杏仁、石膏、甘草四藥組成,麻黃性味辛甘溫,主入肺經,功可宣發肺氣、止咳平喘;石膏性辛甘,大寒,有瀉肺熱、生津之功;二藥同為君藥,既可宣肺,又能泄熱。苦杏仁為臣,性味苦溫,擅長肅降肺氣,與麻黃一升一降,有止咳平喘之功,又助石膏沉降下行,還因其體潤多脂,功可潤腸通便。佐使炙甘草既可顧護胃氣,又能防石膏之大寒傷胃,調和麻黃、石膏之寒溫。陳祎等[4]研究顯示麻杏石甘湯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鎮咳作用、對抗I型變態反應作用,適用于治療小兒呼吸系統疾病。黃曉潔等[5]研究也顯示麻杏石甘湯的藥理研究符合其治療呼吸道感染、抗病毒、抗炎、止咳等疾病的臨床應用。縱觀全方,雖然只有四味藥物,但是方中君臣佐使配伍嚴謹,清宣降三法俱備,共奏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鮮竹瀝,中藥名出自《本草經集注》,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經加熱流出的竹汁。取鮮竹桿,截成30~50 cm長,兩端去節,劈開,架起,中部用火烤之,兩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性甘寒,入心肝肺經;功效:清熱化痰,鎮驚利竅。用于肺熱咳嗽痰多、氣喘胸悶、中風舌強、痰涎壅盛、小兒痰熱驚風等癥,為治療肺熱咳嗽的要藥[6,7]。 現代研究表明,鮮竹瀝中主要含有氨基酸、酚酸、有機酸等類成分[8]。《本草衍義》言:“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臟府經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癲癇狂亂,風熱發痙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為痰家之圣劑也”。《兵部手集方》載:“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黏:淡竹瀝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鮮竹瀝主要化學成分為愈創木酚[9],口服雖有較好的效果,但易受胃腸功能等因素的影響,應用時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經霧化后的鮮竹瀝液能形成 2.5~5 μm 的微霧粒,可以不經過消化道吸收,直接經口腔、呼吸道到達各級氣道,并且可以反射性地促進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加,從而稀釋黏痰,使痰液溫化和濕化,促使痰液變稀易于咳出[10]。
綜上所述,兩藥合用既可起到止咳平喘之功又可清熱化痰,稀釋痰液,促進痰液排出。臨床應用麻杏石甘湯配合鮮竹瀝霧化治療小兒外感咳嗽風熱犯肺型,療效顯著,應用簡單,尤其適用于小兒且經濟實惠,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