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原 王景信 毛璐熙 張 艷 范慧軒 甄佳美
肌肉減少癥(myopathy) 簡稱肌少癥,是一種與骨質疏松癥類似的對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極大的慢性退行性老年性綜合征[1]。屬于中醫“痿癥”的范疇,是一類與年齡增長相關、呈現進展性,影響全身、尤其是骨骼肌力量及相關運動器官功能減退的一類綜合征,隨年齡增加,人體呈現出骨骼肌質量下降、骨骼肌力量和功能減退的退行性變化[2]。延緩骨骼肌衰減的發生、發展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降低因肌少癥增加的負擔和醫療成本[3]。目前肌少癥治療共識分為:營養干預[4,5]、運動療法[6~8]、藥物治療[2,9]等,較少提到傳統針灸療法,筆者在臨床治療中發現,傳統運動療法配合針灸治療,療效更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鄭州市中心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60例,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件號201802)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經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并能配合研究;③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中痿病的診斷標準;④符合ISCCWG診斷標準(2011):用DXA(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測定肌量,若男性ASM(四肢骨骼肌量)≤7.23 kg/身高2,女性ASM≤5.67 kg/身高2,同時步速<1 m/s[11]。
1.3 排除標準①繼發性肌肉力量或功能減退者,包括心功能Ⅲ級以上、遺傳、炎癥性疾病;②施術局部皮膚有破潰、膿腫、感染者;③診斷標準不相符、進行數據處理前違背研究方案、改用其他診療方案、嚴重不良反應或不良事件、其他主觀客觀原因必須停止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治療組采用痿三針[12]和運動療法治療。①痿三針治療:選穴: 下肢:足三里、太溪、三陰交。太溪:在足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颊呷⊙雠P位,兩上肢自然放于身體兩側,雙下肢伸直,所選穴位常規消毒后,選用長度60 mm,直徑0.30 mm,24號的華佗牌針灸針。沿皮膚垂直進針,深度為0.8~1.5寸,行平補平瀉手法使局部產生酸脹感。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2)運動療法:有氧訓練:采用床旁下肢智能主被動康復機(型號:ZEPU-K2000E)主被動訓練模式,連續訓練20 min;抗阻運動:用股四頭肌訓練儀(型號: XZ-GST)訓練,左右兩邊腿各2 kg砝碼重量強度,每次抬高腿45°,保持2S,1組20個,每組間休息2 min,共做3組。平衡訓練:應用平衡訓練儀(上海諾誠NCC-Balance-A平衡檢測儀)站位訓練10 min。
1.4.2 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13]和運動療法治療。①常規針刺治療:選穴:下肢:髀關、伏兔、陽陵泉。髀關: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伏兔: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操作方法同治療組。2組均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②運動療法:同治療組。
1.5 觀察指標
1.5.1 最大肌電值采用表面肌電測試儀(上海諾誠表面肌電儀NCC),將電極片貼于腓腸肌肌腹(承筋穴)為中心,將2個表面電極縱行排列(兩電極間距1 cm),并將輔助電極貼于記錄電極旁開2 cm處[14]。探查患者站立及3個步行周期后表面肌電最大均值(AEMG)。
1.5.2 4 m步行速度用彩色膠布在4 m直線的起點和終點做出標記,第一只腳跨過 4 m 線起點和終點時計時分別開始和停止,用秒表測量在正常情況下步行 4 m所花的時間。測試2次后,統計分析為時間最短者并統計患者總步行距離。
1.5.3 平衡功能應用平衡訓練儀(上海諾誠NCC-Balance-A平衡檢測儀)進行測定,得出雙腳站立(20 s)測試所得的平均重心動搖速度。
1.5.4 安全性指標治療前后觀察針刺及其他治療方法的安全指標如暈針、過敏、摔倒等。

2.1 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經t檢驗,P>0.05,顯示2組患者年齡、平均病程時間分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2.2 2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2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例,
注: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1)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2)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3)P<0.05
隨著社會醫療技術的發展,老齡化社會是我國將要面對的現狀。人口學統計表明,到21世紀中葉,中國老年人(≥65歲)人口即將達到25.8%,隨之而來的老齡化問題也會日趨嚴重[15]。肌少癥是一種與年齡成正相關的疾病,主要表現是機體運動功能下降,骨骼肌肌肉容積、力量、質量下降,引起的一系列不良事件[16]。本病的發病機制是骨骼肌細胞的凋亡、發生于Ⅱ型肌纖維,常與線粒體功能失常有關[17]。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運動量普遍存在減少、新陳代謝減慢、激素水平降低、炎癥因子釋放增加,而引起動靜脈發生一系列的改變,因此該病調查研究中發現,其也與血管疾病正相關。血管疾病的出現,又會反作用于機體,導致骨骼肌長期處于缺血缺氧狀態,加速肌肉運動能力、肌力及肌肉容積水平的下降[18]。
有研究表明,≥60 歲的人中 18%的人肌力處于低正常水平;到了80歲以上,53%的人都處于低水平肌力狀態[19]。平衡能力是確保人類保持穩定的站立、行走, 以及完成復雜動作的狀態基本能力[20]。肌少癥患者在步行速度、肌力、雙腳站立平衡動搖速度增大,站立不平衡,必然會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痿三針”是“靳三針”中的一部分,是由著名針灸學家靳瑞教授所創立。其組方配穴特點有適應證廣、取穴精要、療效卓著的特點,有較高的理、法、方、穴的學術價值。本研究中的 “痿三針”主要應用的是下痿三針,體現了《黃帝內經》“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同時取陰經穴在治療痿癥的獨特作用,體現了陰經穴對患者恢復肢體功能、減少病殘率等方面的作用。“痿三針”配穴中:足三里定位為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1橫指,位于脛骨前肌中上段,又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可調脾胃、補中氣、通經絡、扶正氣、祛邪氣之功,除了可以增加關鍵肌肉力量之外,還能調理臟腑,改善肌少癥患者虛弱癥狀。太溪穴為足少陰腎經原穴,是腎經原氣留止之處,可激發腎經經氣,扶正補虛;三陰交隸屬脾經,同時又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本身就有調理足三陰經的作用,《針灸甲乙經》有云:“三陰交可治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濕痹不能行”。同時三陰交穴位分布在小腿內側皮神經周圍,穴位深層后方為脛神經,針刺該穴可刺激脛神經收縮,改善下肢力量。因此選穴和普通針法相比,既發揮了穴位的治療作用,同時又對肌少癥患者普遍存在的虛弱癥狀起到了兼顧調理作用,可謂理法精,配穴巧妙。
目前,國內雖然針對老年肌少癥治療開展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許多空白,其定義、康復評定標準、治療等許多方面尚未達到共識。日后研究中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技術的發展,新的治療方法的拓展,一定能夠極大改善肌少癥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