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玥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臨床醫學中較為普遍的一種病癥,發病率高,伴隨患者的疼痛時間較長,在西藥治療方面,主要應用神經營養劑、止痛劑、免疫增強劑等藥物。但西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并不理想,且難以達到根治的目的。對此,如何應用中醫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成為臨床亟待解決的醫學問題。在中醫理論中,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被稱為“痹證”,主要是患者體內濕熱邪毒瘀塞引起,這種濕熱之氣長期堆積在患者肝脾等內臟器官中,很容易導致患者機體氣血不暢,瘀血不通,進而導致患者免疫力減弱。伴隨中醫臨床診療技術的發展,已有不少研究證明,可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對于緩解患者疼痛、改善病情有顯著療效。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分組研究方式,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著重探討中醫針灸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效果及痛疼評分,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半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所有患者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為(41.2±2.4)歲。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所有患者在發病史、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方面具有可比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本研究所涉及的患者均符合《臨床疼痛治療技術》診斷標準,患者無溝通和智力障礙,且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為對照組患者給予西藥治療,具體方法為:為患者口服維生素B130 mg,維生素E 50 mg,消炎止痛藥25 mg,1日3次。為觀察組患者采用針灸治療,具體方法包括:(1)針灸治療:為患者治療區域的皮膚進行酒精消毒,采用遠處循經為主、局部取穴的方式為患者進行穴位針刺。對于不同病變位置的患者,在針刺時針對的穴位也應有所差異。胸肋背部為病變位置的患者,應取患者肋間同側脊穴、太沖、陽陵泉、阿是穴及患側支溝進行針刺;腰腹背部為病變位置的患者,應取患者治療區域進行局部消毒,主要以循經遠取為主,輔以局部取穴,針對患者三陰交、血海、足三里、阿是穴進行針刺。在針刺過程中,患者應以側臥體位為主,針刺前需要為患者穴位進行常規消毒,使用針刺型號主要為1.5寸與30號毫針,針刺手法為2~3 min捻轉入針,為夾脊穴、阿是穴針刺時,為針柄上方套艾條1.5 cm,并將其點燃,待其燃燼。每次為患者針灸30 min,2日1次,持續2個療程,1個療程為5 d,待患者結束第1個療程后休息1周,然后繼續第2個療程。(2)瓜蔞紅花飲:早晚為患者水煎服用瓜蔞紅花飲,湯藥主要成分包括炙甘草、紅花、瓜蔞,其中瓜蔞20 g,紅花與炙甘草各6 g。可按照中醫辨證理論,為患者適當添加湯藥,例如針對肝經郁熱患者,可增加蒲公英15 g,為患者煎煮服用,針對脾虛患者,可增加茯苓10 g,神曲15 g以緩解患者體內脾虛濕蘊。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持續治療15 d后對2組臨床效果、VSA評分進行觀察與對比。
1.4 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將2組患者臨床療效分為以下幾個等級:(1)顯效:患者疼痛感明顯緩解,睡眠時偶有疼痛發生;(2)有效:患者疼痛感明顯緩解,睡眠亦有所改善,治療結束后無復發;(3)無效:患者疼痛感仍明顯,且影響睡眠。為治療前后,采用VAS評分方法評估2組患者的疼痛情況,通過繪制一條1 cm長線,左端0刻度表示0分,右端10刻度表示10分,從左到右表示疼痛評分從低到高,并由此得出2組患者的VAS分值。
1.5 觀察指標(1)觀察對比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按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和我國《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判定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按照以下計算方式得出2組患者的治療總體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觀察對比2組患者的疼痛情況:治療前后15 d,為2組患者分別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方法(VAS)評估疼痛程度,總分為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比關系。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經對比可知,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顯效22(44%),有效27(54%),總體有效率為98%;對照組患者治療后顯效15(30%),有效28(56%),總體有效率為86%。由此可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2組患者VAS評分對比經結果對比發現,治療前,2組患者VA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下降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VAS評分對比 (例,
在臨床皮膚科,帶狀皰疹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身體局部一側分布有大量簇集性水皰和淋巴結腫大現象,根據臨床患者自述,此病帶有持續的機體疼痛感。老年人是帶狀皰疹發病的主要患者群體,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帶狀皰疹發病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不少臨床醫學家認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發病原因,在臨床治療中,帶狀皰疹一般好轉后會留下持續性的神經疼痛癥狀,這種慢性的神經痛綜合征被中醫學稱為“蛇丹愈后痛”。同時,有研究表明,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與患者年齡存在正相比的關系,伴隨年齡的增長,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癥狀將更加突出,疼痛感增加。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患者發病時間少則幾個月,多則數年,臨床癥狀主要為麻痹和疼痛感,嚴重情況下對患者身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采取徹底的治療對策顯得至關重要。
對于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的臨床診療研究,中醫與西醫持有不同的理論與看法。西醫認為,引發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的主要原因為帶狀皰疹病毒,該病毒一旦存在于患者脊髓后根神經節神經元,被激活后,將導致患者免疫能力下降,甚至神經元發炎、壞死,給患者的神經節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傷,由此出現神經痛癥狀。中醫則認為,人體內部濕熱邪毒、肝脾內蘊是引發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的主要原因,進而促使患者體內經絡受損、瘀血不通,不通則痛,該病在中醫理論中被歸類為“蛇串瘡”“纏腰火丹”等范疇。
由于中醫與西醫對于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的發病機理研究存在一定差異,在治療方法上也表現出差異。在西醫臨床用藥上,主要以止痛劑、免疫增強劑和神經營養劑等藥物為主,盡管能起到一定的疼痛緩解作用,但伴有刺激腸道黏膜、潰瘍出血等不良反應,未能達到清除病根的目的。
在中醫臨床治療中,針灸為一種典型的調節氣血、通絡止痛、補虛驅邪的治療方法,能有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中醫理論研究中,例如趙氏等醫學家認為,針灸用于治療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可解痙止痛,疏通經脈、活血化瘀,進而實現“祛邪不傷正”的治療目的。另外,在現代醫學研究中,也有不少臨床試驗證實,為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患者實施針灸診療,可明顯提升體內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含量,在細胞的生物應答作用下提升患者的免疫能力,有效消除神經元炎癥,進而達到去痛的效果。同時有現代醫學研究指出,在人體夾脊穴周圍分布有脊神經、交通支,人體脊神經、腰神經、胸神經、骼神經的后支都由神經纖維支配。根據神經解剖學理論,人體的交感神經纖維的重要聯系通道為脊神經后支與交通支。在針灸的針刺傳導作用下,可實現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患者神經體液的調節,進而有效調控患者交感神經末梢所釋放的介質,疏通經絡,達到鎮痛與止痛療效。
故筆者認為,本研究以中醫針灸的治療辦法,能通過針刺夾脊穴等神經穴位,能實現養神、柔筋目的。其中,人體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重迭處為夾脊穴所在位置,可通過針刺穴位,通過發散、引氣的作用刺激機體,有效聯絡二脈,進而實現對二脈的調控,還可調理患者臟腑,疏通內部經脈,祛除患者體內濕熱、邪毒。
本研究除了使用針灸的治療辦法,還為患者溫服瓜蔞紅花飲。湯劑中的瓜蔞、紅花能有效促使驅散患者體內濕熱,具有活血通脈、清熱散結的療效;而湯劑中的炙甘草具有顯著的補血活氣和通陽復脈效果。3種中藥對于患者神經痛頑固病癥起到了良好的治療作用,是在針灸治療基礎上的一種有效協助辦法。
為分析中醫針灸在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以分組研究的辦法,選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半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為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為觀察組采用中醫針灸治療。經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對照組VAS評分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癥狀較觀察組嚴重。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中醫針灸在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方面的應用,與西藥資料相比,更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利于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中藥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減輕患者疼痛,實用價值高,值得在今后臨床實踐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