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卿 李夢宇
隨著日常生活節奏的加快,居民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也日趨加重,故失眠癥患者數量也隨之升高。失眠癥是指患者出現的一種持續的睡眠質量無法滿足機體正常生理需求的生理障礙,而對失眠存在憂慮或恐懼等心理,則是患者形成失眠的主要致病心理因素[1]。目前臨床治療有處理誘發因素、藥物治療、生物反饋等措施,而隨著中醫研究的不斷深入,其臨床價值也得到了廣大醫師的認可[2]。故本研究進一步分析歸脾湯加減配合耳穴壓豆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臨床療效。具體信息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門診的78例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各39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26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8.14±7.63)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4年,平均病程(2.74±1.05)年。對照組中男14例,女25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8.86±8.01)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5年,平均病程(3.02±1.13)年。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西醫標準:均符合《中國失眠防治指南》[3]中相關診斷標準;均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中醫標準: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心脾兩虛證,主癥:醒后不能再睡、或多夢易醒、健忘、心悸等;次癥:頭暈目眩、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脈細弱、苔薄、舌淡等。排除標準:由于軀體疼痛、手術等所致失眠者;妊娠或哺乳期及過敏體質者;心腦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及精神疾病者;拒絕參與研究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單純的歸脾湯治療,處方為當歸10 g,遠志10 g,白術10 g,黃芪15 g,茯神10 g,人參15 g,龍眼肉10 g,木香6 g,酸棗仁20 g,炙甘草5 g,大棗3枚,生姜5片;血虛者加用阿膠;嚴重失眠者加用生龍骨、夜交藤、生牡蠣;肝氣不疏者加用柴胡、香附。水煎服,1劑/d,早晚分次溫服。觀察組行歸脾湯加減配合耳穴壓豆治療,耳穴壓豆:令患者行端坐位,應用濃度為75%的酒精棉球將其耳廓消毒后選取內分泌、神門、脾、心、皮質下及交感等穴位,在規格為0.5 cm×0.5 cm的透氣膠布中間平鋪放置王不留行籽,此后將貼敷用鑷子夾起將其貼于所選穴位上并予以適度按壓,囑咐患者于每天早、中、晚分別按壓1次,以耳朵伴有脹痛、發熱感為宜,每3d更換貼敷1次,兩耳需交替貼敷。歸脾湯服用劑量和用法與對照組相同,2組治療期間均飲食清淡,禁煙酒、濃茶、咖啡、辛辣、海鮮食物。2組治療時間均為21 d。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后各臨床癥狀消失,夜間睡眠時間>6 h,深度睡眠,醒后精力充沛為治愈;治療后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睡眠深度明顯增加,睡眠時間與治療前比增加超過3 h為顯效;治療后各癥狀有所好轉,睡眠時間與治療前比增加<3 h為有效;患者各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為無效??傆行?治愈+顯效+有效。②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21 d后對患者以下癥狀如醒后不能再睡、多夢易醒、健忘、心悸等按其嚴重程度分為無、輕、中、重度4級并評為0分、1分、2分、3分,分值越高則患者癥狀越重。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7.44%)高于對照組(82.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21 d后,觀察組的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例,
患者長期失眠將導致其機體免疫力不斷下降,出現記憶力減退、頭痛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身心健康,故及時緩解患者失眠癥狀對提高其生活質量而言尤為重要。失眠在中醫學中屬于“不寐”范疇,中醫認為其病機為由于久病體虛、勞逸失常、情志刺激等使患者陽不入陰、陰陽失交所致,與心、肝、脾、腎等器官關系較為密切,且臨床以心脾兩虛證較為常見[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1 d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較高,中醫證候積分較低,表明應用歸脾湯加減配合耳穴壓豆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臨床效果較高,且有助于降低中醫證候積分。分析原因在于,歸脾湯中的成分包括當歸、遠志、黃芪、白術、人參、龍眼肉、酸棗仁、茯神、生姜、炙甘草、大棗、木香等,其中當歸可活血、補血、止痛;黃芪可生津養血、固表止汗、補氣升陽;白術可益氣健脾;遠志能交通心腎、益智安神;人參可復脈固脫、大補元氣、補益脾肺、益智安神、養血生津;龍眼肉能養血、安神、補益心脾;酸棗仁可寧心安神、養心補肝;茯神能寧心安神;生姜可散寒解表、潤肺;炙甘草可益氣復脈、補脾和胃;大棗能養血安神、補中益氣、補脾和胃;木香可健脾消食、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可充分發揮養心健脾、益氣安神等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6]。在耳穴壓豆過程中,王不留行籽具有活血通經等功效,應用其作為敷料,同時選穴時以耳穴組方原則為依據選取內分泌、神門、交感、心、脾及皮質下為壓豆穴位,其中內分泌為對癥選穴,神門為辨證選穴,心脾則為對應選穴,交感與皮質下則為經驗選穴,6個穴位共敷王不留行籽,并予以按壓則能夠發揮安神寧心、調節臟腑的作用,兩者聯合能夠有效緩解患者失眠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7,8]。
綜上所述,應用歸脾湯加減配合耳穴壓豆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可有效降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改善其臨床癥狀,療效較高,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