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蘇陽 朱棟華
闌尾周圍膿腫是以發熱、腹痛、腹部包塊為主要特征的急性闌尾炎并發癥。目前,國內外對闌尾周圍膿腫尚無確切的診療指南,中醫是其保守治療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分為中醫內治和中醫外治。羅波[1]采用薏仁附子敗醬散合大黃牡丹湯內服,外敷金黃散來治療80例闌尾周圍膿腫患者,有效率達97.5%,對比血象恢復時間、腹痛緩解時間和腫塊消失時間,治療組比西藥組明顯縮短,中西醫結合,內外兼治,療效更為理想。王國民[2]在薏仁附子敗醬散加味治療闌尾周圍膿腫68例的觀察中顯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單純西藥組,可促進闌尾周圍膿腫的吸收,加快腹痛緩解的時間,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上述研究均表明中醫治療闌尾周圍膿腫療效肯定,但關于針灸治療此病的研究鮮有報道。筆者回顧性收集了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句容市人民醫院普外科住院符合闌尾周圍膿腫納入標準的患者60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30例,療效明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2018年我院普外科住院患者60例,隨機分為西藥組和中西醫結合組,每組各30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發病時間、住院天數、體溫、白細胞計數、包塊大小)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外科疾病診斷標準》[3]:①一般多有典型的闌尾炎病史,發病時間超過72 h,病程中持續出現發熱或正常,有輕度惡心惡吐、頭暈倦怠;②可觸及右下腹包塊,有壓痛,伴或不伴反跳痛、肌緊張;③實驗室檢查中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多增高;④腹部B超可探及右下腹局限性的不均勻包塊,內可有低密度區或無回聲暗區。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患者年齡為18~70歲,且自己拒絕手術治療;③在知情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腹痛劇烈,有膿腫破裂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②有認知障礙、失語、精神障礙者;③處于妊娠期患者;④無法配合檢查和治療的患者;⑤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疾病的患者;⑥依從性差,或者暈針的患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中西醫結合組:針灸:取穴:右下腹及后背部阿是穴、合谷、血海、上巨虛、太沖,針具:華佗牌0.25 mm×40 mm和0.25 mm×75 mm,操作:患者取左側臥位,穴位常規消毒,每次選取4~5個阿是穴采用3寸針圍刺,進針后遇到阻礙感即停止進針,不行針;其余諸穴均用1.5寸針,瀉法。遠紅外線治療儀照射右下腹及后背部。1次/d,每次30 min。以上操作均由已經從事臨床工作5年以上的針灸醫師執行。西藥:頭孢曲松鈉2 g加入生理鹽水100 ml中,靜脈滴注;替硝唑氯化鈉 0.8 g靜脈滴注,每日1次。西藥組:同中西醫結合組的西藥治療。7 d為一個療程,共2個療程。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如果出現體溫居高不下或者持續上升,腹痛加重、B超顯示膿腫增大或者有破潰可能、感染性休克可能,及時手術治療(闌尾膿腫切開引流)。
1.5.2 觀察指標闌尾B超檢查結果:入院時、第7天、第14天各查一次腹部B超。
1.5.3 療效判斷標準痊愈:體溫正常,無腹痛,腹部包塊消失;好轉:腹痛減輕,腹部包塊縮小、或膿腫界限愈發清楚,體溫下降;無效:體征及癥狀均無改善,甚至加重或出現其他嚴重并發癥,如膿腫破裂、內外瘺、感染性休克、化膿性門靜脈炎等(轉手術治療)。
1.5.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正態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符合則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闌尾B超結果比較入院時2組闌尾B超數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入院第7天和第14天時,2組B超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雖2組治療均有成效,但中西醫結合組更優。見表1。

表1 2組患者闌尾B超結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2組總有效率對比,P<0.05,有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3 驗案舉例患者侯某(住院號:1811736)因“右下腹疼痛10 d”入院。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獨居,平素血糖控制欠佳。患者10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疼痛,伴惡心,嘔吐,后逐漸轉移至右下腹疼痛,初時疼痛不劇烈,無發熱,未重視診治。后1周內疼痛漸加重,至不能忍受,且出現發熱,至我院門診,完善相關檢查提示闌尾膿腫,門診予抗炎治療3 d癥狀無好轉。后收住入院。入院時精神萎靡,疼痛拒按,惡心嘔吐,壯熱、口干,舌紅絳,苔黃膩,脈弦數。查體:體溫39.1 ℃,脈率 112次/mm,血壓 98/62 mmHg,下腹部腹部肌肉緊張,有壓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為甚,右下腹可觸及70 mm×50 mm腫塊,邊界不清,質地偏硬,活動性差。B超示:右下腹見一混合回聲包塊,大小約68 mm×35 mm,其下緣呈盲管狀,形態不規則,境界不清,可見血流信號。血常規:白細胞16.4×109/L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0.872。 中醫診斷:腸癰(濕熱證),西醫診斷:闌尾周圍膿腫。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后體溫3 d降至正常,腹痛減輕,有深壓痛。10 d復查B超,包塊大小縮至34 mm×32 mm,境界清楚。20 d復查B超,包塊已呈條索狀,腹痛隱隱。30 d復查B超,包塊已消失,患者無任何不適,隨訪1個月,無復發。
急性闌尾炎是全世界外科急腹癥最常見的原因[4],而闌尾周圍膿腫就是其治療不當或者延遲導致的闌尾紅腫、滲出、壞死及穿孔后,自身的大網膜及臨近腸袢局限性包裹形成的右下腹膿腫或炎性包塊,發病率為2%~7%[5]。闌尾周圍膿腫因周圍組織水腫粘連,若行手術治療,出現中、高度并發癥的風險高達57%,較易形成腸瘺[6],故臨床常先采用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包括平臥休息、禁食、輸液,還有對癥治療,但是當闌尾炎膿腫壁已經形成時,即使血藥濃度較高,抗生素對膿腫里面細菌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單純的抗生素治療是難以奏效的。Oliak D[7]對77例患者進行保守治療后12%的患者出現并發癥,30周后隨訪復發率為6.5%。對已成單純膿腫的闌尾周圍膿腫可行引流術,但此方法適用于范圍大于5 cm的膿腫,且需要反復多次穿刺,有穿破膿壁造成炎癥擴散的可能,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在西醫治療存在較多的弊端,且對患者經濟和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的情況下,有學者就開始尋求中醫治療。闌尾周圍膿腫屬中醫“腸癰”范疇,首見于《黃帝內經》,認為是少陽厥逆的癥狀。古文按照發病位置的深淺分為腸內癰和腸外癰,按發病部位分為小腸癰和大腸癰。中醫病機現代多認為是脾胃受損,腸道失調,繼而腸道熱瘀互結。也有認為是氣滯血瘀、瘀毒互結,腸道生熱,熱盛肉腐化膿而形成腸癰。中醫常用內服經方為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創立的大黃牡丹湯和薏苡附子敗醬散,為后世治療腸癰的經典方劑,也有學者基于此方進行加減,外敷常用金黃散,療效肯定[8]。現中醫治療闌尾周圍膿腫還可采用中藥灌腸,常采用通里攻下、清熱化瘀的藥物,如大黃、芒硝等,可加快腸道蠕動,減輕炎癥反應,對腸粘連有預防作用。除此以外,北京宣武醫院的紅藤煎和疔癰丸,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腸癰丸等都是治療此病的成藥和驗方。因本院條件有限,無中藥房,故患者尋求針灸科幫助。我科根據六腑以通為用、不通則痛的理論,治療此病以“通腑”為主。王新宇等[9]研究表明:針灸治療對鎮痛、促進腸胃蠕動和調整腸胃免疫功能上具有積極意義。阿是穴以痛為腧,可疏通局部的氣血瘀滯,緩解疼痛。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主治大腸經病變,可鎮靜止痛,通經活絡,清熱解表,與太沖相配,開四關,可調節機能,開關節而利痹,行氣血,通經絡,清滯瘀。血海屬足太陰脾經,氣血物質充斥范圍浩如大海,故名血海,為活血化瘀之要穴。上巨虛屬足陽明胃經,是大腸的下合穴,具有疏通經絡,止腹痛的作用。針刺手法采用瀉法是因為此病多以實證、熱證為主,治療宜通腑瀉下、清熱解毒、化瘀導滯為主。
目前國外對闌尾周圍膿腫的治療尚未達成統一意見,而國內學者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上中醫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加快,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西醫治療的并發癥,具有顯著優勢。但是中醫治療沒有繼續細化深入研究,缺少理論依據和動物實驗基礎,多為臨床經驗總結,且臨床報道多以中藥內服外敷為主,針灸較少。作者在整理文獻時發現,本病中醫證候分型沒有統一,對臨床指導較為困難,希望后續能有學者進行相關的指南指導臨床研究和機理研究。本研究顯示雖中西醫治療療效明確,但是樣本量較少,且取穴可能存在不精確的問題,希望在今后臨床實踐中可以進一步研究不同的選穴配伍、針刺手法和針刺干預的最佳時機,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