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憶遠 張 衛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加速了人口的老齡化,患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人數遂年增多,而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現實經驗證明了健康管理與社區衛生服務是相互促進與補充的關系,為健康相關管理和社區衛生服務提供了整合平臺[1]。中醫認為,通過調節體質可以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作用[2]。為了進一步了解轄區居民的健康狀況進而進行中醫干預,進行調查研究,報告如下。
從莘莊社區管轄下53個居委中,選取65歲及以上老人及0~36個月幼兒、孕產婦、高血壓、糖尿病等目標人群,簡單隨機抽樣利用標準調查表采取入戶調查的方式對120人進行了中醫藥服務知曉率和滿意度等調查。
2.1 65歲以上社區老年人體質辨識指標
2.1.1 65歲及以上老年人基本情況2018年莘莊鎮 65歲及以上老人共 25871人,占全鎮人口的 17.96%,女性稍多(男女性別比1∶1.01)。
2.1.2 社區老年人體質辨識分型及構成為了貫徹落實中醫治未病工作,多年來中心中醫科通過中醫健康檔案的建立和治未病門診的體質辨識及中醫保健指導人群建立了體質數據庫。見表1。

表1 2016—2018年莘莊鎮中醫體質辨識情況匯總
判定標準: 中醫體質分型按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3]標準中的分類,體質共分為9型,分別是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血瘀質、氣郁質、痰濕質、濕熱質、特稟質,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八種體質為偏頗體質。
2.2 中醫藥目標人群管理見表2~4。

表2 2016年中醫藥目標人群管理人次及管理率

表3 2017年中醫藥目標人群管理人次及管理率

表4 2018年中醫藥目標人群管理人次及管理率
2.3 中醫藥服務知曉率和滿意率2018年12月中心根據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利用標準調查表采取入戶調查的方式進行了中醫藥服務知曉率和滿意度等調查。共調查120人,其中男性60人,女性60人;年齡分布:35~59歲32人(26.67%),60歲以上68人(56.67%),80歲以上20人(16.67%);文化程度:文盲22人(18.33%),小學20人(16.67%),中學65人(54.17%),大學13人(10.83%);職業情況:干部3人(2.50%),技術工人65人(54.17%),服務人員15人(12.50%),工人6人(5.00%),農民13人(10.83%),其他18人(15.00%)。見表5。

表5 中醫藥服務知曉率、滿意度
家庭醫生服務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的模式之一,興起于20世紀后期,經過試點,獲得認可后始大力推廣[4]。自2012年起,本中心實行了家庭醫生責任制服務管理體系。加強轄區內家庭醫生的中醫相關知識的宣傳,使更多的社區居民同家庭醫生簽約,參與家庭醫生的中醫管理服務。同時加強家庭醫生工作組的中醫能力建設,提高服務水平。研究制定簽約居民診療便捷政策以及費用減免政策,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家庭醫生中醫管理。
因為居民社區就診率高,所以社區是多種慢性疾病防治的第一道關口,社區的醫療服務中心及社區醫療服務站點對居民健康狀況和慢性疾病的預防起著重要的作用[5]。 加強中醫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干預防控效果,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可以提高公眾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以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的理念為基礎,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與個體化診療和“簡、便、驗、廉”等優勢。形成家庭養生防病-門診治病防變-醫院治急病、重病和大病共識,構建家庭-門診-醫院合理分工的中醫醫療保健模式,對有效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促進不得病、少得病和晚得病的醫療保健服務理念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