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蓉

內容摘要:學習故事是一套來自新西蘭的學習評價體系,在新西蘭的早期教育機構中,學習故事被廣泛用來幫助教師觀察,理解并支持學生們的持續學習,這種敘事性的評價傾向于解讀兒童在具體的學習情境或者游戲中的行為,強調學習行為是與周圍的環境息息相關。本文綜述了自2014年以來我國學者對于學習故事的研究現狀,包括學習故事研究的成果進展和內容進展,在內容進展中具體介紹了我國學者關于學習故事的內涵、特點、構成要素、內容及原則以及應用策略五個方面,以期我國后期學習故事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習故事 兒童 教師 新西蘭
一.引言
學習故事是一種在新西蘭建立起來的敘事性評價體系,它試圖通過描述兒童在真實場景中發生的行為來展示兒童與情境之間的聯系以及兒童未來的發展狀況,同時記錄每一個兒童的成長軌跡和歷程。當教師與兒童或者家長分享和交流兒童的學習行為時,是在對兒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共同構建。學習故事重視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心智傾向,教師在這種相互作用之下發現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與強化。新西蘭非常重視兒童階段的發展價值,無論是在《新西蘭早期教育課程框架》還是在新西蘭早期教育工作著的眼中,兒童從一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是積極的且有著蓬勃生命力的。所以評價他們需要發現他們的在學習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發現他們能做的和感興趣的,捕捉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哇時刻”,以此作為評價依據,解釋兒童的行為,思想,讓每一個兒童成為能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有價值的成員。
二.學習故事研究的進展
(一)已有文獻研究的進展
以中國知網(CNKI)為來源數據庫,分別以主題=新西蘭學習故事或者關鍵詞=學習故事進行搜索,時間不限,共檢索到中文文獻86篇,如表1所示,包括期刊論文62篇、碩博士論文18篇以及學術輯刊和國際會議共6篇。通過表1可以直觀地看出自從2014年以來對于學習故事的研究處于不斷逐年上升的趨勢,說明這一領域不斷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在學前教育界學習故事的研究將成為未來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二)學習故事的內容研究
1.學習故事的內涵。學習故事來源于教師在真實情景中對于兒童活動的觀察與記錄,它改變以往的對于兒童教育發展目標“清單式”的評價,強調兒童在真實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技能、知識、目的、情感等作為評價兒童的具體指標,因此也被稱為“替代性評價”。許穎認為學習故事的具體內涵表現在價值導向、關注視角、評價模式、評價主體以及記錄方式上。1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關注的主要焦點是發現兒童學習的哪方面不足,然后制定學習目標彌補差距,兒童獲得的學習結果是碎片式的,與自己的生活實際完全不相關的客觀知識,并且,從兒童的缺點出發評價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使兒童的關注點過分集中于自身的不足而忽略了自身的優點,學習故事從價值導向到兒童主體方面都重新定義了評價的方式。王陳認為學習故事通過故事體記載幼兒學習過程,教師由此做出及時的觀察與回應,由此能夠形成有針對性的兒童觀與教育理念。2
2.學習故事的特點。學習故事是為了支持兒童的進一步學習,探索而進行的形成性評價,而不是對學習結果的測評。我國很多教育工作者對兒童的評價就是看那些即將要上小學的兒童是否獲得了他們認為上小學的必備技能的終結性評價。而“學習故事”的評價模式從兒童在活動中表現的一系列外顯性特征出發,突出兒童的長處,以兒童的長處為中心,使兒童向各個方面發展,從而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成為一個有準備,有能力并且很愿意的一個主動學習者。因此,呂紅青認為注重兒童在集體教學之外的自主學習過程中更加真實、自然,能夠情境再現式地還原幼兒的學習情況。3路奇認為,它以復雜性的視野看待兒童的學習,關注到了兒童發展的整體性、獨特性和生成性。4
3.學習故事的構成要素。學習故事是以評價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眼中的,但它講的更多的卻是兒童的學習生活與教師的教學方法之間的聯系,王菁認為它包含教師的觀察、兒童活動以及兒童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品質。5石騰峰,曹爽認為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意安排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為兒童的學習創造機會;其次為兒童提供多元化的閱讀材料,滿足不同兒童的學習需求;教師要與兒童對話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學習故事還應該建立幼兒園、兒童與家長之間的聯系,促進三方互動。6
4.學習故事的評價內容及原則。教師在兒童活動中觀察到的內容以及活動的結果都可以歸屬到評價內容中。謝芬蓮認為學習故事中教師的評價內容包括:學習傾向,指兒童對于學習環境一種有意識的選擇,包括兒童是否有能力、有意愿以及是否準備好參與這項活動,學習傾向又具體分為了興趣、參與、堅持、交流和承擔責任五個方面。陳少熙認為學習故事關注的是兒童能做,感興趣的事情,而不是兒童不能做、欠缺的地方。7評價兒童首先要做到承認兒童發展的不確定性;在真實情景中采用敘事評價的方式;注重集體評價,不僅是教師、家長甚至是兒童自己都應該參與到評價中來。8通過對每一個兒童持續性的學習故事的記錄來了解他的發展特點,最后教師以開展小組討論的形式針對兒童的這些特診發現他們成長的閃光點,形成兒童們的長處來以促進他改正不足,做到了尊重兒童的興趣同時又兼顧到兒童的發展。《學記》中也提到“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正是體現了這一道理。
5.學習故事在我國的應用策略研究。學習故事由新西蘭興起,對我國幼兒園教師教學有很大的借鑒作用。由于中西方教育理念存在的差異導致的課程與教法的不同,應該將我國的社會化背景和學習故事中的具有借鑒性的成分結合起來探索本土化的實踐路徑。9熊歡等從家園合作的視角出發,認為應該鼓勵家長嘗試記錄兒童的學習故事,形成家校合力;其次幼兒園也應該向家長推出以學習故事為主題額培訓活動,創建學習故事分享交流平臺,對兒童的學習活動進行積極的評價和回應。10王菁認為應該運用學習故事改進教師對兒童學習品質的觀察和評價,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行為進行及時的反思,同時為教師提供簡易操作的兒童學習行為觀察量表,使對兒童的評價和指導更加有針對性和實用性。11牛婉羽等認為學習故事的程序包括三個方面:注意、識別和回應,并強調學習故事的運用你應該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相結合,在《指南》中所提出的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對兒童進行科學和合理的評價。
三.小結
(一)已有研究的不足
在學習故事研究成果方面,雖然對于學習故事研究的數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在數量上還是較少,說明在學前教育領域還有大量學者尚未關注到學習故事方面;從發文機構來看,對學習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來自幼兒園基層的研究力量尚不多見,說明我國學習故事的發展還處于理論研究階段,還未深入到具體實踐中;從文獻來源來看,來源于核心期刊的學習故事研究成果較少,說明研究的質量還有待提升。
(二)未來研究的方向
從學習故事研究的內容來看,我國目前對于學習故事的研究仍然是以理論思辨性研究為主流,從理論推導出理論,實證和統計的研究方法應用較少。實證研究方法能夠使使研究更具有說服力,而統計方法使實驗結果一目了然,在未來關于學習故事的研究中,應該強化研究方法的多樣性,采取實地調差、問卷、實驗的方式收集數據,使得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其次在具體的研究內容方面,我國與新西蘭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于學習故事的具體運用應該有所不同,在目前我國的大多數幼兒園,教師多采用兒童缺哪里就補哪里的方法,比如中班幼兒有的尚未掌握數的概念,教師就會在活動中有意識的加強這一訓練,反復讓幼兒數數,一直到他掌握為止,如何克服這種文化差異,使得學習故事在我國更好的運用,還需要我國學者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許穎.學習故事評價的內涵與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9,33(03),28-36.
2.王陳.以學習故事為契機,開辟幼兒園親職教育新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6(23),220-221.
3.呂紅青.學習故事在提升幼兒教師記錄觀察能力中的作用分析[J].基礎教育論壇,2019(22),56-58.
4.路奇.新西蘭學習故事經驗對我國幼兒園貫徹指南的其實[J].學前教育研究,2016(09),70-72.
5.王菁.運用學習故事促進幼兒觀察能力提升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6.石騰峰,曹爽.學習故事在早期閱讀環境中的教育設計[J].浙江教育科學 2018,(04),50-52.
7.陳少熙.以學習故事為載體,促進教師評價觀察幼兒能力的提升[J].課程教育研究 2015,(35),176-177.
8.謝芬蓮.學習故事:新西蘭兒童發展評價模式及其啟示[D].西北師范大學,2014.
9.何婷婷.新西蘭學習故事及其在中國本土化的反思[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01).
10.熊歡,盧清.以新西蘭學習故事為范本構建我國家園合作新途徑[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33(10),37-40.
11.王菁.運用學習故事促進幼兒教師觀察能力提升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