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多紅
內容摘要:要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全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要以“讀”為手段,找準文本的特點,帶課題疑惑感知、看課文插圖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關鍵詞:語文 感知 整體 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點深刻地闡明了閱讀課文首先要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全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就是從整體上把握全文。那么,我們通過哪些途徑帶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呢?我認為,要以“讀”為手段,找準文本的特點,帶課題疑惑感知、看課文插圖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一.帶著疑惑感知
陸機在《文賦》中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揭全文之旨”的點睛之筆,是牽制全文的焦點。抓文眼就是抓“點”.教師上課時應該始終抓住文眼,入情披文,順理成章。這樣,就可以舉綱帶目,自然地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俯視全文,我們應盡可能地設計出一些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問題,輻射全篇。這個問題和課文的主旨是密不可分的,因為課文的主旨規定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調,滲透著感情因素。初讀課文最好能受到一定的感染,激發一定的情感體驗,形成一定的情緒氛圍,為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莫定良好的基礎。
二.看著插圖感知
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這句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要能理解文章的真諦就要綜觀全局,抓住中心,切實把握作者的思路,并循著特定的思路找出課文中各部分之間的聯系,通過這種聯系,弄清文章的結構和內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如人教版二(上)《雷雨》一文中教師利用課文插圖,很好地進行了初步感知,并梳理了文章的脈絡。
●在學生讀通順了全文后,老師說:請同學們看看課文中的兩張插圖,它們畫的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交流后答:一張圖是表現下雷雨時的情景,一張圖是下了雷雨后的情景的。
●老師又提示默讀課文:邊讀邊想,哪幾個段落是寫第一張圖的?哪幾個段落寫第二張圖的?
●學生在默讀后理清了段落的大意,并理清了各個自然段落的大意及文章的寫作順序:下雨前、下雨中、下兩后。
三.循著主角感知
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是融情節、寄情感的載體。對主角的認知,需要通過對全文的整體感知才能把握。因此,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教師要組織學生挑選出最能體現文章結構的主角的幾個側面,穿成網絡,連成提綱,理清思路,進而把握全文內容。比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松鼠和松果》一文,我就在整體感知中利用文中的主要角色“小松鼠”理順序,清脈絡,感情趣。
●師:小松鼠的心情在不斷地變化著。能讀讀課文說說小松鼠都有怎樣的心情嗎?
●學生讀后交流。
●師:你們看老師這里有4只不同表情的小松鼠。(學生邊看邊說,老師一邊聽一邊把松鼠貼到黑板上)。
●師:請同學們再認真聽老師讀課文,想想按課文的順序應該怎樣重新排列這些小松鼠的位置呢?
●老師配樂朗讀課文。
●聽后學生排列4只松鼠的順序,并說出排列的理由。(這就是對課文初步、粗略的整體感知過程)
●師:請用自己的話把4幅圖連起來說說。(這是對課文大意的初步把握)
●你喜歡有怎樣表情的松鼠?讀讀這部分內容好嗎?(引出感悟環節)
四.抓住主旨感知
整體感知課文的第一要務是對課文主旨的感知。所以,在閱讀課文時,必須學會把握文本主旨,找到了中心段落,把握一段意思,也就掌握了理解復雜內容的鑰匙,快速有效地實現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比如人教版二(下)《一個美麗的小村莊》一文,在整體了解中引導學生感知小村莊的美麗與小村莊的災難,“美麗”與“災難”強烈的對比中感受文本的主旨。
系統論的整體性原理告訴我們,如果掌握了整體各部分之間的規律和聯系,使之互相補充,互相協調,那么這些部分的組合就會形成一個新的整體功能,其功能將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我們強調在第一課時中帶領學生進行有效的整體感知,讓學生在積極有效的閱讀中達到感知文本的目的,輕松把握文本。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文廟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