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昌子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應當始終把引發學習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即個性興趣和求知欲擺在首位”。新課標又明確指出: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梢哉f興趣是培養地理學習動機的起點,是一種巨大的潛在力量,學習的原動力,促進學習新知的“催化劑”。因此,教師必須革新教育教學觀念,開啟學生創新的興趣,以超強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感召煥發學習興趣;發揮地理學科優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塑造學生完美人格,全面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一種需要的滿足。
一.革新教育教學觀念,開啟學生創新興趣
教育改革與時俱進,教育資源不斷豐富,教學設施不斷更新,師資力量不斷壯大。但難以置信的是教育環境的改善為什么無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呢?究其原因,僵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壓抑著學生的興趣,束縛著學生的心智,抹殺了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嚴重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摧殘了學生的自信心,導致了學生對學校及教師的怨恨和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必須變革教育教學觀念,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要求,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教育教學的核心任務,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教學的強大動力,開啟學生的創新興趣,為學生個性化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二.誘發愉快學習原動力,產生學習興趣,萌發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萌發創新意識和進行創新思維的最原始、最直接、最強勁的動力,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學習與實踐的熱情才會被充分地激發出來。構建興趣因子,激活學習主體的情趣,有效地誘發他們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內驅力。
1.彰顯人格魅力,滋生學習興趣
哲學家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教師要善于營造情感交流的學習氛圍,以情感帶動課堂,用一顆真誠的心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用瀟灑自如的風范,飽滿自信的激精,充滿自信微笑的目光,去穩定學生的情緒;用激勵、鼓舞和關注性的語言,去傳遞老師的關注,融合彼此的知識傳遞。因此,教師必須打造“親民”形象,使學生 “親其師而信其道”。用心靈去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興趣愛好、身體健康、課余生活、經歷體驗、家庭狀況等,讓學生感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關懷;用嫻熟的藝術才華,優美的姿態,富有磁性的語言,彰顯地理學知識的豐富性、審美性、廣泛性和深刻性,讓學生感受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無限風光在顯峰”的神奇,學生自然就會感激你、喜歡你,從而“愛屋及烏”喜歡地理課程學習。
2.重塑學科優勢,激活學習興趣
竺可楨先生早在一百年前就指出:“地理學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故在中小學,地理處于特殊之地位,因其與各科有關系,而為聯絡各科之紐帶也。”因此,地理學科對于青少年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擔著傳承人類文明的重任,在塑造學生人格、弘揚學生個性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充分發揮地理學科優勢,更新學生觀念。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民族自信心,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崇高理想,做自信、自尊、自強的中國人。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堅韌豁達,樂觀進取,明辨是非,探求真理,全面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成為新世紀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3.構建評價體系,完善學習興趣,產生創新欲望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評價的多元化。新課程改革對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僅重視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更加注重在過程中體驗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教師評價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對學生診斷、反饋、激勵或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體驗成功。其次要有具體的標準,讓不同學生明確不同的目標和方向,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第三、評價要及時把握。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的給予表揚,不但激發了受表揚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帶動其他學生萌發創新意識。
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的目標所在。教師要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踏著時代的節奏前進,放飛個體健康發展;以超強的人格魅力,涌動學生創新的源泉,獲得創新的靈感;置教書育人于新常態化,彰顯教書育人的崇高和偉大,滿足學生自尊、自信、自強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的喚醒學生的“創新”精神、好奇心、探究興趣和求知欲。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平襄鎮店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