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制度認同的核心要義及其實踐層面的評價

2020-02-14 06:02:51張麗絲
黨政研究 2020年1期

張麗絲

〔摘要〕迄今為止,身份政治仍然是一個學界爭論不休的領域,許多學派都提出自身對身份政治的理解范式。自由主義雖然不是最先關注身份政治的學派,但它對于身份政治的回應主導著西方社會對于民主危機的解決方式。自由主義制度認同的出發點是保障個體權利,國家只是作為外在的程序化架構而存在,而個體只需對于國家負有最低限度的國家認同感。制度認同的核心要義是通過制度認同來維系國家的向心力,其價值序列為政治價值秩序代替心靈價值秩序;其機制保障為民主商談動態整合多元文化;其成員屬性為統一公民身份彌合多元身份沖突;其文化歸屬為以憲法精神為核心的政治文化替代民族文化。但是,這四重內容在實踐層面存在諸多問題,厘清這些問題,對于我們超越自由主義制度認同理論的桎梏,建構我國國家認同理論與實踐方案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身份政治;自由主義;國家認同;制度認同

〔中圖分類號〕D6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20)01-0089-09

近些年,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成為學術熱點,在該問題語境中話語權的爭奪成為焦點。“到了1980-1990年代,身份完全成為大眾、政治及學術詞匯中的一員——描述‘身份政治的語言在社會行動和學術活動的空間中都已經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種族、性別和性取向等問題在社會科學、藝術及人文學科中占據了主導地位。”〔1〕隨著身份政治在當今時代政治生活中地位的不斷增強,各學派也開始加入其論爭。以查爾斯·泰勒、金里卡為代表的社群主義者基于對少數群體權利的承認來瓦解認同危機,多元文化主義理論成為顯學。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交錯性(Intersectionality)理論作為對身份政治的理解范式。自上世紀90年代,亨廷頓提出“我們是誰”這一尖銳問題,美國人的國家認同危機開始為人們所關注。“2017年,有關身份政治的爭論在許多方面達到了高潮,不再只是左翼內部的人身攻擊,‘階級政治與‘身份政治之間的人為對立也在主流政治和媒體話語中重新浮現。”〔2〕 2018年,福山指出“我們難以逃離認同或認同政治”〔3〕,并且“現代民主政體面臨的最重要的威脅便是認同政治的興起。”〔4〕可見,多重認同危機使得自由主義的回應迫在眉睫,“制度認同”①便是自由主義回應身份政治的核心內容。

一、制度認同的出發點與歸宿:保障個人權利

李強認為自由主義的兩個特征是,“第一,個人權利至高無上的原則。第二,政府的目的是保護公民權利,實現個人利益。”〔5〕正是這兩個特征使得自由主義對于身份政治回應的出發點是維系個體的權利,主張個體對國家沒有永久性承諾,維系個體最低限度的國家成員感。

(一)國家作為外在的程序化框架而存在

自然權利神圣不可侵犯,但世俗之惡極易侵犯個人權利,契約由此產生,這也是認同產生的根源。自由主義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主張國家是為了保障個人權利而產生的,而作為外在程序框架而存在的國家本身不具有內在價值。

國家的合法性來源于個體權利。在西方政治思想中,契約論一直是國家合法性來源的主要解釋。洛克認為“政治社會的創始是以那些要加入和建立一個社會的個人的同意為依據的;當他們這樣組成一個整體時,他們可以建立他們認為合適的政府形式。”〔6〕人們為了避免必然的惡產生嚴重的后果,選擇出讓部分自然權利,訂立契約,組成政治共同體。不僅如此,20世紀以來,自由主義也從不同的角度論證權利的優先性。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第一個原則便是“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7〕諾奇克從個人權利出發,將個人權利界定為約束國家權力的邊界,規定了國家權力的施行范圍,超越施行范圍就會侵犯到個人權利,國家的“功能局限于保護它的所有公民免于暴力、盜竊、欺詐以及強行履行契約等等” 〔8〕。哈耶克甚至將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歸納為“個人主義的秩序”〔9〕,這規定了公權力的適用范圍。

國家本身不具有內在的價值。自由主義認為,國家是個人為了保障權利簽訂契約而存在的,國家是作為手段而存在的,因而國家不具有倫理色彩。首先,政治的目的是個體自由,國家只是工具。斯賓諾莎認為“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10〕。政治是工具,目的是為了保障先驗的自由價值。可見,個人自由是目的,國家是手段,是個人權利的外在保障。其次,作為抽象的概念,國家只是人們出讓的自然權利的集合物。霍布斯認為,國家的本質是主權者,國家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訂立信約,每個人都對他的行為授權,以便使他能按其認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和共同防衛的方式運用全體的力量和手段的一個人格。”〔11〕雖然,霍布斯將國家人格化,但這是將國家作為一種抽象的概念,仍然將國家視為一個載體,是人們出讓的自然權利的集合物。再次,國家自身并不蘊涵價值。洛克充分發展了霍布斯關于國家工具說,認為政府所擁有的權力,也不過是“自然法所給予它的那種保護自己和其余人類的權力”〔12〕。雖然,簽訂契約的人們賦予了國家分辨是非善惡,實施懲罰的權力,但是國家終究只是工具,不具有內在價值,是人們出讓的權利賦予它價值。

(二)最低限度的國家成員感不包含對國家的穩固感情

自由主義推崇最弱意義上的國家,最低限度的國家成員感是自由主義對于認同危機的回應。諾奇克指出“守夜人式國家通常被稱為‘最低限度的國家”〔13〕,“這種最低限度的國家把我們當作不可侵犯的個人,不可以被別人以某種方式用作手段、工具、器械或資源的個人。”〔14〕與此同時,諾奇克也提出疑問,“這種最低限度國家的觀念或理想不是缺乏精神追求嗎?”〔15〕可見,最低限度的國家認同不強調深厚的感情基礎與長遠的精神追求。

個體的存在不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目的。個體的存在是否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目的,這是關涉個體權利與公共利益的關系問題。古典自由主義認為個體不必為了公共利益而損害個人利益,個體應當追求個體利益,那么公共利益就可以最大化。并且,羅爾斯認為,政府需要維護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個人對國家沒有責任,相反國家需要對個體負有責任。桑德爾認為由公民責任來規定個體認同不利于保障個體的自由,“如果自由要求公民的認同部分地由公民責任來界定,那么中立國家的公共生活就可能會削弱,而不是維護我們作為自由人的主體性。”〔16〕

無負荷的個體對國家不負有永久性承諾。桑德爾針對羅爾斯的個體概念提出無負荷的自我,意指“一個個個體,擁有每一個人的目標、利益和良善生活的觀念。”〔17〕首先,這個體對國家沒有任何負荷,因為個體不來源于國家,反而是國家來源于個人,個人對國家的情感不像社群主義所主張的人自出生開始就受社群影響。①羅爾斯認為“無論我們在私人生活中如何負荷道德紐帶及根據道德和宗教信念行事的義務,在公共領域中,我們都應該把我們的負荷懸置起來,并將我們視為公共的自我,獨立于特定的忠誠及善的觀念。”〔18〕其次,因為無負荷的個體對國家并無深厚責任,也沒有永久性的承諾。不管是平等主義者還是自由至上的自由主義者都在“尋求一種權利框架,以使我們能夠實現我們作為自由的道德主體的能力,而它與他人享有同樣的自由是相容的。”〔19〕框架因個人權利保障而存在,個體對國家不具有情感上永久性的忠誠。相反,如果框架不能實現其保障個體權利的目的,那么個體可以通過‘不同意來推翻此框架。所以,自由主義很少論及對國家的熱愛,而多談論對一個政治制度框架本身的認同,而且對這個政治性、工具性的抽象國家,也不具有永久性承諾。

二、制度認同的核心要義:維系國家向心力

民族國家的認同危機往往從政治層面的危機開始爆發,多國政府面臨著日益劇增的合法性危機。雖然個體對國家沒有永久性的承諾,但是對個體權利的保障需要穩定的政治秩序。因而,自由主義者認為國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有必要增進公民對國家的制度認同,制度認同在價值、機制、成員屬性、政治文化等層面具有以下特征。

(一)價值序列:政治價值秩序代替心靈價值秩序

自二十世紀以來,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面臨大規模的移民浪潮,來自不同族群、文化背景的移民不斷涌入新的國家,而這些人具有不同的群體認同。并且,現代國家并非都由單一的民族組成,每個族群都有各自的族群認同,沖突不可避免。在多元族群共存的社會中,難以形成穩定的族群文化秩序。但是,“在一個組織良好的社會里,公民們持有相同的正當原則,他們在各個具體的例子中都試圖達到相同的判斷。這些原則將在人們相互之間的沖突的要求中建立一種最終的秩序。”〔20〕因此,自由主義放棄以內在的精神性秩序來穩定國家,主張通過一定的原則來建立政治秩序以統攝多元價值。自由主義嘗試用一套政治秩序代替心靈秩序,即以制度認同來緩和普遍存在的沖突。

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不以固定的內容來使社會穩定,而是以某種變化著的內容維持著公民對國家的認同。“這樣的集體認同已經不再需要保持固定的內容以使社會穩定,但是它的確需要某種內容來支撐起認同。”〔21〕制度認同便是這樣的一種群體認同,主張以民主制度來維系多元社會中人們對于國家的歸屬感。繆勒對自由主義所主張的制度認同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政治忠誠應當圍繞自由主義民主憲政的一套規范、價值和程序。”〔22〕因此,對制度認同的倡導反映了自由主義不再將宗教、道德價值放置于國家價值序列中的核心地位。政治價值逐漸成為制度認同建構中的核心價值,由此心靈秩序為政治秩序所替代。

(二)機制保障:民主商談動態整合多元文化

德國學者哈貝馬斯認為解決合法性危機的方式是構建一種制度的整合性力量,即一種規范結構。這種規范結構“既能有所變化,又不至于引起傳統斷裂的限度,并不只是依賴,或者說主要不是依賴規范機構本身的堅決要求,因為,社會系統的理想價值一方面是傳統文化價值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系統整合非規范要求的產物。”〔23〕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并非一成不變,它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具有政治整合的價值,能夠彌合多元文化的沖突。

制度認同產生于民主商談的過程之中。首先,自由主義對于介于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空間極其重視,即對公共空間的自由保障。密爾繼承了洛克的思想,認為“代議制政府應當促進社會普遍的精神上的進步,將現有的道德的、積極的價值與智力組織起來,以便對公共事務發揮最大作用。”〔24〕其次,哈貝馬斯認為能使認同更加持久和深厚的是行動主體自愿而非因外在的權威的認同,“關于規范和道德命令的證明只能產生于真正的對話協商,而不能產生于獨白式的理論論證。”〔25〕對于社會的良好秩序的保障而言,公民具有自由表達的權利,國家有義務保障公民商談的社會公正性。

商談意味著審慎與互動。審慎思想來源于洛克,他認為無政府狀態不利于真正地保護人的基本權利,應由法規來裁決權利糾紛,但走出無政府狀態不應訴諸于利維坦。因此,洛克提出了文化社會概念,認為文明社會的政府建構應該基于多數人的同意。這一種政治精神被后來新自由主義者發展為審慎的理性,即經過深思熟慮來建立一個良好的政府,保障個體的自由選擇。高堤耶在此方向上又進了一步,他認為商談需要加入反思理性,“道德產生于理性的最大化概念在某些互動結構上的運用。”〔26〕審慎理性指向一種開放性的、反思性的理性思考,排除一種絕對的價值判斷,審慎追求一種欲求之外的可能性。“深思熟慮” 〔27〕在商談中極其重要,高緹耶認為審慎理性是一個進行無價值判斷的反思的過程,理性選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金里卡認為:“這種深思熟慮并不只是采取這樣的形式:追求哪一種行動過程會最大化一種被認為是無可爭議的特定價值的形式。”〔28〕審慎同樣是個體進行選擇的手段,抽取價值判斷之后的公共領域的內部商談方有可能。因而,制度認同建立在商談基礎之上與審慎理性保障之下的公共空間秩序的形成基礎之上。

(三)成員屬性:統一公民身份彌合多元身份沖突

在成員屬性方面,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主張以公民身份代替自然屬性身份,公民意識替代國境意識與族群意識。因為在現代社會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自由主義認為這些民族的“自然屬性”已經愈來愈來難以維系政治共同體的認同。“公民的認同與忠誠首先應當依據對共享政治原則和價值的認知與承諾,而不是民族的‘自然屬性(種族、語言、宗教、文化和歷史)。”〔29〕

民族國家有其自然屬性,這種屬性指向一種差異性,例如,特定的語言、歷史、文化。誠然,民族國家本身產生了集體認同,共同的文化、共享的語言、族群屬性及特定的歷史敘事方式使人們具有特定的民族意識和自覺的認同。但是,除非一個國家是完全由絕對單一的民族構成,否則多民族國家的集體認同與其內部各自的自然屬性必然存在一定的張力,民族情感內部存在著緊張關系。桑德爾認為,“自由主義的正義不涉及諸如種族、宗教、族群與性別之類的人際差異,因為在自由主義的自我形成之中,這些特征并不能在第一步界定我們的認同。這些東西不是自我構成性要素,而只是自我的屬性,政治應該超越這些東西。”〔30〕因而,哈貝馬斯認為,“憲政愛國主義可以取代這種原始的民族主義”〔31〕,民族國家必須轉變其對自然屬性的依賴才能真正地超越當下存在的差異,以一種政治性的公民概念來統攝價值多元的社會。

(四)文化歸屬:以憲法精神為核心的政治文化替代民族文化

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不支持公民盲目的政治服從,倡導一種具有反思能力的公民文化。這種公民文化可以替代不同族群的語言、族群和文化,可以統攝各種差異和分歧。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試圖以一種憲法精神和公民審慎的理性來塑造一種公共領域的政治文化,且這種政治文化可以替代不同族群具有差異性的自然屬性。無可置疑,其制度認同指向一種忠誠度,但這種忠誠度并非指向一個特定的政治共同體,而是一個抽象的理想共同體的熱愛,比如,諾奇克認為“具有不同烏托邦夢想的這些人相信這種框架是通過他們夢想的正確道路,所以他們會齊心協力來實現這種框架,即使相互知道他們具有不同的預期與偏好”。〔32〕

自由主義的公民文化是以憲法精神為核心的政治文化。自由主義主張的制度認同是以法治為基礎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性,保障天賦的人權,對法的崇尚一定程度上也是對自然法的踐行。憲法作為自由主義制度的靈魂所在,建立了限制權力的制度格局。“就它設計了權力分割與制衡機制而言,建立了限制權力的有效機制;就它保障權利的基本取向而言,建立了普遍人權基礎上的共同體成員平等生活的政治體制。”〔33〕法律與制度對個人自由的保障,順應了自由主義天賦人權的基本觀點。個體權利不能因為契約的產生或國家的出現而喪失,法律與制度正是出于對政府權力進行限制、保障個人權利的目的而產生。

具有反思平衡性的政治文化容納同質性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內部因共同的語言、族群生活習俗、歷史而具有同質性,但它反對其他異質性的文化,導致沖突源源不斷。維羅里作為共和主義的代表人物認為民族文化的敵人是文化污染、異質性、種族不純潔以及社會、政治和思想的不一致。〔34〕自由主義認為多元社會的存在是因為多種族群文化的集合,因而產生了很多沖突,而解決沖突的方法不是壓制異質性的文化,而是包容寬容多元文化。

因而,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不僅是對一部憲法的認同,而且是對制度的認同。因而,代替人的自然屬性的政治文化是制度文化,其核心是在政治制度框架所提供的對話程序之下,公民經過審慎理性的反思,通過自由表達所傳遞的情感與價值。這樣的制度文化試圖保障個體對國家的忠誠,這樣的一套規范與程序懸置絕對的價值判斷。經過公民的反思,理性審慎思考自由主義核心價值的訴求,這種自我批評的歸屬模式可以“強化情感忠誠”與“政治能動性”〔35〕。

三、對制度認同的實踐層面評價

理論本身的意義需要實踐的檢驗,制度認同理論的合理性與可能性同樣需要實踐的驗證。制度認同理論的價值原則、民主商談機制、公民身份以及政治文化在實踐中不斷地接受著現實的考驗,有其合理成分,當然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實踐的起點。”〔36〕研究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理論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理解該理論,也有益于更加深刻地思考我國的國家認同建構問題。

(一)價值原則的調和作用與不可操作性

國家認同政策大多是一種政治文化的調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化解國家認同危機。共同體不是原生的,是個體不斷權衡的結果。相應地,對共同體的認同也存在妥協與調和的色彩。“在民主法制國的范圍內,多樣的生活形式可以平等相處,但這種生活形式必須重疊于一個共同體的政治文化,而這種政治文化又必須不拒絕來自新生活形式的碰撞。”〔37〕普遍主義原則與國家中立原則作為一種文化政策調整主張通過平衡多元文化來維系政治共同體紐帶。就普遍主義而言,政治身份可以統攝多元身份,比如哈貝馬斯對歐洲移民持支持態度,主張一種世界公民身份,這一定程度上出于制度認同的理想性。自由主義的國家認同實質上是以政治文化來統攝多元文化,以一種理性商談的形式保障審慎主張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這其實是以一種形式的普遍性來包容多元異質性文化。

但是,政治秩序替代心靈秩序的現實操作的可能性較低。自由主義堅持對具有爭議的善保持中立,這意味著政府首先要判斷可能存在的關于善的爭議,并且判斷爭議中存在多種合理善,在此基礎之上才能保持中立。在現實中,價值本身的判斷具有困難性。中立性原則不是價值無涉,這首先需要進行價值判斷,這本身就基于一種價值判斷,比如:美國有很多因其在進行價值評判時難以保持中立而存在爭議的司法判決,移民政策區別對待與其普遍性原則的矛盾,族群政策價值標準混亂加重價值的分化傾向等,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很難把政治價值與道德、宗教價值完全區分開來。同時,中立狀態也是很難保持的。價值中立不是不進行價值判斷,而是事先不能進行價值判斷,要求一個公正的不能參與價值爭論的裁決者,這在現實之中難以實現。

(二)民主商談的現實對話性與不健全性

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的形成機制是民主商談,具有現實對話性。認同的前提是承認,承認離不開理解,而理解則需要對話。自由主義主張民主商談以達成制度認同,這符合人的心理活動。民主商談意味著公共空間討論機制的建立,所有公民都擁有對話的權利,都有表達的空間。多元的社會之中,大多數人都是不同的,多樣性普遍存在,人們需要對話,需要理解。自由主義試圖給予人們這樣一個機會:在跨文化的對話中,人們都試圖去理解對方。1975年的《詹姆斯與北魁北克協議》便體現了雙方協商代表對話的基礎之上嘗試理解雙方,加深理解,嘗試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差異。

但是,自由主義主張的民主協商機制不夠健全,難以產生真正的制度認同。自由主義對于一場對話的準入機制、場所、規則、結果都沒有定論,不健全的機制難免不受把控,其路徑不受控制,不可避免地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民主商談是一把雙刃劍,完善的對話機制能夠產生較好的結果,而有紕漏的機制也有可能催生不良后果。理性的商談能夠使得商談者之間互相理解,寬容多元文化,緩和沖突,穩定社會秩序,提升公民的歸屬感。而不健全的民主商談極有可能會忽視少數群體。首先,少數群體難以參與對話之中。少數群體不能參與很多專業與要求過高的對話,亦或是很多討論不向某些群體開放。其次,少數群體在對話之中處于弱勢地位。少數群體在對話中的理解力、接受力、表達力都會影響其對話結果。最后,少數群體處于弱勢地位,尤其在數量方面,處于弱勢地位,因而少數群體的意見難以在對話結果中產生較大影響。

(三)公民身份的現實統攝作用與武斷性

公民身份提供了政治層面的平等,具有一定的統攝力。政治上的平等為其他不平等身份提供了一定的空間,政治權利的平等緩解了其他方面的不平等。《加拿大地區印第安部落逐步教化法案》于1857年頒布,主張以教化的方式來使土著居民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但是這種改造未經土著居民的同意。這種未把土著居民一視同仁,把所有人當作公民平等對待的方式沒有真正使加拿大地區印第安部落對英國在此地的政權產生認同。相反,1832年的“伍斯特訴喬治亞州案”表明了美國最高法院對于國家與土著居民的關系的處理:“‘條約與‘民族國家……我們將這兩個詞運用于印第安人身上,如同我們將這兩個詞運用到世上其他‘民族一樣。”〔38〕這是一種更為平等的方式,將印第安人與其他群體一樣平等對待,這樣的方式也使得印第安人能夠產生一定的歸屬感。可見,平等的政治身份所具有的包容性在民族國家的現實中體現為其統攝力,公民身份的包容性提升了國家的認同度。

雖然如此,在現實生活中,自由主義信奉的公民身份的包容性則大多體現為一致性,而這間接說明一元的公民身份具有一定的武斷性。自由主義信奉的公民身份一致性體現為國家的所有成員不分族群、文化、膚色、性別皆被均等地對待,而這種絕對的平等可能導致不平等。首先,絕對一元的公民身份忽視了多樣性。一元的公民身份試圖包容個體多元的背景,但卻容易導致對個體多樣性的忽視。多元的社會之中,個體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公民身份的核心標簽一定程度上是對個體的多元差異的忽視。其次,公民身份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的武斷性。自由主義主張個體之間的平等,對所有人的平等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少數人的不平等。比如,加拿大的一致性的公民身份政策對少數族群權利的忽視。《加拿大權利與自由憲章》頒布之后,有近十個地區皆宣稱該憲法違背了其文化獨立性,尤其魁北克民族認為其獨特的法語語言背景與文化,不應被統一的公民身份所抹平。不僅如此,很多原住民也有著自身文化承認的訴求。少數族群難以在公民身份的統一性政策之中獲得應有的承認,這時公民身份的武斷性暴露無遺。而且,公民身份基礎之上的選舉制更加凸顯了其任意性,一人一票制便是對少數族群的忽視,這種絕對平等便是自由主義公民身份的武斷性體現,而這是一種打著合理旗號的不公平,不利于國家認同的形成。

(四)以制度認同為核心要義的國家認同的協調性與空想性

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以現實為基礎,相比其他認同模式能夠不斷協調保持平衡。自由主義不認為政治制度框架是靈丹妙藥,在實踐過程不斷地遇到問題,也要不斷地在實踐中調整。“事實上也不存在著一種可以將全部成員的合作關系整合為一體的民族形式,實際上存在的是各式各樣相互交錯競逐的無數形式。經由這些過程,公民參與憲政結合體之中,并且認同他們所參與的憲政結合體。憲政并不是某個創制時期達成之后,便成為固定不變的協議,憲法其實是一連串跨越文化藩籬的持續協商與協議,這一連串協商與協議的過程既是遵循著相互承認、延續與同意等常規,同時也抗拒著這些常規。”〔39〕自由主義所主張的制度認同,是在規范層面的認同,這給予每個人空間,基于此個體對制度的認同才能是發自內心的。但是,塔利對政治制度框架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是有先見的,就制度認同來說,自由主義不斷地回避族群認同,懸置價值判斷,這為社群主義等學派所詬病。雖然制度認同在不斷地調整,但在這個過程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的動態平衡與整全性規則的矛盾難以調和。制度認同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過程,是公民自己不斷商談的結果,對社會共識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制度認同本身是基于規范與法律的形式來達成公民的共識。“回想過去,霍布斯訴諸現代憲政主義的科學地位,建立了全面獨尊現代憲政主義的權威。黑爾則反駁,科學的模型在夾纏不清的憲政主義領域中并不適用。科學模型并不能幫助我們解決憲政結合體的行動者應如何被統治這樣的問題,因而這些行動者并不是、也無法被迫接受整全性規則的統治,如同科學模型事先所作假定那般秩序井然。”〔40〕塔爾認為,自由主義的整全性理論難以解決現實中權力分配問題,而且即使這種整全性表達作為一種方案出現也很難為人所接受。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整全性的表達難以使動態的沖突得以徹底的、永久性的解決。商談倫理為制度認同提供了一種結構性的正當性,但是具體的規則制定難以對制度認同的具體內容進行整全性的概括。

作為一種烏托邦,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雖然具有可能性與理想性,但對現實提出了過高要求。哈貝馬斯一直強調個體在法律框架內的民主商談。個體就具有表達自己的價值判斷,可以表達自我對于什么是善,什么樣的生活值得推崇的價值傾向。但是,商談要求公民在審慎的基礎之上,參與公共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與訴求。在這個過程中,政治文化得以形成,是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的結果。在一種開放的過程中形成的認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民本身,因而制度認同對公民的要求是審慎的理性,但這在實踐中很難實現,因此哈貝馬斯所提倡的制度認同被認為是一種烏托邦。哈貝馬斯對此有解釋,“烏托邦的意思如果是指一種具體生活形式的理想投影,那么理解為方案的憲法就既不是社會烏托邦,也不是那種烏托邦的代替物。這種方案實際上是‘烏托邦——一個在國家中建制化的集體理性與世俗化過程中并通過明智的建制化而自我影響的能力。”〔41〕共享身份的商談倫理要求公民間的交往與理性的協調,這都是在現實中很難呈現的。的確,一種商談倫理要求的公民審慎思考的能力不是所有公共領域的個體都能達到,它具有理論上的可能性,哈貝馬斯也認為真正的制度認同需要集體理性與明智。憲法愛國主義與現實距離遙遠,對現實提出的要求過高。

綜上,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在其價值原則的踐行、形成機制、成員身份以及其本身的踐行方面都存在操作困境。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需要一種理想化的制度設計來達成民主商談的可能,公民需要具有審慎與反思的能力,這對社會與個人都提出了過高的要求。自由主義的制度認同實質上是一種烏托邦思想,在現實中個體難以通過制度達成對國家的認同。可見,國家認同的建構過程要“處理好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42〕,要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實踐論的方法,國家認同的理論與實踐決不能割裂,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建筑是相輔相成的,二者要協調一致、辯證統一。

〔參考文獻〕

〔1〕瑪麗·莫蘭,寧藝陽,陳后亮.身份和身份政治:文化唯物主義的歷史〔J〕.國外理論動態,2019,(1).

〔2〕阿薩克·庫馬爾,戴里婭·加布里爾,亞當·艾略特-庫珀,施盧蒂·艾耶,王亞萍,王曉華.馬克思主義對當代身份政治的介入〔J〕.國外理論動態,2019,(1).

〔3〕〔4〕〔美〕Francis Fukuyama. Identity :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M〕. New York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8.339,23.

〔5〕李強.自由主義〔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155.

〔6〕〔12〕〔英〕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5,83.

〔7〕〔20〕〔美〕羅爾斯.正義論〔M〕. 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6,450.

〔8〕〔13〕〔14〕〔15〕〔30〕〔美〕諾奇克.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M〕.姚大志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32,32,399,355,383.

〔9〕〔英〕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 賈湛文,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19.

〔10〕〔荷蘭〕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M〕.溫錫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71.

〔11〕〔英〕霍布斯.利維坦〔M〕. 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32.

〔16〕〔17〕〔19〕〔32〕〔美〕桑德爾著.民主的不滿〔M〕.曾紀茂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30,12,30,14.

〔18〕〔美〕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M〕.萬俊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29-35.

〔21〕 Jürgen Haberma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M〕. Boston: Beacon Press,1979.116.

〔22〕 Jan Werner Muller.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1.

〔23〕〔德〕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M〕.劉北成,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9.8.

〔24〕〔35〕〔英〕約翰·密爾.代議制政府〔M〕.汪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3-44,147-148.

〔25〕 Jürgen Haberma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0.68.

〔26〕〔27〕David Gauthier. Social Choice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J〕. Philosophoia, 1978.9,28.

〔28〕〔加〕金里卡.自由主義、社群與文化〔M〕.應奇,葛水林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11.

〔29〕劉擎.自由主義與愛國主義〔J〕. 學術月刊,2014,(11).

〔31〕〔德〕哈貝馬斯.包容他者〔M〕. 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5.

〔33〕肖明. 當代自由主義憲政的困境與倫理重建〔D〕.復旦大學,2006.70.

〔34〕Maurizio Viroli. For love of Country: an Essay on Patriotism and Nationalism〔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1-2.

〔36〕〔4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34,80.

〔37〕〔41〕〔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M〕.童世駿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678,548.

〔38〕〔39〕〔40〕〔加〕塔利.陌生的多樣性:歧異時代的憲政主義〔M〕.黃俊龍譯.上海:上海世界出版社,2005.125,193.

【責任編輯:劉彥武?董史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男女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毛片|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国产清纯|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国产黄在线观看|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国产18在线播放|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a毛片在线|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日韩免费毛片| 欧美a网站| 97se亚洲|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午夜不卡视频| 欧美日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综合| 亚洲香蕉在线|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最新网址|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自拍偷拍一区|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538精品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xxx| 制服丝袜一区|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成人日韩精品| 婷五月综合|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午夜精品影院| 日本影院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