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芳
淮濱縣第一中學建校已有百年歷史。校園里,有一座仿古樣式的文化長廊——行思廊,古色古香的廊柱以及灰紅相間的琉璃瓦折射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氣息,這是學生的“精神走廊”。漫步在整潔、美麗的校園,看著陽光自信的學生、從容愉悅的教師,你會深深愛上這個學校。
打造環境 涵養文化
淮濱一中曾經是縣域內最有名氣的一所學校,因其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為當地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而享譽淮河兩岸。然而,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市重心轉移到新城區,這所老城區的學校一度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生源質量下降,辦學設施老化,教育理念也漸漸落后,教師的職業倦怠日益突出。隨之而來的,是學生紀律渙散、行為習慣很差等。在這種情況下,易炳照受命接任一中校長。
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調查和思考,易炳照認為,學校之所以渙散,主要是因為缺乏向心力,缺乏統一的價值追求,缺乏集體榮譽感。要解決好這個難題,必須用文化為學校立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所學校,在發展的關鍵時期,總是要追尋自身的歷史,要在歷史深處找尋文化生存與發展的內涵。
為此,易校長深入研究了學校的歷史文化積淀,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煉出一中精神,確立了發展目標,重塑學校的“一訓三風”,以昂揚向上的文化塑造學生的人格。易炳照立足實際,新建了學校文化長廊,打造優美環境,讓整個校園處處彌散著文化的光澤,使師生每時每刻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時,他狠抓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開展了“雅行教育”等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不到一年時間,淮濱一中徹底改變了環境欠佳的局面。
如今,漫步在淮濱一中校園,處處生機盎然、鳥語花香。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人文氣息,令人陶醉。
快樂閱讀 創新課堂
晨熹初露,微風習習。伴著雄壯的國歌聲,迎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一中學生在“品書香·誦經典·塑人格”站立誦讀中拉開了一天學習生活的帷幕。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從《三字經》到四大名著,一句句經典語錄,一篇篇哲理文章,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孩子的心里。
在安靜的閱覽室里,一排排書籍種類齊全、井然有序。孩子們手捧書本,沉浸在書香之中。三年前,易炳照結合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打造書香校園的工作目標,指導成立了“悅讀會”,淮濱一中的閱讀活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孩子們從此走進了書籍的世界,與大師對話,與書香為伴,一步步愛上了讀書,愛上了學習。2017年9月,淮濱一中被評為“河南省書香校園示范單位”。
2018年,淮濱一中引進“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為書香校園建設注入了新元素。走進符運萍、劉楊老師等青年教師的課堂,你會發現,語文課似乎簡簡單單,沒有什么激動人心的地方,但學生閱讀量很大,并且能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罢Z文主題學習”實驗的課堂看似很平靜,但靜水流深,自主閱讀給了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
劉楊老師在教學心得中寫道:以前教學課文,總是反復講解,從字詞到作者,從背景到內容,從人物到主旨,忽略了文章的整體美感,也忽視了學生的整體感知。學生一學期學習不到30篇課文,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完全達不到要求。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課堂實現了海量閱讀,實現了語文教學的新突破。
淮濱一中的語文課堂內容豐富,充滿活力與激情,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根本性轉變,教師的教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慢慢養成了邊閱讀邊批注的好習慣。
教育大道 思則行遠
易炳照曾在一所偏遠的農村學校——麻里中學(今三空橋二中)擔任校長。這所學校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生源一般。易炳照在這所學校工作了20年,從班主任到教導處主任,再到副校長、校長。麻里中學從當初全校三個年級共89名學生,到他離任時有2200多名學生,教學質量一步步走到全縣先進行列,成為當地農村初中的一面旗幟。他說:“我最寶貴的青春都奉獻給了這所學校,和這所學校一同成長、一同進步,是這所學校成就了我。我很喜歡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里支月英的那句話——不是有了希望才堅守,而是有了堅守才有希望。”
因為業績突出,易炳照被破例從農村學校調到淮濱縣教體局任基礎教育股股長,后來又調任淮濱一中校長。近年來,淮濱一中通過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主題教育活動、各類社團活動、讀書活動、藝術節活動等,為學生營造了全面發展的文化氛圍,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學生眼中,易炳照是一位開朗樂觀、博學多才、可親可愛的校長;在教師眼中,易炳照是一個富有教育情懷和教育思想的校長,是一個追求事業完美,有責任、有擔當的校長。
“行思”語出《左傳》“大道行思,取則行遠”,意為正道直行,應該善于思考;思考就會有所得,有心得才會越行越遠?;礊I一中歷經百年滄桑,曾擁有輝煌的歷史,如今,易炳照用自己的智慧帶領全校師生一起譜寫動人的教育樂章,使這所百年老校重新煥發出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