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文廣
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有一首詩:《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詩里寫道:“有一個孩子天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了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開的紫丁香/那么它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雜亂的野草/那么它也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母親的溫和、整潔、慈愛,還有衣服上的芳香/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父親的強壯、自負、吝嗇,還有愛發脾氣、粗暴/也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生命就是這樣繼續許多年或一個個世紀連續不已?!?/p>
一個生命的延續就是一個家族乃至民族的延續。當一個家庭誕生一個孩子,為人父母者究竟應該拿什么去賦予孩子,讓他向前走去?當一所學校迎來一個個孩子,學校究竟應該拿什么去奉獻給孩子,讓他們向前走去?
作為學校,若干年后將還給社會一個怎樣的人?作為父母,若干年后將還給世界一個怎樣的人?這都是需要認真思量的問題,是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也是教育的本源和意義。
成長是什么?教育是什么?需要回到生命的原點去追問。
在生命的世界里,一粒種子的萌芽和生長,需要土壤、陽光和雨露。如果種子遇到了與之相適應的土壤、陽光和雨露,種子就會萌芽并生長得茁壯,反之則不然。在精神的世界里,來到這個世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我們都希望他(她)生長得舒展而有力量,都希望他(她)能遇到與之相適應的土壤、陽光和雨露。那么,孩子成長的精神世界里,土壤、陽光和雨露是什么?
在孕期里,母親與嬰兒的身體是完全連為一體的,他(她)們有著高度相通的生命密碼——大致包括生理基因密碼和精神文化密碼。嬰兒的誕生,意味著生理基因密碼的延續已然完成。嬰兒出生后直至后天的成長中,伴隨著生理的發育,精神文化的成長密碼作用發揮得越來越明顯,影響著甚至決定著其人生的道路、選擇和命運。那么,精神文化的成長密碼是什么?
從教育的發展歷程來追尋教育與成長之意。實踐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的改革發展史,就是一部教育現代化的探索史、奮斗史。其中,在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之路上,課程目標明確經歷了從關注“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到落實“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而到培育“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上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在復雜的情境中、在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中所表現出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品質。
好的教育,不只是培養孩子世界觀,而是帶他“觀世界”。好的教育,不只是教給孩子知識,而是培育素養,幫助他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素養,才是生命的幸福密碼,才是教育的意義。
此外,還需要從哲學層面進一步思考。人的成長是在自然屬性的基礎上逐步增加社會屬性,并使兩者達成一個相對平衡的契合點。一個人成長的來源無非是自我的直接經驗和別人的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因當事人置身其中而具有鮮活的體驗性和深刻的感受性,但其局限在于不能窮盡世事世理;間接經驗因其已然是理性的總結歸納而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精要性,但其缺點在于當事人難以感同身受從而不易轉化,不能為己所用。
那么,對于直接經驗的獲得和間接經驗的學習,如何兼取二者之長,又避二者之短?我想,找到直接經驗的獲得和間接經驗的學習二者的契合點,把握好二者的“火候”,使之匹配起來、融合起來,應該成為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
進一步來講,直接經驗來自孩子參與其中的活動、經歷和體驗,即真實的情境、感性世界;間接經驗來自書本、傳授等,即來自知識世界、抽象世界、理性世界。那么,探索現實世界背后的“隱形推手”——科學知識、規律定理;追問知識世界是如何推動現實世界的——學以致用、創意物化、解決問題,進一步打通現實情境世界與科學知識世界,應該成為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
從“考分”走向“育人”,從“知識和知識體系”到“生命和生命體驗”,從“記記、背背、練練、考考”的設計走向“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的設計,從“圍墻之內,課堂之上”走向“生活即教育,社會即生活”,從“分數評價”走向“生命發展”,應該成為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
在這樣的教育與課程影響下,孩子會感覺到,噢!自己生活的現實世界充滿了神奇和奧妙,具有規則和隱形的力量,并且是可以掌握的、值得探索的;孩子會感受到,學習的知識是一個個必然的聯系,是一把把神奇的鑰匙,是解讀世界和創造新世界的核心工具,是有價值的,是有力量的;孩子還會感受到“在我的手中,知識變成了力量,我可以成為事實和現象的駕馭者”;感受到“學習的力量”——學習可以使自己認識世界和創造世界的能力得以增強,我是有價值的。孩子通過“學與習”,得以“攀登、挖掘自然萬物的實質及其因果關系”;通過“學與習”,在探索與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通過“學與習”,把思考和雙手緊緊聯系起來,把知識世界和情境世界緊緊聯系起來,穿行在科學知識世界和情境現實世界之間,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共情世界、深度介入。這樣的教育與課程,才會在孩子的生命成長中持久而良性循環地發揮力量——這才是打開世界的姿勢和方式。
有學者說,課程就是跑道,是生命成長的路徑。沿著這樣的課程鋪就的路徑走過去,生命逐漸變得深邃和豐盈起來。孩子的一生,將因這樣的課程的潤澤而變得有些不同,或有很大的不同。
試想一下這樣的教育圖景——
課程是朝向孩子的,可以喚醒、激活,可以搭建“腳手架”和階梯,可以打開豐富的物質世界和曠達的精神世界,可以創意物化自己的世界,可以塑造人格,引領成長,幫助他們解決生命成長中的各種問題;
課程也是朝向教師的,可以喚起我們對教育生活的重新思考,進而調整教育狀態,使我們的教育更美好;
課程也是朝向父母的,客廳里的讀書會、生活創客實驗場、家庭周末電影院、研學旅行等,這些元素成為家庭共同成長的常態。
此時,再繼續這樣的教育追問——
那個向前走去的孩子,將成為什么樣的孩子?
那個向前走去的孩子,什么將影響他的生命質量?
那個向前走去的孩子,將會帶給社會乃至人類怎樣的未來?
(作者系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主任)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