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述
摘 ?要:我國正處于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正在向品質化、安全化轉變。階段性和結構性供給過剩、農產品質量持續下降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兩大現狀,只有大力發展農業新模式、新業態,構建農業大數據平臺,才能實現農業新舊動能的轉換,全面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農業物聯網;大數據;新舊動能轉換
中圖分類號:F327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01-0086-02
Abstract: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in agriculture, and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agriculture has changed from a total shortage to a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prominently showing the coexistence of periodic oversupply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Consumers'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changing to quality and safety. The phased and structural oversupply and the continuous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the two major current situations facing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nly by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new agricultural model, new business type and constructing the agricultural big data platform can we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momentum of agriculture. We will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agricultural Internet of things; big data; conversion between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前言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文明發展的需要,新型的農業裝備不斷被廣泛應用,大棚種植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農戶在大棚種植生產過程中面臨環境管控的現實需求,棚內的溫濕度環境是決定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溫度高了、低了,都不利于棚內作物的正常生長。這就需要農戶時時刻刻關注棚內的溫濕度環境變化情況,稍有不慎,輕則減產,重則絕收。
農業物聯網終端大棚保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幫助農戶看管大棚,提供24小時溫濕度監測和告警服務,避免棚內溫濕度異常給農戶造成損失。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環境的要求不一樣,農戶要想得到精準的高低溫告警服務,就需要在大棚保微信小程序上點選作物名稱和定植時間,才能得到匹配的告警服務;這樣通過在一個區域內建設大數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平臺后,平臺就能獲取到這個區域每個大棚種了什么作物,什么時間種的;統計運算形成每種作物種植面積的時間空間分布,依據數學模型分析運算就能得出每個單品產出的時間空間分布數據;與需求數據對比就能提前發現什么品種在什么時間種多了,進而微觀上用數據幫助農戶調整種植計劃,避免市場風險;宏觀上避免階段性結構性的供給過剩,進而形成合理的供給結構和供給節奏;同時為農產品品質溯源提供數據依據。
1 大數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平臺概述
大數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平臺是為農業主管部門提供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服務及可視化展示的大數據平臺。平臺依托農業物聯網終端大棚保獲取農業生產基礎數據(單品種植面積、定植時間),將抓取的互聯網數據、錄入數據匯集,再將數據進行融合、分析、計算,形成兩種可視化展現形式,為農業主管部門決策提供全面、真實、準確的農業數據支撐,為農業指揮調度提供預警、決策等服務;平臺的建設將進一步提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三農”的水平和效能,推進農業供需平衡、提升農產品質量,實現“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新格局。
大數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平臺主要目標是幫助區域農業主管部門提升各種涉農數據的信息化采集能力,了解管轄區域種植生產情況;通過數據建模、綜合分析,利用可視化展示技術,為區域農業主管部門進行農業產業布局、資源配置、市場對接、風險管控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加強政府監管力度和指導決策水平,提升“三農”信息化服務水平。
2 大數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平臺服務
2.1 數據采集
第一,大數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平臺的數據采集是基于物聯網感知設備(大棚保)實時采集棚內溫濕度數據,通過移動端應用(微信小程序)為農民生產提供實時溫濕度數據、溫度異常告警服務,獲得種植根數據(種植品種、定植時間)。
第二,支撐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同步。
第三,在物聯網設備普及率不是很高的地方,我們也為涉農工作者提供了顆粒度到村級的數據上報工具,信息員通過微信公眾號可以上報各村的農業生產數據,在各級農業主管部門進行匯總展現,并可以將數據報表下載共享等。
2.2 數據分析、數據服務
2.2.1 提供農作物生產時空分布地圖
應用場景:產業結構調整、平衡供需、農業生產統計。
依托大棚保,通過應用端準確的獲取農戶的種植作物、種植時間、種植面積、種植地區等,通過以上數據可計算出某個區域、某種單品在某個時間的產出量,形成農作物生產(種植、產出)時空分布地圖。通過對農作物生產時間與空間的分布掌控,指導農戶種植方向,解決農產品在投入端與產出端的供需不對稱,實現產出端與市場端的緊密咬合,實現農業產業鏈條的最大匹配。
2.2.2 提供最佳進銷路徑
應用場景:指導農產品流通。
根據農作物生產時空分布地圖,結合各大農貿市場之間的價差、距離等,為經紀人提供農產品最佳進銷路線。實現種植戶與經紀人(菜販)的有效信息對接,解決種植戶產出品無處銷售、經紀人(菜販)進貨貴的問題。
2.2.3 提供預警服務
應用場景:作物受氣象條件影響時,及時給出預警及防治措施。
基于氣象農情信息庫的預警服務是結合不同作物、在不同物候期的適宜氣象條件、不適宜氣象條件和災害氣象條件,根據天氣測報、天氣預報進行數據計算,精準的為種植戶、農業工作者提供的預警服務。(1)為涉農工作者提供本地化、精準化的預警服務,并直接給出防治指導,提高農業生產指導的服務品質和服務效率;(2)為種植戶提供及時、精準的預警服務,提高種植戶的生產能力,為大田種植戶降低氣象因素帶來的損失。
2.3 數據展示
我們將所有農業相關聯的數據資源分為六大類展現在六塊屏幕上,分別是環境資源屏、生產動態屏、市場動態屏、管理動態屏、服務動態屏、農業物聯網屏。同時,實現六屏的聯動性,如果對其中一屏進行操作時,其他五屏會同時聯動展示相關數據。通過選擇不同顆粒度(全國、省、市、縣、鄉、村、戶)的內容可讓6個維度的數據同時指向一個地方,能更好的幫助政府主管部門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決策支撐。
2.3.1 環境資源屏
環境資源屏主要整合了氣候資源、自然資源的相關數據。中國幅員遼闊,任何一個地方的農業都依賴于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稟賦,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包括當地的氣象、水利、土壤等數據。基于這個稟賦就形成了當地的農業主導產業構架,與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構架相關的數據,包括降水量統計、水資源總量變化、主導作物種植等數據就呈現在該屏中。
2.3.2 生產動態屏
生產動態屏為主控屏,主要展示各類作物種植面積及比例、產出時間、產量數據等;該屏主要整合了整個產業鏈上不同生產角色的生產數據,便于政府主管部門摸清家底,為管理者提供生產數據決策依據。
2.3.3 市場動態屏
市場動態屏主要展示農業主導產業構架形成的產出品的市場數據,包括:批發市場分布、價格行情、價格走勢對比、最佳進銷路徑排名等數據。
2.3.4 服務動態屏
服務動態屏主要對農民產生的社會化服務進行了整合,包括各類農技培訓比例、農業保險需求比例以及農產品電商化率統計等。
2.3.5 管理動態屏
管理動態屏主要是針對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對農業的管理,包括補貼發放、農業機械總動力統計、各品種總產值統計等數據。該屏主要整合了各類管理類數據,為政府主管部門提供決策依據及綜合展示效果。
2.3.6 物聯網動態屏
農業資源管理平臺中生產基礎數據是最核心的數據資源,所有生產類的基礎數據全部來源于大棚保,農業大數據最根源的數據就是哪塊地種的啥,哪天定植的,沒有這個數據,其他數據包括補貼發放、農業機械總動力統計等數據就失去了價值。物聯網動態屏可將當地農業生產相關的物聯網采集設備接入,并進行實時監控。
以上這些相關聯的農業數據構成了六屏的展示內容,不同的農業特色就是獨特的差異化標志,多維度的標志數據也就描繪出了當地的農業整體概況。
3 大數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平臺應用效果
3.1 實現農產品供需平衡
大數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平臺建設的基礎是基于設施農業物聯網終端-大棚保的大規模推廣。通過設施農業物聯網終端-大棚保的安裝應用,進而獲取農戶的種植信息,統計運算形成每種作物種植面積及產量的時間空間分布,通過對大數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平臺的應用,可指導農戶調整種植計劃,避免市場風險,優化種植結構,避免階段性結構性的供給過剩,形成合理的供給結構和供給節奏。
3.2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
設施農業物聯網終端-大棚保的應用可實時獲取作物的種植環境等情況,為農產品品質溯源提供數據依據,讓生產過程可視化、透明化、實時化,為農產品提供有力數據信用背書。
4 結束語
隨著農業信息化不斷發展,大數據平臺上的設施農戶達到一定規模時,通過數據分析平臺能夠運算每一種大量投入品需求的時空分布,進而為農資店與農戶的農資交易提供服務;為農戶與流通經紀人的農產品交易提供服務;為農產品消費者提供第三方品質溯源服務;逐步形成我國設施農業整體的大數據平臺;基于大數據平臺提供供應鏈金融等服務,為我國設施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快速推動我國農業新舊動能的轉換。
參考文獻:
[1]金海年.2049中國新型農業現代化戰略[M].中信出版社,2016.
[2]江青.數字中國-大數據與政府管理決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3]楊丹.智慧農業實踐[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