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強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做好人力保障工作至關重要。該文就構建信息化共享平臺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人才保障的角度,提出看法,以供探討。
關鍵詞:信息化;人才;共享平臺
中圖分類號:TP3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35-0159-02
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具備的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作用已經毋庸置疑。利用信息化做好人力保障工作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那么在新形勢下如何才能利用信息化建設做好人才工作呢?
在青島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中心組織的企業沙龍活動中,包括海爾集團、青啤集團在內的眾多企業信息化專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人才難尋”、“人才難留”。“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的人力資源保障工作必須從“引”、“留”、“評”三個字上下工夫。
而隨著各類信息化系統的廣泛應用,其已經積累了海量的歷史數據。利用好這些數據,構建信息化共享平臺,做好人才的“引”、“留”、“評”工作,就是新形勢下利用信息化建設做好人才工作的最好答案。
1 信息化共享平臺的應用
1.1 精準識別 慧眼識英才
目前,從第三方調查機構的調查情況來看,企業在人才引進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所引人才層次誤判,并非高端;二是所引人才并不對口,引進過程短缺精細;三是所引人才雖然可用,但是價值觀上存在差異,缺少深入識別。充分利用好信息化共享平臺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在人才引進的過程中,要有重點,有導向,要緊緊圍繞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新行產業,要重點引進那些適應經濟轉型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要廣泛深入地與用人單位開展定期的需求調查,從重點產業領域和用人單位獲得用人需求,依托產業發展實際和用人單位需要編制緊缺人才目錄,獲得第一手的人才需求。這是從“需”的方面力求切合實際。
另一方面,依托信息化共享平臺中的個人信息,可以全面構建居民的人才模型,從一定層面上分析出個人適合從事的行業,擅長的專業,分析出個人與產業轉型目標的匹配程度。例如,可以從所學專業、從事行業,工作年限中初步確定個人所擅長的行業。從科研成果、發明情況,論文引用、職稱信息中判斷人才層次。這是從“供”的方面獲得人才供給狀況。
有了“供”“需”兩方面的信息,我們就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方式,確定人才的聚集地,通過靶向定位,組織專項的人才招聘活動,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通過有針對性的人才政策,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向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集聚。這樣,就可以在用人單位和人才之間當好“紅娘”,牽好紅線。
1.2 做好服務 激發創造活力
將人才引進來不是目的,讓人才能夠為經濟的轉型升級、為新舊動能轉換貢獻力量才是引才的關鍵。對此,關鍵要在兩個方面做好工作。一個方面,要使人才能夠在工作中做出成績,也就是“事業留人”;另一個方面,要使人才在生活上沒有后顧之憂,也就是“感情留人”。
在事業方面,應當積極營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并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配套辦法,重點在加大經費投入、全力扶持本土人才,重點資助創新創業人才。在具體辦法上,應當充分利用當前已經廣泛應用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通過廣泛的征集,了解一線工作者在創新創業方面的現實訴求,讓政策的制定“貼地氣、有實效”。
在生活方面,應當進一步完善激勵保障措施,落實與優秀人才的聯系制度,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與他們交心談朋友,由政府出面,積極主動地幫助他們解決在住房保障、子女上學等問題上遇到的實際困難。通過這些舉措,從小的方面看,可以切實解決各類人才遇到的實際困難,讓他們安心工作。從大的方面看,將轄區內人才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匯總、梳理和總結,能為我省、我市人才政策的制定提供現實的支撐。
通過精準的人才服務,可以激發起人才隊伍的新活力,為新舊動能轉換做出更大的貢獻。
1.3 科學考評 注重實績
在新形勢下,要想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創業的活力,以人才引領全社會新舊動能轉換,就要進一步規范人才工作考評機制,不斷加大人才開發工作力度。
在考核指標上,應以各類人才創造出的經濟社會效益為主要考評指標,重點考察各類人才的工作實績和社會公眾對人才工作成效的滿意度。在考核方法上,應按照客觀公正、易于操作、注重實效的原則,把日常考核與年度考核結合起來,把上級考核與群眾評議結合起來,提升評判質量。
在這方面,青島市在全市推行的“平時考核系統”就做出了很有益的嘗試。通過在平時考核系統內進行考勤統計,可以對工作人員的出勤情況進行實時統計;通過周記實和月小結,可以讓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得到全面地反映;通過評議評鑒和民主評測很好地結合了上級考核與群眾評議,能夠客觀公正的反映工作人員的工作實效。
將這樣的綜合考評系統推而廣之,再結合經濟效益、科研成果、創新發明,便能全面反映人才的工作狀況,從而做到以能力辨優劣、按實績論“英雄”,廢除人才評價“終身制”,制定分類分層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以實績為核心,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全面人才考評體系。
2 信息化共享平臺的建設
要發揮信息化在人才保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光要有應用思路,還要切切實實地做好信息化共享平臺的建設工作,要多措并舉,統籌進行。
2.1 加快建設基礎數據采集與交換平臺
近年來,隨著各地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社、公安、工商、稅務等部門都根據自身的職能要求在街道、社區等基層組織各自推廣了業務系統。由于這些延伸到基層組織的業務系統由不同的部門開發,缺乏統一規則設計,存在數據標準不統一、信息共享困難等問題。
為此,應當加快建設基礎數據采集與交換平臺,積極推進各級各部門基礎信息資源整合共享,構建以身份證、居住證為載體的基礎信息平臺。在采集過程中,要以國家電子政務標準體系為框架,結合地方基礎信息平臺共性技術規范,規劃和編制地方基礎數據采集和交換平臺標準規范體系。同時,在采集過程中,要建立全面的數據評價機制,從數據審核、數據質量和采集績效等方面全面評價,通過人工核查和多來源對比的方式驗證采集信息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2.2 做好互聯互通 實現信息共享
這里的互聯互通主要指網絡層面的互聯互通,這是做好信息共享的另一個關鍵。這個問題的產生同樣是由于歷史因素形成的。地方各部門在根據自身職能要求建設業務網絡和辦公網絡過程中,由于規劃不同,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IP規劃和網絡拓撲結構。這樣在互聯互通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IP規劃沖突,網絡結構復雜,可靠性差的問題。同時,由于經費、建設時期、技術力量等因素,部分網絡系統仍舊采用了大量的可靠性很低的簡單網絡交換設備,給各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造成了可靠性方面的隱患,需要從網絡體系上做好整合。
網絡的整合具有較高的風險,對業務系統的使用也有較大的影響,在整合的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并制定切實有效的整合方案,扎實穩妥地做好網絡的互聯互通工作。
2.3 數據存儲加強整合 破除區域界限
在政府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過程中,數據的存儲和交換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大事,應當破除區域界限,加強數據整合力度。
數據的綜合分析,是對全局數據的檢索和查詢,需要針對全部數據展開。當前業務數據分散存儲在各個地市的存儲方式不利于信息的綜合利用。在業務專網滿足傳輸需要的地區,可以通過推行數據的集中存儲,充分利用存儲資源,便于使用統一的接口處理數據,有效降低系統整體的復雜度,加快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
2.4 用大數據深挖數據價值 實現綜合應用
數據收集的目的在于數據的應用,只有深挖數據價值,才能對“新舊動能轉換”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近年來得到廣泛應用的大數據分析就是一種重要的應用手段。
在建立政府信息共享平臺后,可以以大數據分析為手段,得出個人、企業、行業的人才需求,繪制單位的人才需求圖譜、人才的技能圖譜、人才的地域分布圖譜、企業負擔曲線、薪資曲線等,實現對數據的深度挖掘和應用。
以平度市人社局為例,通過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勞動人口普查活動,對全市的適齡勞動人口進行了全面的登記和匯總,并將信息錄入一體化信息平臺。利用這些數據,通過平臺在宏觀和微觀方面進行分析,就可以實時得到就業人員需要參加的培訓、適合從事的工作。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方面,發揮出了巨大的應用價值,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2.5 以開放的心態用好“互聯網+”工具,多種方式齊上陣
一方面,有價值的分析結果不應成為躺在紙面上的數字,應當充分應用好“互聯網+”工具,與社會共享,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另一方面,目前已經得到廣泛使用的互聯網應用也應當成為信息共享平臺的重要數據來源。
目前,各大招聘類網站已經成為求職人員應聘的一個重要渠道。各大招聘類網站的用工需求、薪資狀況、行業發展等信息可以也應當接入信息共享平臺,并得到信息共享平臺的驗證和反饋。這樣既可以達到行業監管的目的,也可以使人才政策的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同時,對于分析結果,應當通過微信、微博等各種“互聯網+”工具及時向社會公布,并將各類反饋信息作為參考數據加以分析,繼而幫助人才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形成完整的管理閉環。
3 結束語
信息化共享平臺的應用多姿多彩,信息化共享平臺的建設需要大力推進。做好“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的人才保障工作,要思路,要制度,更要行動。以信息化共享平臺的建設和利用為引領,人才保障工作必能再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肖艷.人才工作如何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J] 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17(4):24.
[2] 狄邦建.律師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律師,2012(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