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逸菲
【摘要】企業實體所選擇的財務管理模式的效率與質量對于企業資金運作以及企業未來的發展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VBM(基于價值的企業管理)作為公司管理的一項新型財務管理模式構成,它不僅遵循主動管理方法,而且推動促進企業管理模式和系統的轉型。本文的目的是對VBM價值財務管理模型的各個方面進行詳細研究,以作為國內公司財務管理的參考,促進公司和國家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VBM框架;VBM-value basedanagement;價值;財務管理
一、價值型財務管理模式VBM基本理論概述
微觀經濟學認為,財務管理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之一就是最大化企業利潤。公司披露的最終年凈利潤和凈資產總值數據是股東和投資者最關心衡量公司發展前景是否合理的指標。VBM強調將財務管理融入企業價值評估和管理流程的各個方面,作為一種從西方企業管理方法開發并不斷建立的理論方法,是企業價值增長的理想選擇,為企業價值增長進行全流程管控。其在VBM框架下構建基于價值的財務管理模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十世紀中后期,美國學者AlfredRappaport所提出的自由現金流的貼現最大化公司價值不僅是一種管理模式,更是一種管理技術。因此基于價值的管理(VBM)成為公司戰略決策、管理、業績考核與兼并擴張中的共同需求。
就其本質而言,價值型財務管理模式VBM的最終目的就是創造價值,以達成公司價值的增長,為股東創造價值增長,連接戰略并且應用于企業價值增長嵌套于整個經營價值鏈過程中的決策與控制策略。
二、VBM框架下我國企業現行財務管理模式現狀之不足與思考
VBM財務管理框架作為一項新興財務管理模式,其運用于我國企業與公司的時間相比于西方國家仍較為短暫。其之所以未能在我國大多數企業中得到廣泛運用,原因在于下列兩點不足之處。
(一)財務指標分析體系單一
我國大多數公司現階段仍然采用單一的將公司利潤轉化為企業價值的財務指標分析方法,圍繞P/E,計算投資回報率,資產回報率和每股收益作為判斷指標。因此,利潤率便成了企業價值的主要來源。此方法并未重視分析未來能夠采用何種方法來提升企業價值,并沒有最大化利用提升價值的方法,不利于企業最大化自身價值靈活性和積極性。
現行的財務管理方法與財務分析體系與價值型財務管理框架VBM背離。當今我國企業所普遍接受的財務價值分析方法仍圍繞單一指標為核心。例如以ROE為其核心的DuPont分析法;以ROI為其核心的績效考核系統;以EPS為其核心的資本結構決策法;以P/E為其核心的風險價值評估模型等。即使這些財務分析方法也能歸為‘價值分析方法體系,但終究其本質不能很好的符合與適應VBM所采用的財務管理理念
(二)多數國內企業缺乏足夠的風險管理意識
多數國內企業的財務管理者缺乏強有力的風險管控意識,其主要根據自身經驗來進行決策,因此只能進行粗略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決策,所指定的管理策略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其次,絕大多數的企業財務管理人員也往往忽略企業發展進程中易受到的制約因素,其制訂出的財務管理策略大多因其不科學以及不完善不可操作性而為企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財產損失。
VBM所強調的價值財務管理模式需要通過財務分析方法判斷出企業目前所進行的業務能否為公司創造價值,并定量分析其能夠創造出的最大價值量。
同樣的,企業經營者對于企業經營過程中哪些活動具有最大的創造企業價值的可能的判斷和清楚掌握與分析各項財務指標有著相同的重要地位。
由此分析,關于現行的企業財務分析方法與其所使用財務分析工具的創新再造問題亟待解決。唯有解決此問題,中國企業才能夠更快更有效的使其企業價值最大化。
三、打造VBM框架下的價值型財務管理模式有效策略探索
通過對國內外上百家企業管理者實踐經驗所展開的分析,筆者認為:為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促進企業自身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探索制定出一套適合企業自身的價值型財務管理模式體系因此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國內其他企業的學習借鑒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中國國內的企業現在必須將轉變其固有的價值理念作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企業必須以大力落實對于員工以及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以努力加快推進整個企業的觀念轉變進程為第一要務,幫助其員工以及管理者確立正確的企業價值最大化思想理念,以此促進其制定與完善價值型財務管理體系(VBM)。
筆者認為:企業必須始終秉持最大化企業價值這一最終目標,為實現企業發展考慮,將財務戰略以量化的形式呈現并落實到日常企業運作中,整合到企業財務管理模式與全流程中進行再造以及嵌入。
參考文獻:
[1]羅君,劉煥峰,黃文佳,等.VBM下的財務管理目標實現方法初探[J].大眾科技,2010(04):200-201.
[2]李萍.打造VBM框架下的價值型財務管理模式[J].經營管理,2012:86-88.
[3]田璐.打造VBM框架下的價值型財務管理模式[J].財會研究,2015:149-150.
[4]阿爾弗洛德·拉帕博特.創造股東價值[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