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健 仲偉慶 郭嚴冰 王延芳
【摘要】返回本土(本文中的“本土”指相對落后地區,包含城鎮和農村)創業大學畢業生和其他初創者相比,他們的創業項目技術含量較高,思維開闊,學習能力較強,未來發展潛力較大。但也面臨著缺少創業經驗、獲取資金能力弱、承受挫折能力差、風險管控能力差、對創業環境過于理想化等諸多困難。破解以上難題需要創新培訓體系,讓大學生加強自我認知;積極建立、鞏固大學生返回本土創業聯盟,關愛創業者;設立大學生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各方用力,力爭破解資金和政策難題;積極鼓勵成熟企業家引入優勢項目,改善當地創業環境,提升創業者整體素質;地方政府重點扶持高科技含量項目和打造傳統優勢品牌,以及各類專家及時跟進等。
【關鍵詞】返回本土創業;培訓體系;聯盟;項目
《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提出,推動青年投身創業實踐。包括返鄉創業在內的返回本土創業大學生雖然熱情較高,但依然面臨著不少困難,本文嘗試分析這些困難并尋求破解之道。
一、大學生返回本土創業存在的困難
(一)缺少創業經驗的同時又不善于總結經驗教訓
培訓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學里的創業培訓是讓創業者獲得對于創業的一般性認識,避免犯基礎性錯誤,返回本土創業卻需要結合自己的知識結構腳踏實地地摸索實踐。返回本土創業的大學生常常缺乏對市場的敏感度和敬畏,缺乏開拓和分析市場的能力,容易產生沖動。有時候缺少創業經驗并不可怕,不善于總結進步才更可怕。如何降低試錯成本,不斷在總結中進步是創業者必備的素質。這也是有效提高創業成功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源所在。
(二)獲取資金能力不強
缺少資金幾乎是每一個創業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以返鄉創業為例,農業項目對資金和場地的需求較大,而返鄉創業大學生較難找到合適的融資渠道。雖然返鄉創業貸款給予了貼息等優惠,但是貸款期限較短、數額較小等條件也制約了某些農業項目的開發。
(三)風險管控能力差,抗壓能力弱
突出表現是創業之初總想以一己之力吃下每個鏈條的利潤,導致創業鏈條過長,直接導致成本增加,加之獲取資金能力弱,加劇了資金需求和失敗風險。風險管控能力差還表現在創業者對創業政策關注和了解不夠,無形中加大了風險。當出現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抗壓能力弱,容易怨天尤人,或淺嘗輒止。
(四)對創業環境過于理想化
以返鄉創業為例,還要面對返鄉創業的特殊性困難。如基礎設施、子女就學、醫療、養老、精神生活匱乏和新型職業農民不足的問題。外在客觀條件如果不能通過自身努力轉化為創業的動力,就會反過來制約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空間。
文化觀念和層次的差異也是返鄉大學生創業困難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缺乏人脈也讓部分創業者望而卻步。
二、導致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創業培訓亟待進一步優化
創業培訓中多頭培訓、重復培訓、常規培訓現象較為普遍,針對性、精準性培訓不足。返回本土創業大學生來自各個專業,創業領域、創業方式也不一致,創業培訓的難度相對較大。此外,通過培訓還能讓創業者增強風險意識,提高風險管控能力。
(二)融資難直接影響返回本土創業,特別是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持續發展。近年來對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實行擴面提標增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初創期的啟動資金問題。但后期金額度偏小,擔保能力不足問題凸顯。同時金融機構仍普遍要求貸款對象提供反擔保措施,部分創業者因缺少有價值的財產或信用抵押,申領貸款存在較大難度。此外缺乏針對性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導致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初創企業對技能型勞動者吸引力不足
技能型勞動者適應力強,追求較高,很難長期留在初創企業中。返回本土從事一產創業的大學生,招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難度很大,更談不上招收到新型職業農民了。返回本土從事二、三產業的主要集中于縣(市)和鄉鎮,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較為匱乏,對技能人才和技術工人的就業吸引力不足。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市場對產品的質量和人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返回本土大學生創業更難以找到符合條件的技能型勞動者。人力資源供給矛盾較為突出。
(四)抗風險意識有待提高
返回本土創業大學生文化素質較高,但管理能力缺失、適應市場能力弱,跟風創業、同構創業現象較為普遍,存在很大創業風險。
三、大學生返回本土創業困難的破解之道
(一)關注返回本土創業大學生的特點,優先創新培訓體系
要創新培訓體系。樹立創新思維,將最有前瞻性和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充實到培訓全過程。如時事政治、國家政策的變化對創業的影響、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等;培訓重在培養良好的經營習慣和風險防范意識,培養學習能力;把解決問題、提升能力、改善企業等作為學習培訓的過程,推動政策落實,把個人和企業的發展需求與國家、社會、本地區戰略發展有機結合。由單一培訓轉向復合型培訓。
(二)幫助大學生加強自我認知
幫助準備創業或已經創業的大學生走出象牙塔,走出自以為是的小圈子,進一步走向社會,積極參與廣闊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增長閱歷。通過自我修煉,他人評價等,形成對自身的實力、能力、人際關系的較為清晰的認識,踴躍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從賽事中啟發思維,轉變觀念,摒棄驕傲自滿的想法。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媒介,積極探索,不斷積累創業人脈資源,大膽實踐,善于反思,敢于嘗試,長于突破。善于深入農村,大膽貼近群眾,多向農民朋友和群眾請教,和諧相處,互幫互學,實現互利共贏。
(三)積極建立、鞏固大學生返回本土(返鄉)創業聯盟
創業是孤獨的,返鄉創業更是在陌生(文化觀念上)而熟悉(舊有環境)的農村孤軍奮戰,周圍缺少創業氛圍,所以有必要成立、鞏固大學生返回本土(返鄉)創業聯盟,加強返回本土創業大學生之間的關聯,加強大學生和心理學專家、創業導師等之間的關聯,呵護好創業者。
(四)各方合力破解資金難題
資金短缺已經嚴重制約大學生返回本土創業活動的深入推進,也是部分高校畢業生對創業缺乏信心和熱情的主要原因。政府有關部門和高校應設立大學生創業風險投資基金,走出高校創業教育目前的困境。支持大學生返回本土,特別是返鄉創業,在大學生返回本土創業的初始階段給予大學生必要的資金支持,同時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創業政策等多種渠道籌措資金。
(五)鼓勵熱心有遠見的成熟企業家引入優勢項目,改善當地創業環境
成熟企業家引入優勢項目,依據項目的引入改善當地創業環境,促進一二三產業創業高度融合發展,助力返回本土大學生創業項目不斷發展壯大。創業土壤培育好了,自然會吸引更多大學生返回本土創業,隨著一批批較高素質創業者的加入,必然會提升當地創業者素質的整體提升,進一步實現良性循環。
(六)地方政府做好“重點扶持和重點打造”文章
一是重點扶持高技術含量的創業項目。鼓勵、關照帶著專利項目創業返回本土創業的大學生,以此帶動地方創業氛圍的培育和加強。二是重點打造當地傳統優勢農產品品牌,開創以品牌為主的更多創業項目,同時盡可能降低項目選擇不理想而帶來的巨大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平穩發展。
(七)幫扶專家分階段介入、跟進,盡力呵護,共創未來
各類專家在不同階段及時跟進,從項目篩選入手給予輔助,幫助創業者觀察、了解、學習、掌握市場動向,相關部門給予配合,大家共同使力,避免無謂的失敗。對已經成功運行了一個階段的項目,專家可以跟蹤培養,在指導中實現教學相長,形成全社會呵護創業,理解創業,點贊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讓大學生返回本土創業成為新的社會亮點,讓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成為新的明星,推動社會進步,實現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人民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414/c1001-29209632.html,2017-04-14.
[2]賈楠.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的保障機制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34):150.
[3]劉洪麗,徐明桃,白益奎,張可,劉鈺.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政 策研究—以天津市為例[J].中國市場,2019(6):174-180.
[4]李麗麗,趙雪.鄉村振興視野下河北大學生返鄉創業模式調查[J]理論觀察,2018(11):82-86.
[5]馬勇,王洋,武強.探索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新格局〔J〕農業科教,2019(4):85.
基金項目:
本文為青島市團校2019年度校級資助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