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整體經濟增速放緩,政府加大力度去杠桿,企業融資環境惡化,在這經濟新常態下,環保行業在2018年遭遇了寒冬,多家大型環保企業遭遇經營危機。另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國家對環保的重視持續提升,就水處理行業而言,高標準排放、高壓監管、強力問責與處罰也已成為新常態。在雙重新常態下,水處理企業必須要順應形勢,謀求轉型。本論文將闡述水處理企業在雙重新常態下通過管理轉型實現降本增效的途徑。
【關鍵詞】新常態;水處理;管理轉型;降本增效
一、我國水處理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一)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約為2062立方米,僅占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四分之一,并且水污染問題嚴重,地表水和地下水體污染嚴重,點源污染不斷增加,非點源污染日漸突出,水污染加劇態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因此,我國的水資源面臨水量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兩大特性。
(二)水處理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高品質的飲用水及優美的水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旺盛,水處理成為近年來國內發展最迅速的行業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水處理行業利好政策,2015年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計劃》對我國的污水治理進行整體全面系統性地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的總體目標。
國家政策導向及強烈的社會需求,吸引了大量資金涌入,催發了萬億的水處理市場,有研究表明,2017—2021年我國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將實現年均復合增長率43.25%的增長,到2021年,預計將達到11790億元。
二、水處理企業行業運營管理面臨的問題
水處理企業運營管理是指一個工程項目建設完工驗收后設備設施日常運轉、經營的工作。在水處理項目的全生命周期里,運營管理處于尾端。
我國的水處理企業在市場化改制之前,大多屬于事業單位性質,由政府負責出資建設并負責運營管理,資金來源也源于財政撥款,運營管理部門的重點著眼于污水的達標排放,普遍存在運營管理智能化程度低,運營管理水平嚴重依賴有專業技術及管理能力的少數人員,基礎操作崗位人員冗余,能力低,年齡結構老化,效率低下,人工成本壓力大。
近年來,伴隨著陸續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尤其是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營合作制)的興起,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通過PPP來承接項目,盈利性企業的進入,使得該行業的運營管理在以實現消減污染物總量,保證污水達標排放,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為目的的同時,還有一項明確的目的就是要為企業自身創造利潤。
伴隨國家一系列環保法律法規的出臺,環保督查成為常態,水處理企業一旦違法,將面臨高額的環保罰款甚至追究刑事責任,這對企業運營管理技術、管理水平以及企業內部風險控制能力、應急處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PPP模式下企業投融資規模大、融資成本高,主要依賴政府通過支付可用性服務費及運營服務費收回投資及收益,目標收益是否能夠穩定地回收極大地依賴政府的財政支付能力,一旦資金回收滯后或者達不到預期的收益目標,將直接增大企業資金壓力,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巨大風險。
三、水處理企業管理模式的轉型
(一)推進標準化、精細化運營
在水處理項目內堅定推行制度化管理,并通過借鑒日本豐田模式,引入精益運營的概念,通過標準化的生產操作流程、5S現場管理、可視化管理等方法,保障日常作業的規范、安全、效率,并創造整潔、舒適的現場生產環境,,有助于提升運營管理效率、質量,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
(二)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對全成本進行控制
運營成本是水處理企業內部成本控制的核心部分,水處理項目運營期的成本中,固定成本包括人工費、固定資產折舊、設備日常維護與大修、固定電費、管理費等,變動成本主要包括有功電費、生產原材料費、污泥處理費等。固定成本一般不會隨著水處理量的變化而變化,在項目投資、設計建成后,根據項目的建成規模等該類成本基本固定,而變動成本隨著處理量的變化而變化,企業要想獲得利潤的最大化,必須要全方位地對成本進行科學、合理管控,通過預算編制、審批、執行與控制、成本分析、考核等一系列的措施,實現成本管控的閉環管理,以此來保障企業目標利潤的實現。
(三)建立績效考核機制
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是保障運營管理各項目標實現的有力保障。在水處理企業中,核心的幾項考核指標一般為出水達標率、噸水耗電量及藥劑投配率、安全生產零事故、重點設備完好率、現場規范化管理等。通過科學合理地設定組織目標、各部門目標和崗位目標,為員工指明努力方向,持續提升個人、部門和組織的績效。通過考核結果的分析與應用,能夠發現管理過程中的共性問題,促使管理層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例如加強培訓、調整職能、優化薪酬結構等,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深入運營前期工作
PPP項目的運營管理有別于傳統水務行業的運營管理,簽約后即迎來三十年的商業運營期,項目前期可研、設計以及工程施工的質量決定了項目先天的基因,前期設計存在重大工藝或設備選型缺陷,或者建設期存在工程質量問題,直接會影響商業運營期的安全穩定運營,將要投入巨額的改造費用。因此,在PPP模式下,水務企業需要通過建立有效的溝通協同機制,派遣運營管理專業工程師提前深入到設計、建設及設備安裝階段,為前期工藝、設備選型及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支持,保障收益率目標的實現。
(五)管理數字化轉型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各行各業均探索通過“互聯網+”謀求轉型,水處理行業也亟需順應科技發展形勢推動數字化轉型,目前水處理行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普遍存在問題如下:
(1)自控控制程度低,現場控制以人工手動為主,人力資源依賴大,效率低;
(2)數據以人工抄表及人工化驗填表為主,大量靜態生產運行數據,統計與分析難度大,設備維護保養不到位,導致設備使用壽命降低;
(3)操作員及設備維護人員水平參差不齊,流動性大,不利于優秀經驗的提煉與推廣,培訓成本高。而且,對異常情況易產生誤判及操作失誤;
通過數字化轉型,企業可實現污水處理廠、村鎮站工藝運行數據自動采集、海量報表臺帳數據的傳輸與智能化分析共享、遠程實時監控、設備維護保養智能化等來解決上述日常運營管理過程中的低效率環節,并且,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精準控制、遠程操作、減少工作量,企業可以通過優化崗位設置,精簡人工,實現“降本、增效、提質”的目的。
(六)盈利模式轉型
1.運營前期合理設定保底水量
PPP模式下,設定合理的投資回報率或目標收益率可以使社會資本有意愿積極投資技術設施和公共事業,又確保該收益率不會給政府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在水處理PPP項目25至30年的長期合作過程中,成本與收益會受環境、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而波動,目前常見的方法是通過設定保底量來保證社會資本的合理投資回報率的穩定性這是一種PPP模式下政府與社會資本方雙方共擔風險的一種策略,也是降低社會資本方投資風險的一種機制。
2.合理利用資源創造收益
水處理企業可以通過中水回用、水源熱泵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探索污泥資源利用等為創造額外收益。例如通過中水回用技術改造既能解決廠內生產藥劑溶解、綠化噴灑、污泥干化過程中沖洗用水問題等,降低廠內自來水成本;另一方面通過與周邊工業企業或市政單位等合作,通過中水循環利用實現收益。另外,通過推廣與應用水源熱泵技術,滿足廠區制冷、供熱,節省電力成本同時,通過與商業地產或周邊住宅小區合作,提供供冷供熱服務,獲得收益。
3.增補開發權,拓展收益渠道
近年來,擁有“土地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資源有效利用型”等多項優勢的地埋式水處理系統成為城市水處理項目改建、擴建的首選,傳統污水處理廠廠界周邊至少200~300m范圍內屬于衛生防護區域,此區域內不可以建造居民房屋等設施,但是通過將污水處理廠改建到地下,地面配套城市生態公園,衛生防護距離大大降低,節省了稀缺的城市土地資源并且為周邊居民營造了舒適的休閑健身環境。地埋式污水處理系統可以參考香港地鐵“軌道交通+商業地產”組合的盈利模式,在地埋式水處理項目的上方或周邊區域修建商業地產、停車場、康養設施等,拓展收益渠道。
四、結束語
我國水處理行業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在堅守“安全生產、出水達標排放”兩大紅線的基礎上,水處理企業必須堅持推進制度化、標準化建設,應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并探索多種盈利模式,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保障自身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杜亞靈,尹貽林.基于典型案例歸類的PPP項目盈利模式創新與發展研究[N].工程管理學報,2015-10-30,(5):50-55.
[2]國務院.關于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Z].國發〔2015〕17號.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Z].財金[2016]90號.
作者簡介:
吳遐(1986-),女,湖北人,本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研究方向:企業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