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靜



摘要:基于常州地區的環境污染的“真實情境”,進行了“還人類潔凈的空氣”的教學實踐,引出“真問題”,實施“真探究”,培養學生保護家園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真實情境;社會責任;環境保護
文章編號:1008-0546(2020)01-0068-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1.019
一、研究背景
“社會責任”是高中化學核心素養之一,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角度看,這個維度也應該是初中化學核心素養之一,其內涵主要有:贊賞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綠色化學觀念,能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這一核心素養屬于人文范疇,承載這一維度的知識載體一般不構成知識的重點,在教學中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重視。但越具有人文特點的核心素養,越具有引導、拓展、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功能。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視人文范疇知識的教學價值。
滬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環境污染及治理的內容,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節,融合著不同的化學原理。第9章“化學與社會發展”中第3節“環境污染的防治”是初中化學的最后一節新課內容,它不僅整合了初中化學教材中環境污染與防治的知識點,更是提供了在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感培養的良好時機,能讓教師在完成初中化學新課教學任務的同時追求更高層面的化學學科價值。但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一定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讓學生感覺到社會責任感并不遙遠。所以教師要找準教學內容與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結合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進行教學設計,讓教學能“走近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內心”。筆者進行了“環境污染的防治”第一課時“還人類潔凈的空氣”的教學實踐,基于常州地區的環境污染的“真實情境”,引出“真問題”,實施“真探究”,付出“真感情”,培養學生保護家園的“社會責任感”。
二、“環境污染的防治”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知道中國環境保護標志,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
(2)了解空氣污染嚴重的程度及其對人類動植物產生的不良影響,知道嚴重危害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及各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3)利用改進裝置進行實驗探究并認識酸雨的成因及危害,知道減少和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及化學科學在防治大氣污染中的貢獻,樹立綠色環保的理念。
(4)樹立“愛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人人有責”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學過程
(1)環節1:以常州優美的景色及受污染的情境對比引入,整體感知大氣污染物
[教師]我們常州是一座宜居城市,食物美、景色更美,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常州的美景。
[視頻]常州老百姓家門口的主題公園——紅梅公園、五星公園、荊川公園等,景色秀麗、各具特色,給老百姓提供了鍛煉、休閑娛樂的場地。各小區優美的環境、完善的設施給居民提供了享受生活的條件。
[學生展示]公園內的水受到污染、垃圾隨地亂扔的景象;小區的空氣受到污染、綠植遭到破壞的場景。
[教師]美好的景色讓常州的市民享受了生活。但環境受到污染后不僅破壞了景觀,還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了危害。我們應該保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常州。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防治空氣污染,還人類潔凈的空氣。要防治空氣污染,首先要知道哪些物質會污染空氣,它們是怎么產生的?課前同學們已通過實地調查、查閱資料進行了概括,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
[學生]交流、補充、總結如表1。
[教師]如果是少量的有害物質進入空氣,依靠大自然的自凈能力,空氣仍能保持潔凈,但大量的污染物進入空氣,超出了自凈能力,就會造成空氣污染。每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可通過“空氣質量報告”來了解。
[學生]閱讀課本108-109頁,了解空氣質量報告的內容。
設計意圖:生活是學生獲得最多感性材料的源泉,以家門口的公園、小區優美的環境和受污染后的現象作對比引入,創設了真實性情境,讓學生的心情從愉悅到惋惜、從開心到憤怒、從自豪到擔憂,充分激發出他們內心中“保護家園、維護健康”的真情實感。
(2)環節2:以常州的空氣質量指數作為情境,深入了解霧霾的產生及危害
[教師]我們常州今天的空氣質量如何呢?
[學生]在電腦上查閱到反映當天空氣質量的空氣質量指數AQI為68,空氣質量級別為良,首要污染物是PM2.5。
[教師]課本上介紹了“空氣污染指數API”,但我們查閱中發現現在基本上都使用“空氣質量指數AQI”來描述空氣質量,這兩者有何不同?
[學生]電腦上查閱資料,概括AQI和API的不同之處:一是評價指標不同,API的評價指標是三項,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l0,而AQI的評價指標有六項,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一氧化碳、臭氧;二是衡量空氣質量的次數不同,API是衡量日空氣質量,AQI可衡量小時空氣質量和日空氣質量;三是API將空氣質量分為5個級別,AQI將空氣質量分為6個級別。
[教師]為什么現在描述空氣質量時AQI比API運用得更多?
[學生1]說明我國對環境污染越來越重視,期盼空氣質量的轉變。
[學生2]也說明我們在提升空氣質量方面下了決心。
[教師]大家查一查近一周常州的空氣質量指數,對比一下,有什么發現?
[學生]查閱電腦。交流發現:常州近一周的空氣質量都是良;常州近一周的首要污染物都是PM2.5或PM10。
[教師]PM2.5、PM10是常州最主要的空氣污染物,尤其PM2.5是產生霧霾的元兇。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深入了解霧霾的危害。
[視頻]霧霾的產生及危害。
[教師]那我們該怎樣做才能預防霧霾?
[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空氣污染物有多種,危害常州空氣最主要的物質是什么?學生現場利用電腦上網查閱,學生查到了反映當天空氣質量的“空氣質量指數AQI”,以此作為情境,圍繞著三個問題展開教學:空氣質量指數AQI和空氣污染指數API有何不同?為什么在描述空氣質量時AQI比API運用得更多?對比近一周常州的空氣質量指數,有什么發現?在三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意識到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優質空氣質量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同時學生對影響常州空氣質量的罪魁禍首也有了深入了解,這為有針對性地改善常州的空氣質量應采取的行動提供了重要依據。
(3)環節3:以常州出現酸雨的頻率的數據作為情境,實驗探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教師]我國是世界上三大酸雨區之一。據調查我們常州市出現酸雨的頻率達37.5%,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什么是酸雨?引起酸雨的罪魁禍首是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怎樣檢驗二氧化硫氣體呢?
[學生演示]檢驗二氧化硫氣體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
[學生]概括二氧化硫氣體的檢驗方法。
[教師]這套實驗裝置和課本108頁的相比,有什么優點?
[學生1]實驗現象明顯。
[學生2]這套實驗裝置是密閉的,產生的二氧化硫不會污染空氣。
[教師]硫酸型酸雨是怎樣形成的?我們也通過實驗探究一下。
[教師演示]探究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過程,實驗裝置如圖2(U型管中加入少量蒸餾水,收集滿氧氣,右端插入pH傳感器,連接數據線、電腦,此時電腦上顯示pH=7.1)。
[教師演示]將盛有少量硫粉的燃燒匙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到淡藍色火焰后立即插入U型管左端。
[學生]老師,火焰顏色變成了藍紫色。
[教師演示]搖晃u型管。
[學生]pH持續下降,現在只有2.9了。
[教師]為什么pH會持續下降?
[學生]因為硫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最終反應生成了硫酸。
[討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的反應、酸雨的危害。
[教師演示]向u型管右端緩緩倒人澄清石灰水。
[學生]老師,pH上升了。
[討論]酸雨的防治措施。
[教師]從這些措施中我們可以看出:防治大氣污染還是要從消除污染源著手。
設計意圖:很多學生對酸雨的危害并沒有切身的感受,“常州出現酸雨的頻率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似“一語驚醒夢中人”,學生意識到酸雨也是危害常州人健康的環境污染問題,由此對引起酸雨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硫的檢驗、產生及形成酸雨的過程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對二氧化硫的檢驗、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這兩個實驗的裝置都進行了改進,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實驗現象更明顯、直觀,另一方面也是在課堂上示范踐行綠色環保的理念,讓學生一方面意識到防治污染應從自身做起,感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在環境污染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認識到某些化學物質能產生污染,但利用化學方法可以減少、消除污染。
(4)環節4:討論環保標志的內涵,提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教師]為了強化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我國專門制定了一個環保標志。你知道它的涵義嗎?
[學生]中間是青山、綠水、太陽,表示人類生存的環境。外圍的十個環緊密結合,表示公眾參與。整個標志是號召“全民聯合起來,共同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
[教師]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的理念“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也走進聯合國,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常州市政府積極響應號召,在環境保護方面提出了一些舉措。你知道有哪些舉措?
[學生]交流。
[教師]為保護環境,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做到哪些呢?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那就讓我們從自身做起,為保護常州的環境出一份力吧。
[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氣污染物的來源,深入了解了常州的環境污染問題——霧霾、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大氣污染的防與治要從消除污染源著手,這是我們每個常州市民的責任與擔當,化學這門科學為人類減少、消除大氣污染作出重大貢獻,而且今后還會發揮巨大作用。總結如圖3。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國家、常州地區為環保做出的努力,意識到環境污染的防治與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社會責任感緊密相連,能讓教師在即將完成初中化學教學的同時追求更高層面的化學學科價值。
三、教學反思
1.真實情境引發真探究
生活是學生獲得最多感性材料的源泉,從學生熟悉的真實生活和真實需求出發,從現實生活中挖掘鮮活生動的情境材料,創設適應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情境,再設計學習任務,可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回憶起自己的親身感受并產生共鳴。本節課創設的教學情境都與常州的大氣污染有關,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如此真實的情境,最能激發學生全部的體驗或經驗去探討問題,而且在真實情境中提出的問題最具挑戰性和針對性,能引發學生開展真探究,解決真問題,更能凸顯學科的價值和意義。
2.實驗改進內化核心素養
課本中的“檢驗二氧化硫實驗”和“硫酸型酸雨形成的探究”不僅操作步驟多,而且實驗過程中會污染空氣,這本身有悖于本節課的環保理念。對兩個實驗進行改進,能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行動上。“社會責任”只有通過具體的行動才能逐漸內化于心。
社會責任的培養不是通過幾節課就能達成的,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抓住契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注意社會責任感在教學中的滲透,實現化學學科更高層次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