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婭男 褚麗娟 史月欣
【摘要】隨著對人與自然關系理解的加深,環境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學校的重視。在進行環境教育時地理學科有著獨特的優勢。但環境教育離全面普及,并走上正規化的道路還相距甚遠,還存在著很多現實問題有待解決。本文通過對環境教育的概念分析、基于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現狀,提出了提升環境教育質量的綜合策略。
【關鍵詞】環境教育 ?地理教學 ?提升策略
一、環境教育概念
環境教育指為解決現實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有目的地使教育者認識環境保護意義,增長環境保護知識,培養保護環境的情感,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形成環境保護的能力,及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的教育。環境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實現形式。其中學校環境教育具有規范化、制度化、體系化等特點,有利于環境教育的普及,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
二、初中地理中環境教育的現狀
(一)初中地理教師環境教育現狀調查分析
1.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環境教育準備不充分
通過調查可知,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環境教育時,一般沒有進行像普通課程那樣的備課過程,只是把環境教育當作整堂課的一個環節,涉及不深,只是提及到書上或者教參上的內容,并不會過多的去搜集環境教育案例。并且由于教師對于環境教育的經驗不足,所取得的效果不佳。
2.環境教育中收集資料方式單一
教師對于環境教育的課外資料收集一般都是網絡,電視等,對于課內資料搜集一般都是教材,教學輔導書等,在課堂進行過程中,多數利用多媒體進行,雖然對于學生的領悟接受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通過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搜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就得不到充分的調動,對于環境教育的認識也會大打折扣,教師要相信學生的主體性和多樣性,學生對于資料的搜集方式形式各有不同,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予以開發。
3.環境教育資料篩選難度較大
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資料收集方便快捷,而且內容較多,教師在進行環境教育教學過程針對性不強,沒有充分考慮素材的即時性、學生的可接受度、與教科書的其他知識的銜接度等方面。
4.進行環境教育過程中的方法較單一
調查發現教師多以講授法為主,輔之以視頻直觀演示的方法,而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角色扮演法,動手操作法,社會實踐調查法等應用甚少,雖然未采用這些方式是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但是沒有真正地接觸和投入到環境問題中,學生對于環境問題的感知能力就會下降,這樣也就湮沒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不但沒有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而且還會束縛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初中生環境教育的現狀分析
1.環境教育綜合分析運用能力弱
調查顯示初中學生對環境保護的基礎理論的認識較清楚,但理解程度欠缺,90%的初中學生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對于經濟發展的意義能夠理解。然而對可持續發展理論如何指導某地方或某行業經濟良性發展的認識不清,說明初中學生理論知識用于指導社會實踐的能力較弱。
2.環境保護理念強但是約束與執行能力弱
調查發現,初中學生運用環保理論判斷問題能力較強,是非觀念明確,僅有56%的學生能在行為方式上體現環境保護的理念。44%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執行能力不太理想,理論和實踐沒有做到統一。
3.公立式初中環境教育優于私立式初中
由于學校的辦學主體、辦學性質、教學管理、師資結構上存在差異,所以學生掌握環境保護的理論知識、環境保護分析判斷能力、環境保護執行能力有差異,導致公立初中學生和私立初中學生在環境教育的學習和掌握程度上有高低的不同,私立學校在貫徹落實環境教育方面落后于優于公立學校。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明確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目標
地理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圍繞科學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去進行。首先,教師要根據地理教學總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領會探究地理的基本問題和解決方法等,發展地理思維能力。但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地理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應用能力差等學情特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強化地理課堂環境教育針對性
中學地理課堂要充分發揮鄉土地理知識的作用,帶動學生思考人與身邊的環境和環境問題的關系,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接受環境教育的積極性。例如在人文地理方面,可以結合當地的農業、交通、人口分布、旅游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探討。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環境熱點問題,了解相關環境動態,從而滲透環境教育。
(三)創新教學方法,運用多種形式滲透環境教育
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課堂上教師可通過PPT、圖片、視頻、音頻等內容,向學生展示當今環境現狀及面臨問題,使學生產生危機感和環境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新,大膽探索教學方法,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學生進行有效且富有熱情和創造力的環境教育,進而有效滲透環境教育。
(四)利用課外活動滲透環境教育
組織有關環境知識的課外活動,如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社會實踐調查、辯論賽、出板報畫,開展專業講座等。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和親身體驗,會充分認識到環保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并且身體力行,從而增強保護環境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薛淑媛.淺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現代交際,2013,(6):169.
[2]吳昊.論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4,(20):25.
[3]袁會林.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27):143.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長春市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實施現狀調查分析及改善建議”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范婭男(1998-),女,吉林省人,長春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本科生;通訊作者:褚麗娟(1972-),女,長春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地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