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不僅要通過初中語文教學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知識,而且要借助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素養,讓學生的身心、思想成長更加健康。初中語文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語文素養,而且可以讓學生通過誦讀教學領略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誦讀教學,從而讓初中生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滋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誦讀教學;創新
一、提倡古詩文誦讀教學
誦讀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標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就明確表述,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課標已經把誦讀教學擺到語文教學的重要層面上來了,并肯定了誦讀對培養學生語感,提高語文素養,增進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作用。
從新課標中我們不難看出,新課程改革提倡誦讀教學的整體性,也就是說各種文體都應當拿來誦讀,但是又有所側重,那就是古詩文的誦讀。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我們現在用的都是現代漢語,為什么要大量背誦古詩文呢?這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有什么作用?有沒有科學的理論依據?現在反對的死記硬背是有一定指向的,主要是一些語法修辭知識、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字詞的詞典義和一些不夠經典的語段。入選語文教材的古詩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其語言簡潔、精煉、優美、典雅,寓意豐富而深刻。所以說,通過對古詩文的誦讀,可以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吸收其語言技巧,提高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的能力。
二、主張個性化誦讀
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誦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尤為明顯。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認知水平、心理素質等方面都存在差異,誦讀同一文本時的聲音處理和感受也就不盡相同,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感情色彩,也就是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不是單純的閱讀者,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更不是單純的“瀏覽器”,而是擁有主體意識的解讀者、二次創作者,是參與語文教學過程的獨立的主體。我們不應該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理解的過程。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我們應該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把文本與直接、間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聯系文化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樣,學生對文本就產生了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
三、創新誦讀課堂教學活動
在傳統語文誦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會讓學生反復朗誦作品內容,并在自己的講解下讓學生自行理解內容的具體含義;這種單一乏味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從而降低了誦讀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建生動有趣的課堂誦讀教學活動。
如在開展經典誦讀課程前,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豐富有趣的課件內容,確保該課件能夠有效突出誦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也可以利用各種形象的字體把經典詩文作品顯示在投影儀屏幕上,并選擇背景音樂。這樣,教師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與此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經典誦讀教學,能夠有效發散學生的思維。如在教學《滿江紅》詩文內容時,教師可以播放配樂《將軍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回到岳飛馳騁沙場的年代。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啟發他們的想象力,還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實現誦讀教學的目標。
四、開展生活化教學
在初中語文誦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課堂教學聯系在一起,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如很多學生熱衷于觀看《百家講壇》這類文化節目,教師可根據現代初中生的學習需求,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這樣,既能夠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又能夠進一步補充學生的課外文化知識,讓學生進行經典文化作品的誦讀。此外,語文教師不能將誦讀教學僅僅局限于教材上,而要大力倡導學生和家長共同誦讀經典文化作品。教師可通過開展“心得交流會”的形式,讓學生鑒賞優秀傳統文化,互相提升文化素養。此外,學校要加強和社會的交流和合作,聯手社會民間力量,積極開展各種大型經典誦讀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共同參和到實踐活動中來,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將經典思想成功轉化成現代初中生的實際行動,促使每一位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成就自身的文化修養。
綜上所述,誦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不僅能夠有效傳承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夠不斷提升初中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愛國意識。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經典作品中的精華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誦讀學習環境,有效激發學生的誦讀學習興趣,合理控制好學生的誦讀量和時間,讓學生在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更多經典文化知識,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作者簡介:
陶昭昭(1986-),女,漢族,甘肅慶陽人,碩士研究生,甘肅省蘭州市第八十一中學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