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平
摘 要:藏品管理與保護是博物館的最基本職能,是保持其性質、原狀的基礎。藏品管理與保護極為重要,藏品是歷史的見證、文明的傳遞,是追溯延續文化的重要證據,它們是歷史的沉淀,獨一無二,不可復制,因此每件藏品均需用心去管理與呵護。但當前我國許多博物館在藏品管理與保護上并沒有形成很成熟的管理體系,有些更側重是把博物館作為藏品收藏的場所,無法真正有效地做到對藏品進行管理與保護。因此出于對藏品管理與保護的初衷,文章從藏品管理與保護的角度出發,對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進行探析,當前博物館藏品的管理部門不能僅僅只是藏品管理,藏品的文件資料管理同等重要,能夠更好地完善藏品管理保護工作。當前博物館保護工作主要是日常維護與修復處理兩部分職能,這兩種職能貫穿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的始終。通過對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進行一系列探析,清晰地認識到當前博物館管理與保護的重要知識點,在此基礎上結合現實情況提出利于博物館管理與保護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博物館;藏品;管理;保護;建議
藏品管理與保護工作對于新時期的博物館來說極為重要,藏品是中華文化的形式載體,展現了非富多彩的中華文明。藏品的管理和保護工作非常實際,因此需根據藏品的不同屬性、不同特性,按照科學嚴謹的方式進行管理。在新時期藏品的保護管理工作也會有新的要求,也會更加苛刻,藏品保護也需與時俱進,要及時調整博物館藏品策略,并做好補充和完善工作。
1 博物館藏品管理
藏品管理是博物館的一項基礎職能,也是博物館各項工作的基石,藏品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科學的方法與專業人員的參與。在博物館藏品管理過程中,需根據博物館藏品管理的類型進行管理,主要分為入館前和入館后的標準化操作。
在日常管理中,藏品管理員始終要持有每件藏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極為稀缺可貴的心態。正是由于藏品的珍貴性,在藏品管理的過程中,有些工作只能通過人為手工操作。博物館藏品的管理工作流程較為繁瑣,需要經歷一定的流程,才能最終完成管理工作。
藏品管理主要由兩個流程組成,分為入館前和入館后。藏品在進入博物館進行收藏前,需做好前期的入館準備工作。首先是對藏品進行征集。對文物藏品進行大量或有針對性的征集活動,期望能夠獲得盡可能多的藏品以供篩選。第二是對藏品進行鑒別和篩選,保證藏品真實可靠且擁有最大收藏價值。第三是對鑒別和篩選后的藏品進行分類、登記造冊,并在電腦存檔備案,形成信息化管理。第四將存檔后的藏品進行分類管理,對同一屬性的藏品進行整合,集中管理。根據不同性質的藏品,在入庫前集中管理的過程中,應對藏品進行必要的維護工作,根據藏品的具體情況進行必要的修復、消毒等工作,以使藏品入館后可實現更高效的管理職能。第五完成藏品安全入庫,藏品一經入庫,就要進行排架定位工作,要求既要注意藏品的存放安全,又要查用方便,且藏品應按其屬性分類排架。
入庫后的藏品管理偏向于資料管理,藏品的資料管理對于藏品來說極為重要,也是藏品科學可持續管理的重要依據。藏品在入館過程中,面對著繁瑣的管理流程,這些流程會產生各種記錄文件,將藏品的名稱、流傳經過、專家鑒定意見等一一記載在冊,這些資料如同藏品的身份證明一樣,在其管理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當查詢某件藏品時,可根據管理文件中的藏品(文物)總登記簿及分類登記簿進行查詢;當需查詢藏品收錄歷史時,可通過收入憑證、編目卡等快速查找;當需對藏品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時,可通過資料管理中的鑒定資料、圖像資料等信息進行確認,從而獲得藏品最全面、最細致的資料。總的來說,博物館的藏品管理工作是一套非常精細化的流程,不僅要管理好藏品本身,其相關資料也同樣重要,藏品資料的管理完善了藏品的保護工作,使藏品的管理與保護工作更加到位。
2 博物館藏品保護工作
2.1 藏品的日常維護
藏品的日常維護是最基本的管理和保護手段,也是必須要進行的工作內容。對于藏品來說,其所要面對的敵人是自然環境,讓藏品躲避自然環境的破壞,降低破壞的程度,延長藏品的品質,是日常維護的目的。
在藏品的日常維護中,需進行防盜搶、防火、防震、防蟲、防銹、防霉等工作。隨著博物館在藏品管理和維護水平上的提高,一些日常維護已有了較好的管理,如防盜搶藏品,博物館已經升級防盜設備,并配備探頭、報警設備等;同樣在防震方面,現今的博物館在建設上都有嚴格的建工標準與驗收,足夠抗震,同時在藏品架和藏品柜等選用方面,也普遍都選用防震性能高的藏品架和藏品柜設備,并且在某些日常維護中,已經將重心轉移到當前對藏品破壞較為嚴重的防護方面。
博物館的藏品都會面臨溫度和濕度的影響,溫濕度對于藏品損害與破壞的影響是最為常見的。過高的濕度與過低的濕度對藏品的影響是不同的,過高的濕度,會讓部分金屬性質的藏品發生銹變,不僅讓藏品的外形失去美觀,也讓藏品品質開始變質,帶動藏品銹變嚴重。而過低的濕度也會讓藏品出現質變,如紙質類的藏品,在過低的濕度環境下,藏品容易出現干裂;在摩擦力大的情況下,其受損的纖維組織極易讓藏品破碎,破壞藏品的完整。因此控制好藏品的溫濕度可以正確地維護藏品的形態,讓藏品擁有絕佳的收藏環境,有利于藏品的管理與保護。
2.2 藏品的修復處理
博物館藏品修復處理是博物館管理與保護工作中另一重要職能,修復處理工作可以最大程度拯救博物館藏品,也可讓藏品獲得重生。當前我國博物館藏品的修復工作在技術方面的選用主要是延用傳統工藝修復技術和現代科學技術,通過二者相結合的方式共同進行修復。但在實際修復過程中,傳統修復工藝更被認同,這是因為博物館藏品往往歷經歲月的洗禮,年代感較強,傳統修復手段可以實現最大程度地還原藏品的原貌,保持藏品的原有屬性。在具體修復過程中,要以實際藏品出發,采用具體藏品具體修復的方式。如金屬藏品,在銹變后可采用的修復方法有較多種,如電解還原法、機械去除法,還可兩種方法同時使用。而竹木漆器類的藏品相比金屬類藏品來說,修復處理方法更多,如將竹木漆器類的藏品進行脫水處理時,可采用高分子材料滲透聚合法、冰凍升華法、醇醚連浸法、自然干燥法等。但并不是所有藏品都能有多種修復方式,如書畫類藏品的修復要求極高,需要專業水準豐富的修復人員進行修復,且修復手段通常較為單一,如書畫殘損,在一般在修復過程中通常采用揭裱的方法進行修復。藏品的修復處理在博物館管理中占據重要地位,采用何種方法,運用什么技術,都要以藏品最佳保護狀態為原則。
3 新時期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的要求及建議
3.1 新時期藏品管理新要求
近年來,為弘揚與繼承我國優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我國越來越重視文物藏品保護工作,博物館數量逐年上升。對于新時期的中國來說,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也越來越突出,因此在藏品的管理與保護上也有了新要求。
新時期藏品的管理工作需要以公益教育作用為導向。對于博物館來說,新時期藏品的管理工作也會呈現一定的側重點。首先,基于藏品的教育功能,藏品征集工作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根據博物館展覽的特性進行征集,如按時間軸的演變征集藏品,可以帶給公眾強烈的歷史感,公眾能夠感受到中國不同時代的文化形態。亦可根據地域進行征集,中國地域寬廣,不同區域展現出不同的文化特性,公眾在觀賞藏品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新的視覺體驗,從而對區域文明融合有更深刻的印象,利于國內民族團結。對于藏品管理要劃定一定的標準和要求,以教育為核心導向,將以人為本作為藏品管理的最終宗旨,服務大眾,受惠于民。同樣藏品管理的觀念也需進行轉變,博物館是藏品的家,是藏品的歸宿,但博物館不能單純成為藏品收藏的場所,而應緊隨時代的步伐為時代所用。
3.2 新時期藏品保護新要求
新時期藏品的保護工作需要技術與人員的高度參與。藏品的保護工作與藏品壽命長短密切相關,藏品維護的好,就能讓藏品的價值更加久遠,如果保存不當,輕則需要修復,重則藏品將完全失去其歷史文化價值,這對于文物保護是重大損失。為避免藏品墮入無法挽救的損失,當前我國在藏品保護上還存在著較大的不足。雖然我國博物館眾多,但區域發展不均衡,博物館間的保護環境和重視程度差距明顯,藏品保護水平受限。新時期藏品保護需要科學化、標準化的技術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同時在藏品保護技術的投資上,需投入更多的資金對保護手段進行研究,從而將最新、最全的藏品保護技術進行推廣與應用,全面提升我國博物館的藏品保護水平。當前博物館的藏品保護需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參與,需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文物人才隊伍的建設,特別是修復等高質量管理中的人才儲備。國家文物局可以聯合教育局全力支持高校開設相關專業,讓更多的人才參與到藏品保護的工作中去。
4 結語
博物館藏品管理與保護很多時候履行的是后勤的職能,但其作用不可或缺,每一件藏品完整展示的背后,都是管理與保護工作高效融合的成果。在新時期背景下,博物館藏品的管理保護工作要重視社會教育職能,要把技術和人才放在保護的首位,加大資金支持,讓我國的藏品在今天乃至未來繼續發揮文化傳播的作用,讓新時期的中國能夠擁有更為深厚的文化基礎,而這一切都需將博物館的藏品維護好,才能真正成為文明延續的載體。■
參考文獻
[1]殷華.博物館藏品搜集、保護、利用的認識與建議[J].戲劇之家,2014(13):256-257.
[2]汪全武.淺談博物館藏品管理和保護[J].藝術評鑒,2017(13):135-136.
[3]彭希.新時期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的改進分析[J].中國培訓,2016(16):84-84.
[4]王琴.提高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有效性路徑思考[J].中文信息,2017(4):266.
[5]申獻友.新時期博物館發展的幾點思考——從河北省博物(紀念)館試點調研談起[C]//中國博物館學會.回顧與展望:中國博物館發展百年——2005年中國博物館學會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6]劉巖.新時期博物館功能和價值的思考[J].明日風尚,2017(24):319.
[7]萬紅.新時期博物館營銷若干問題研究[J].上海文博論叢,2009(1):46-55.
[8]高芳.新時期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9):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