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立陶宛是位于波羅的海東岸的彈丸小國,雖然人口不足三百萬,但籃球運動蜚聲全球,籃球已經成為這個國家的標簽。本文以立陶宛籃球運動時間為線索,介紹崛起歷程中的幾大歷史事件,簡述該國籃球運動發展。
【關鍵詞】立陶宛;籃球;發展;尤納斯
立陶宛,與歐洲其他旅游勝地相比,存在感實在不足,曾兩次被蘇聯占領,又與波蘭反復糾葛。如今蝸居在波羅的海東岸,讓這個充滿濃厚中世紀色彩的古國一度黯然失色。1990年獨立后,經過多年的不懈的努力,現已經成為歐盟、北約、申根成員國和歐元區。
很難想象,這個土地面積僅6.53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三百萬,大約是我大重慶人口的十分之一的小國,卻能擁有一支能和美國夢之隊相媲美的籃球隊,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中國男籃第一代外教尤納斯就是來自立陶宛,可以說是中國籃球的老朋友了。
立陶宛人對籃球的熱愛早已融入血液,而這項被立陶宛人視為“第二信仰”的運動最早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由立陶宛裔美國人“立陶宛籃球之父”Frank Lubin(弗蘭克·魯賓)跨越大西洋從美國將這項運動帶到回立陶宛并發揚光大,在這之前立陶宛人對籃球運動一無所知,在弗蘭克的帶領下立陶宛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分別在1937年和1939年摘得歐洲男籃桂冠,讓這個波羅的海小國沸騰不已。
然而好景不長,1939年二戰爆發,1940年蘇聯占領立陶宛后,將其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一員,使得立陶宛在籃球版圖上消失,原計劃1941年在立陶宛舉辦歐洲男籃比賽也無疾而終。但是,社會的變革并未阻止立陶宛人對籃球的熱愛,據統計,蘇聯曾兩次奧運會奪冠,獲得過三次籃球世界杯(FIBA)和十三枚歐洲籃球錦標賽金牌,來自立陶宛的球員始終是蘇聯隊的中堅力量,在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上,蘇聯男籃打敗了美國“夢之隊”奪冠,比賽中獲得分值最多的四位球員均是立陶宛裔。在立陶宛人看來,這不僅僅是一項體育賽事,它為立陶宛人的生活注入活力,是民族團結的象征,也是對獨立自主的期望,“即使立陶宛沒有正式存在,立陶宛籃球也從未死亡”。
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獨立,立陶宛男籃也重新登上國際舞臺,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阿維達斯·薩博尼斯(Arvydas Sabonis)率領立陶宛戰勝獨聯體隊獲得銅牌,這場比賽的勝利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整個國家為之歡呼雀躍,當時阿維達斯感慨的說:“在漢城,我(為蘇聯)拿到了金牌,但巴塞羅那的這枚銅牌,才是我們立陶宛人的靈魂”。
立陶宛人對籃球的熱愛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這種熱愛甚至給該國收視調查造成了一種奇特現象:只要有國際籃球大賽的年份,當年的收視冠、亞、季軍都是立陶宛隊的比賽。
籃球源于美國,是眾多美國人喜歡的運動之一,卻是稱不上最熱愛的,而籃球之于立陶宛人來說是最熱愛的運動,沒有之一。如今,許多立陶宛籍球員活躍在歐洲籃球聯賽和美國NBA聯賽中。這些職業籃球運動員在高水平聯賽中的表現無疑帶動了整體籃球競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在其背后自然少不了一大批忠實擁躉。硬碰硬,汗水飛濺,球館燥熱,喊聲如雷。看臺上,籃球粉絲的表現近乎狂熱,來自國旗的紅、綠、黃三色成為著裝的亮點,像馬路邊上的紅綠燈讓人無法忽視。每一場海外籃球比賽的勝利更成為舉國狂歡,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市民手舉國旗在街道歡呼雀躍,往來的汽車鳴笛示意,快樂、自豪寫在每個人的臉上,讓這個保守的天主教國家揚眉吐氣。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2001年7月夏天那個北京申奧成功的不眠夜。
時逢立陶宛國內的比賽季,每周約有2~3場籃球比賽,不管是下班后,還是周末花十幾歐,學生票則更為便宜,攜家人一同觀看籃球比賽是一種廣受立陶宛人歡迎的休閑方式。比賽通常在維爾紐斯或考納斯(Kaunas)舉行,兩地相距不足一百公里,乘火車一小時出頭便可到達。
考納斯是立陶宛第二大城市,位于立陶宛版圖中部,是立陶宛重要的歷史、經濟和文化中心。前面所提到的1988年漢城奧運會,當時前蘇聯男籃的先發五虎中有四名立陶宛籍球員,他們均來自考納斯,馬修利奧尼斯、庫爾蒂奈蒂斯、薩博尼斯和霍米丘斯把美國籃球巨星們打得找不著北。可以說這就是考納斯的傳奇,立陶宛籃球的傳奇。1920—1939年期間,首都維爾紐斯曾被波蘭占領,考納斯曾作為該國臨時首都。時至今日,立陶宛國內還有重新遷都回到考納斯的呼聲。這讓每一場維爾紐斯瑞塔斯隊(Rytas)與考納斯扎爾基里斯隊(algiris)的比賽變得更有“火藥味”。
立陶宛人的DNA中先天就有籃球基因,據統計,立陶宛人平均身高位于全球前20之列,這無疑是發展籃球運動的巨大優勢,例如,NBA名人堂球員薩博尼斯身高2米21;效力于NBA孟菲斯灰熊隊的瓦蘭丘納斯身高2米13。不僅如此,高質量的籃球學校成為培養職業籃球員的沃土,薩博尼斯和馬修利奧尼斯都在考納斯建立了自己的籃球學校,在整個歐洲都享有盛名。他們的技藝和經驗指引著更多年輕球員前進。
“全民籃球”的超高熱情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參與人數,據歐洲籃聯統計,立陶宛注冊及非注冊籃球運動員的總數為十四萬人,是俄羅斯的一半,德國的五分之一,其中半數為青年球員。雖然絕對數依然不算多,但立陶宛籃球運動員的平均質量高于周圍的體育強國,原因很簡單:立陶宛把絕大多數體育資源都投在了籃球運動上,雖然人口不足300萬,但卻擁有17座可容納千人以上的籃球場館。立陶宛籃球有自己的業余聯賽,通常分為三個級別甲乙丙,年齡段主要是12歲到16歲的青少年運動員。有些類似于美國的AAU聯賽,這些俱樂部也許并不大,但結構、梯隊完善。
在這個入門級發達國家,成為一名職業籃球運動員去國外打球,不僅是一份高收入的職業,也是實現青少年為榮譽而戰的“籃球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