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慶
【摘要】律師的法律援助事業,是一項具有公益性、社會性的任務,是律師工作應當承當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在本文中,將從統計分析的視角出發,探尋我國律師法律援助職業道德上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成因,并基于此來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保障我國律師法律援助事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統計分析;律師法律援助;職業道德
法律援助,是國家為了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扶助貧弱群眾的重要社會公益事業,其不僅體現了我國依法治國的理念,也是我國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任務。但我國部分律師在參與到律師援助事業時,存在有一定的職業道德問題,為此需要從統計分析的視角來對其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
一、統計分析視角律師法律援助職業道德上的問題及其成因
(一)經費問題
在統計分析的視角下,經費問題是引發律師法律援助職業道德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這種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財政經費撥款,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異所引起的。以2004年為例,我國各地法律援助的財政撥款總額為2.1712億人民幣,而當年由我國法律服務人員所進行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的總和為190187件,從當時的購買力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上來看,在04年左右平均每一個案件需要花費1200元人民幣左右的經費,以此來看,我國法律援助辦案經費上存在著嚴重的缺口,這種情況便導致了在缺乏辦案經費的情況下部分律師難以主動的投入到法律服務當中,缺乏責任心與積極性。
(二)律師數量問題
基于統計分析的視角,我國在律師的數量上雖然具有相當大基數,但卻十分缺乏專職的公益律師,從我國在2010年的律師數量上來看,我國共有20.4萬人持有律師的從業資格,律師事務所的數量也達到了1.7萬家,然而在如此龐大的職業群體當中,大部分律師的研究方向都是以商業性的法律為主,而沒有過多的精力投入到法律援助當中,使其在面對法律援助案件時,往往需要耗費更少時間來處理案件,在效率上難以得到保障。比如,一些律師在參與到法律援助時,往往花費很少辦案時間以及人力投入,使法律援助案件的社會效益難以得到發揮,并且單純的完成訴訟程序,缺乏對受援人實際利益的保障。
二、基于統計分析結果提升律師法律援助職業道德的相關措施
(一)構建激勵機制
對激勵機制的構建,可以有效的促使律師投入到法律援助事業當中,并確保其在此過程中盡心盡責的發展相關的法律援助案件。為此在實際工作中,相關司法部門應當構建并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援助激勵機制,對那些積極參與并投入到法律援助當中的律師以及事務所進行激勵。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我國對法律援助的財政資金投入也在不斷的增長,也是相關司法部門能夠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來激勵律師投入到法律援助當中,通過對辦案津貼的合理提升,來予以其物質上的激勵。并且除了在物質上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外,在經濟上也應當給予辦案律師相應的激勵。
例如,今年來我國各級司法部門,均會對先進的法律援助工作者以及相關集團的進行了表彰,并豐富了相關工作的層次,不僅在行業內部予以表彰,同時也加大了在社會當中的宣傳力度,使其能夠在社會與業績都獲得人們的認同與贊揚,樹立起榜樣形象,吸引年輕人才投入到法律援助事業當中,并使其職業道德得到保障。并且,隨著今年來老年人受騙等問題,法律援助事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通過激勵機制的有效運行,不僅能夠緩解社會問題,還可以促進人們對法律事業的認同與信任感,從而使更多人了解并學習法律,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此外,激勵機制的合理設立,使其得以通過物質以及精神獎勵等多層次的手段來使律師能夠明確自身的責任,并且同時使其職業榮譽感以及職業的歸屬感得到增強,實現對律師行業職業信念以及敬業精神的素質提升,有效改善我國職業律師缺乏職業道德信念的問題,維護律師行業健康發展。
(二)設立公職律師
隨著我國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我國逐漸構建起了法律援助公職律師的概念,并且在多個省市內開始實行相應的法律公職律師制度。以北京市為例,其頒布了有關于法律公職律師制度的相關規定,并對法律援助公職律師的概念進行了明確。其在文件中指出,法律援助公職律師是具備有律師或法律援助資格,擁有國家事業行政單位編制,供職于法律援助機構,并為法律援助受援人提供無償法律援助的人員。并且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以及法律制度上來看,發展公職律師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我國實現律師制度改革前,由于律師由政府進行管理,使得我國各級政府在管理律師上已經具備有了一定經驗,而在進行改革后,律師雖然走進了社會當中,但仍舊需要承擔相關的法律援助義務。然而這種強制性的義務承擔,不僅為社會中的律師帶來了工作上的額外壓力,也使其在投入到相應的案件時缺乏積極性,常此以往的發展,必然會為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帶來負面影響。
通過公職律師的設立,不僅能夠緩解我國律師從業者的經濟壓力,還可以大幅的提升律師在法律援助過程中職業道德的良好展現。同時,法律援助機構的建立可以讓其中的公職律師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提升,在對應問題上的案件辦理能力,實現對律師職能的專業化分工,從而保障案件的處理質量。而其公職律師的工資由于是由政府進行承擔,工資數額是處于固定的標準下,使得其可以專心的投入到案件處理當中,避免經費問題的困擾。并且,部分愿意提供法律援助并投入到相應的法律援助案件中的社會律師也往往有著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這就使得我國在開展法律援助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公職律師為主、社會律師為輔的方式來大幅提升法律援助的效用,通力合作,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結論
綜上所述,基于統計分析的視角可以發現,我國在律師法律援助職業道德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經費以及律師數量問題所導致。為此,需要通過對激勵機制的構建以及設立專職的公職律師來避免律師法律援助道德問題的出現,從而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扶助貧弱群眾,實現律師法律援助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曉藝.關于老年人受騙現象的法律援助狀況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23).
[2]孫月茹,劉振宇.依法治國背景下律師參與農村法律援助存在問題與建議[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