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航敏
摘 要:研學旅行是近幾年增設的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綜合性的活動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從學校內走到學校外學習,校內與校外資源相結合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和眼界,開放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博物館為基地,運用博物館內的資源,讓學生有一個深度的學習認知。文章就以開發博物館課程為切入點,探討研學旅行中博物館課程開發。
關鍵詞:博物館課程;研學旅行;深度學習
目前,學校和教育部門都意識到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開闊學生的眼界在教育中占據的重要位置。因此近幾年通過不斷的創新和實踐,開發了一門新的課程——博物館課程,目的是將博物館的龐大資源利用起來,讓中小學學生的學習變得多樣,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基地,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資源,不失為一個研學旅行的好去處。在博物館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共同合作和相互討論的學習方式,增強自主學習、團結合作和獨立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讓學生自發進行討論學習,探索不一樣的知識深度。在增加學生體驗感的同時,也極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會對這些知識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1 博物館課程的特點和理論支撐
相對于傳統課程來說,博物館課程更具新穎性和趣味性,不再是坐在教室里一味地埋頭苦學,它同時還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到學校外面進行學習。相對于之前的教學模式,博物館的課程更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可以自主選擇學習重點,更具有真實性和體驗感。例如在六年級課文《秦始皇兵馬俑》的學習中,學生可以親自走進博物館對兵馬俑進行參觀,親身感受書上描寫的內容,感受當年建造的難度,感受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及巧奪天工的技藝,加深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博物館學習的重點在于豐富知識和知識的拓展。將博物館學習和傳統課程相結合可以將兩者優點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陶行知提出讓學生走出學校到校外去學習,在生活中學習,這一點與開發博物館課程的學習方式達到了高度統一。泰勒的現代課程理論中目標的確定、資源的選擇、組織學習經驗及對學習經驗的評價等幾個方面剛好和博物館課程的開發環節達到了統一。不過在施行時目標的確定往往依賴于資源的選擇,同時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實際資源來確定博物館課程的學習目標。
2 如何開發博物館課程
通過近幾年博物館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施,如今博物館課程的開發方式更加合理和完善。針對博物館課程的開發提出了幾種策略:①校博聯合,結合教師的教學目標和博物館人員的專業知識。②師生共議,將老師與學生的觀點結合起來,互相融合,開發最合適的博物館課程。③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④結合本校的校園文化背景,課程是基于國家和地方教育方針上開發的,應充分結合學校文化,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3 結語
博物館課程的開發可以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與發展,同時也能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和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合作的能力。同時還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他們的知識層面更深入,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張麗.數字化時代中國博物館教育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2]宋嫻.中國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