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曾
摘? ? 要:建筑形態藝術設計由建筑設計與形態藝術設計融合而成,縱觀中國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建筑設計一直是華夏民族發展中所重視的問題之一。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的演進,將美術設計理念合理地運用于建筑設計當中,將有助于在保證建筑質量的同時,提高建筑的美觀性,并滿足大眾的審美等需求。在建筑設計中引入形態藝術理念等,有助于改善建筑設計整體質量,提高建筑藝術表達性,增加城市文化的獨特魅力。本文基于形態藝術在建筑設計的中應用展開論述。
關鍵詞:形態藝術;建筑設計;設計應用
1? 形態藝術互動性的介紹
形態藝術的本質就是將人與自然結合,所以,由此而生的景觀設計也要如同自然一樣,要先經得住長年累月的侵蝕,并且可以將自己至身其中,而不是遠遠觀望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只有這樣才能將趣味性最大地發揮出來。例如Charles Jencks的人造藝術“生命細胞”,由8塊不同的地形構成,相互之間有長提相連,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地形,遠觀即為層層疊疊的綠色起伏坡地,近看則為高低錯落的八塊活動空間。將形態藝術與景觀的結合,將人對設計的感受拓展至遠距離與近距離不同的觀賞體驗,使得增強景觀設計中的自然感的體驗,并結合景觀雕塑豐富整體設計的細節感受。充分體現了形態藝術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讓設計不只是可遠觀,更大限度地體現自然帶給人的親近感與趣味感。
2? 構成形態藝術設計的重點
在現代建筑設計領域中,建筑造型與色調是體現建筑文化與建筑藝術的重要內容,造型本身包括建筑外表面造型以及建筑內各項造型工藝。怎樣將生態觀融入建筑外表面造型設計?對傳統建筑造型、民俗文化的借鑒和創新是不可或缺的。現代建筑技術是推進藝術設計發展的動力,而建筑造型設計又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以建筑外表面造型設計為例,賞心悅目的設計手法有助于呈現有質感、多元的造型特色。比如,光滑的外表面造型,顯得流暢美,粗糙的外表面造型,顯得古樸美。同時,在造型結構設計上,旋轉、曲面、斜線的有機結合,能夠讓靜態的建筑外表面結構變得靈動、巧妙,達到藝術化造型效果。針對建筑形態藝術設計中的色彩運用,應充分挖掘色彩的多用價值。在現代城市建筑環境設計中,走出傳統灰色調的建筑外墻色彩窠臼,融入不同的色彩風格,可提升城市建筑景觀藝術水平。
3? 建筑設計中運用形態藝術設計的優點所在
3.1? 有助于建筑設計整體質量的提升
自中國提出國家現代化建設發展目標后,利用形態藝術設計完善現代化建筑設計理念,有助于提升施工計劃水平,增強建設方案的可行性,提高利用價值。傳統的建設思想作為現代化建設理念的根基,在新時代的發展中,通過吸收全新的元素使現代化建設理念得以成型、優化。同時,將形態藝術設計理念納入現代化建筑設計發展過程內的行為屬于新時代的創舉,該現象使傳統建筑設計壁壘被打破,使建筑設計整體質量得到提高。另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引入現代元素內容,通過結合科學技術、人文藝術等形式,使現代化建筑設計理念更加符合人類的審美與實際需求。
3.2? 有助于建筑設計科技含量的提升
在建筑設計內融入現代形態藝術理念時,需要建筑設計公司對高新科學技術及工具予以合理應用,同時,還要對建筑等行業內的所有信息進行有效搜集、解讀、運用,從而提高其判斷、解析行業動態變化的能力,并通過對形態藝術設計理念的運用,推動傳統建筑造型行業的發展。另外,將形態藝術運用在建筑設計中有助于改善設計效果、增加建筑產品的科技含量。
4? 形態藝術在中國傳統的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古時房屋以山石、泥土、木頭、植物秸稈等天然建筑材料建成,幾乎與所處的生態環境協調一致、渾然一體,但和傳統建筑布局一樣受到自然氣候資源條件的限制。現代建筑最廣泛應用的材料則是鋼筋混凝土、金屬、玻璃與磚石等,這些材料的加工與制作影響生態環境,容易產生建筑垃圾,不易搬遷。最好以新型的建筑材料代之,如貝殼涂料、秸稈板材、加氣混凝土、鋼材和生態玻璃。生態建材建造的房屋具有保溫節能的功能,又利于人體健康,視覺效果也更近于自然。
中國傳統建筑是由柱、梁、額、桁、枋、椽、拱等構成的,它們相互之間的聯系與穿插形成了建筑中的線型框架。建筑中出現為支撐屋檐出挑而產生的斗拱;為承受轉角屋頂巨大重量的角梁;為結構需要發展的屋角起翹;為滿足透光需求的窗欞等,功能的重要性對事物本質有著執著的追求。中國的傳統建筑具有本色美,建筑中的線型構件除了在滿足結構和功能本身要求的同時,也強調裝飾的作用。對于傳統的建筑的裝飾元素還包括:雀替、墀頭、藻井、格扇、門窗、花式磚墻、屋脊裝飾、鋪地等,從元素本身所表現出的圖案紋樣、構圖手法和寓意內涵,我們可以體會到它們彼此間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相互相通的。建筑元素的圖案紋樣中,主要有動物類、植物類、幾何類、器物神佛類四方面,其美好寓意也傳遞出中華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動物類中,龍與鳳是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重要題材,帝、后的象征成為了宮廷建筑的重要標志之一。龍是帝王,高高在上者,是皇位和權力的象征。古人把龍放在建筑的最重要的地方以示辟邪。龍吻是古建筑的一種脊飾,位于屋脊兩端,出現在最高級別的建筑中,只有帝王將相才能配用。而表現在平民百姓的民居的建筑中追求“福、祿、壽、雅、善、美”的美好向往時,會出現松鶴延年、鶴鹿同春、年年有余、喜鵲登梅、五福捧壽等以動物為題材的內容。如:松鶴延年,圖案為松和鶴,松代表長壽,松鶴有延年益壽、志節高尚的特質;五福捧壽,圖案為五只蝙蝠圍繞壽字,寓意多福多壽;年年有余,圖案為兩條鯰魚,鯰與年、魚與余同音,表示年年有結余,生活富裕。植物類中,松柏四季長青而不凋零,象征人長壽延年、品行正直;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
5? 塵土思想下的建筑藝術
回歸建筑學本質,建筑從業人員在理論和實踐,以及學科發展、學科合作、學術創新等,探索人居環境科學中經濟、社會、環境、城市、建筑等學科領域的合作,推動更為和諧、文明、可持續發展觀,成為歷史的必然。“建筑”需要太多超越建筑學以外的東西,尊重自然、尊重傳統、尊重文化。“真實建筑”的思考則是建筑觀層面的問題,關注自然山川、風土人情、城市文化,傳承本土優勢基因,以真實固有的強大力量,去契合當下建筑界回歸建筑本質的專業需求和留住鄉愁的深層境界。建筑學服務的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會的人,不僅滿足人的物質需求,而且也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求,因此藝術也密切影響著建筑技術。在人類發展歷史中,形成了自身的屬性和呈現方式,語言與技術,概念與傳統,方法與趣味,形式和創新,以及演變,以適應當下視覺審美需要,演繹出更多美輪美奐的經典故事。審美是一種歷史沉淀和文化經驗,表現當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時代特征及文化內涵。
6? 結語
總之,建筑藝術從未遠離人們的實現,不斷滿足社會環境的生存法則,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和美學原則的基礎上,借助相關的技術手段來設計具有藝術性和固定性的人工環境,其主要思想就是實現建筑與環境和人類關系的平衡發展,不斷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性。而完美的建筑作品必然會實現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互相適應、整體與部分的協調規劃、高度契合人類生理和心理需求等同一狀態。
參考文獻:
[1] 周帆揚.非線性設計在環藝中的應用創造[J].藝術科技,2019(6).
[2] 陳蘇.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觀探究[J].藝術科技,2019(6).
[3] 王慶勇.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人才培養探討[J].藝術教育,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