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濤
摘? ? 要:道路綠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城市現代化道路交通的發展,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帶來了城市現代化和城市道路建設的突飛猛進,我國道路綠化為適應新的功能要求,在不斷的創新中發展提高,出現了一條又一條綠化帶寬闊、層次豐富、林蔭夾道、景觀多樣、芳草如茵、行車通暢、行人舒適的現代化城市道路,形成了多行密植、層次豐富,落葉樹與常綠樹相結合,綠化與美化相結合,用大樹綠化城市道路等北京城市道路綠化的特點與特色。
關鍵詞:綠化作用;存在問題;景觀營造;植物選擇
1? 道路綠化在現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園林中的作用
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間環境,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積約占所有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kevin Lych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把構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為五類,即道路、邊沿、區域、結點和標志,并指出道路作為第一構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導性,其它環境要素都要沿著它布置并與它相聯系。街道不僅僅是連接兩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人們公共生活的舞臺,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綜合反映,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延續變遷的載體和見證,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構成區域文化表象背后的靈魂要素,上海浦東的世紀大道、南京東路步行街、外灘濱江路景區、蘇州觀前步行街都是成功的范例。因此,加強道路建設,講究道路空間的藝術設計,追求“骨架”與整體的平衡和諧,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徑。據觀測資料,在城市中40m寬的林帶能降低噪音10dB~15dB,4m寬的綠籬可減弱噪音約6dB;根據蘇聯的測定,樹木下空氣的含塵量比露天廣場中的空氣含塵量低約42%;又根據北京的測定,多排樹木的道路比沒有樹木的道路能減弱風速約50%。
此外,城市道路是現代化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擔負著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現代化城市必備的重要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滿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綠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緩解駕車疲勞、調節心情穩定情緒等作用。
2? 道路綠化目前存在的問題
2.1? 忽視了綠化與地下管網、架空線路的矛盾
在埋有地下管網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喬灌木,結果使植株生長勢減弱,甚至因根系無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養分而死亡;在有架空電線的下面盲目栽植毛白楊、垂柳等大型喬木,因產生樹線矛盾不得不疏枝,影響了美化效果,更嚴重的是大風季節,因疏枝不及時,造成線路中斷,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危害。
2.2? 片面強調綠化
忽視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人行道上栽植樹型不緊湊的灌木,影響步行或騎車;在較窄的分車帶上密植大量的喬灌木,阻擋了行車視線。
2.3? 設計形式單調且過于封閉
主次干道千篇一律,沒有特色,沒有創新,缺乏生機與活力。分車帶兩側欄桿過高,顯得道路擁擠,影響市容。
2.4? 盲目選用外來植物品種
只顧眼前效果,不考慮長遠利益。選用未經引種馴化的外來植物品種,結果因不適應當地生態環境而逐漸死亡。不但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影響綠化的整體效果。
3? 道路景觀的營造
3.1? 滿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則
城市道路綠化主要功能是庇蔭、濾塵、減弱噪聲、改善道路沿線的環境質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間是提供人們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來與貨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間里,有各種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動態的過程中觀賞道路兩旁的景觀,產生了不同行為規律下的不同視覺特點。我們在設計道路時,須充分考慮了行車,行人的進度和視覺特點,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將路線作為視覺線形設計的對象。提高視覺質量,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具體的設計中,應以不遮擋視線為標準,同時又能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
3.2? 道路綠化的生態原則
生態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協調關系,是景觀的靈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層次配置,喬灌花、喬灌草的結合,分隔豎向的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設計中,注重這一生態景觀的體現。植物配置講求層次美、季相美,從而達到最佳的滯塵、降溫、增加濕度、凈化空氣、吸收噪音,美化環境的作用。設計中這一原則的運用應當是尤為重要的,因為這切實的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道路綠化規劃設計要有長遠觀點,綠化樹木不應經常更換、移植。
3.3? 學性與藝術性原則
既要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習性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的構圖原理體現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即符合繪畫藝術和造園藝術的統一,調和,均衡和韻律的四大原則。因此在配置上應考慮道路長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條道路以不同的區塊重復,以一種復現的節奏感來形成一種韻律,達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觀要求。道路綠化設計與一般的綠地設計有所不同,它是動態綠化景觀,要求花紋簡潔明快、層次分明,作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豐富,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良好感覺。
3.4? 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
根據本地區氣候、栽植地的小氣候和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于在該地生長的樹木,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抗御自然災害,保持較穩定的綠化成果。選擇適應性強、生長強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例如,行道樹樹種選擇的一般標準:1.樹冠冠幅大、枝葉密;2.抗性強,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3.壽命長;4.深根性;5.病蟲害少;6.耐修剪;7.落果少,或沒有飛絮;8.發芽早、落葉晚。公路綠化帶采用大手筆、大色塊手法,植觀花、觀果、觀葉植物,適應不同車速的不同綠化帶,空間上采用層次種植,平面上簡潔有序,線條流暢,強調整體性、導向性和圖案性,形成舒展、開敞、明快的風貌。選擇多種植物創造不同氛圍,體現植物生長的多樣性和植物的層次性與季相性。
4? 植物的選擇
我們在道路綠化設計時。不應該盲目的追求景觀的華麗。而應該合理的結合城市的人文情懷、風俗習慣來確定如何進行設計。在設計中。選擇好道路綠化植物的種類直接關系到城市道路綠化效果的好壞。城市道路綠化植物的選擇主要考慮功能效果和藝術效果。道路綠化植物應選擇適合本地氣候、土質條件的植物品種。所選擇的植物品種要求生長穩定、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同時還要與周圍環境相適應。喬木通常用作行道樹。這也就意味著其需要發揮的作用是提供遮蔭、美化、引導等作用,在考慮到后期養護工作的前提下,對樹種要求易于移植、存活和繼續生長,自身無污染無危害,株型整齊、挺拔、樹冠較大,發芽早、落葉晚且落葉周期短,如香樟、女貞、法國梧桐、銀杏、國槐等。與喬木一樣。灌木的選擇也需要滿足自身無毒無危害。最好選用無刺或者是少刺的。并且盡量在保證景觀效果的同時。選擇那些對修剪程度要求不高、可以粗放式管理的花灌木,如蘇鐵、美人蕉、紅葉石楠、大葉黃楊、小葉黃楊、法國冬青等,與喬木、花卉、草坪進行合理的搭配,可以提高城市景觀的可觀賞性和品位。
5? 結論
優美的城市環境,宜人的道路綠化是人們對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工細琢的園林式的道路綠化是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再現,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它所體現的姿態美、意境美、蘊含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與升華,使人感到親切、舒適、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標志。
參考文獻:
[1] 陳彥淵.城市風景園林設計中地域鄉土植物的運用[J].山西建筑,2018(28):185~186.
[2] 盧婷.地域文化在休閑農業園景觀設計中運用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