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指出,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沖鋒號已經吹響。近年來,各種扶貧類電視節目紛紛涌現,深度參與脫貧攻堅戰,不再以獵奇的目光而是以平視的角度看待貧困群眾,扮演著扶貧故事講述者、扶貧政策“翻譯官”、扶貧資源“連接器”的角色。
做好扶貧政策的“翻譯官” 東方衛視的《我們在行動》節目組帶著演員王寶強、郭碧婷和企業家潘石屹等名人走進河北豐寧縣的十七道溝村,他們耐心地為村民宣講扶貧政策,勸說他們加入村民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和分紅的形式發展養豬場。名人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為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進行了成功的“翻譯”,化解了群眾心頭的疑慮,幫助當地搞起了“跑山黑豬”養殖。節目播出后,當地的黑豬肉銷售額達220多萬元,數十個貧困戶因此迅速脫貧。
目前,利用名人來助力扶貧已成為扶貧類電視節目的“標準動作”。中央電視臺的《決不掉隊》中,劉媛媛、韓磊等社會知名人士相繼成為節目的體驗嘉賓,為幫助貧困戶脫貧奔走呼吁。河南衛視的《脫貧大決戰》中,主持人阿丘擔任脫貧觀察員,還邀請了海霞、剛強、水均益、鄧亞萍、任魯豫等觀眾耳熟能詳的名人擔任“特約記者”,從而擴大了貧困地區的知名度,也為節目吸引觀眾創造了條件。
甘為扶貧資源的“連接器” 一無資金,二無技術,扶貧類電視節目如何才能鼓起貧困群眾的錢袋子?“當好各類扶貧資源的‘連接器。”《我們在行動》節目制片人陳蓉這樣回答。在她看來,明星有影響力,企業家有資金、項目且懂市場,科研人員掌握技術,一旦將他們“嫁接”到一起,便會發生奇妙的化學變化,產生扶貧的巨大能量。無獨有偶,在《脫貧大決戰》節目的牽線搭橋下,河南濮陽范縣聯合知名烹飪學校,為當地的韓莊村打造荷花宴食譜,助力鄉村旅游;三門峽盧氏縣聯合鄭州師范學院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幫助當地打造蘭花工程實驗室,助力產業升級。
(綜合《光明日報》《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