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90后:他沒上過大學,卻造出了火箭,從火箭發動機的業余愛好者,到民用航空產品研發和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專業設計師,浩瀚星空下,吳曉飛的航天夢與中國航天夢一起前行。
2019年12月27日,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激動的人群里,吳曉飛和小伙伴們也在其中,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研究火箭是一個奢侈的愛好
從火箭發動機的業余愛好者,到民用航空產品研發和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專業設計師,吳曉飛的成長真正印證了那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
1990年出生的吳曉飛,曾經因為只愛物理和化學嚴重偏科,最后從技校畢業進入上海一家機械加工模具廠工作。
盡管如此,他的生活從來沒有離開過科學研究。因為癡迷于火箭,從16歲起,他就用業余時間研究火箭固體發動機、液體發動機、固液發動機,他省吃儉用做實驗,自己先后做出幾款液體火箭發動機及固液火箭發動機雛形。
他回憶說,家人并不能理解他這個奢侈的愛好,不能混飯吃,還占用了他所有的時間、精力、金錢,簡直著了魔。那時,為了買一個800元的材料,他足足攢了3個月,而且有時候失敗一次,之前投入的所有東西都會打水漂。但他說,這是本能的喜歡,如果不堅持下去,心里不舒服。
苦苦摸索了幾年后,吳曉飛遇到了他人生的轉折點。2013年8月,他邀請了在科創論壇認識的胡振宇到江蘇高郵,來觀看自己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測試。第一次合作,兩個人用三輪車和摩托車,把上百公斤重的材料一點點拖到測試地點,在距離吳曉飛家不遠處的高架橋下,他們用了20多個小時搭建測試架測試,結果“一次就成功了?!眱蓚€人激動得像孩子似的哇哇大叫。
兩個月后,中科院的相關專家來到吳曉飛家,他們考察了他的火箭發動機后非常吃驚,一個業余人士竟然達到了專業科研的水平,當即邀請他加入研究團隊。
吳曉飛說,這一次專家的認可給他和家人注入了信心,因為自己對學歷不自信,總覺得業余的愛好跟國家專業科研人員差距很遠,而現在他可以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實現心中的夢想。
他的作用獨一無二
2014年,吳曉飛受胡振宇邀請一起合伙創辦成立翎客航天。團隊最早的“三個火箭手”中,胡振宇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負責公司的運營,統籌規劃方案計劃;畢業于美國密西根大學航天科學專業、清華大學航天博士嚴丞翊是公司的首席前瞻官,用敏銳的思維發現許多具有前沿高科技的信息,而吳曉飛則是團隊的執行者,把所有概念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并且獲取到公司想要的數據。
吳曉飛在團隊中的作用是獨一無二的,他負責了火箭的開發、組裝和測試等一系列工作。他清楚地知道火箭上760多個螺絲的位置。哪怕火箭出現細微的問題,他也能排查清楚,這樣熟練的技術讓很多科班出身的技術人員都佩服不已。
過去4年,吳曉飛參與制造的“翎空一號”和“翎空二號”等多個探空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并且已經實現并測試了國內領先的 300 千克級火箭懸停以及軟著陸回收技術。
這些成績背后,吳曉飛經歷過最艱苦的測試生活,有時為了得到最佳測試結果他會連續16個小時不睡覺。他說,很多媒體不看好公司的時候,快手短視頻社區給了他陪伴、支持和鼓勵,所以,每當獲得一點成功,他都會第一時間跟快手的粉絲分享。
不僅如此,他在快手上認識了很多“技術牛人”,一起探討很專業的問題,他說,這技術人之間的切磋交流讓他樂在其中,他幫別人解決難題也很有成就感,每當在繁忙工作間隙歇口氣,他總想拿出手機看看快手。
翎客航天發展得比想象要快,到2018年,翎客航天已經具有技術人員30余人。公司獲得了風險投資而且團隊不斷擴大,曾經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研究與發展中心工作的航天科班博士楚龍飛等更多航天專業人士加入進來。
2019年5月,翎客航天公布公司最新的“新航線一號”商業運載火箭,主要用于小衛星發射組網與補網,并計劃2020年第四季度首飛,該火箭的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占比達80%。他們還計劃發射并回收亞軌道火箭。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