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管干部一通電話,就能從融資平臺挪用800萬元公款為私人提供貸款;4年間,國有資產被套取上千萬元,有干部從中撈取好處數十萬元……近日,江蘇海安市監委查辦了一起基層融資平臺職務違法案件,涉案金額之巨、情形之惡劣令人咋舌。地方融資平臺成私人提款機,暴露出管理不規范、干部職工規矩意識淡薄等多重問題。
地方融資平臺管理不規范,國有資產就容易淪為腐敗分子覬覦的“唐僧肉”。在該案中,某經濟區管委會分管融資的管委會副主任,長期采用虛構貼現業務、虛增貼現費用等方式套取現金。這些國有資金被套現出來后,有的被用來充實單位“小金庫”,解決“賬內不好報的費用”,有的被挪作他用,有的直接被個人侵吞。如此肆無忌憚,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相關財經紀律要求和管理規范沒發揮應有的作用。
地方融資平臺淪為私人提款機,有不少現實的根源。多數平臺轉型升級滯后,未能真正剝離政府性融資職能。它們未能轉型為市場化運營的國有企業,不善于依法合規開展市場化融資,仍是政府部門的“錢袋子”。調查顯示,不少融資平臺決策程序的不規范,內部缺乏審計監督制度,平時重業績輕監管,內部治理架構缺失。加上融資業務專業性強,流程和核算方式十分復雜,融資平臺管理者與銀行從業人員、中介勾結一處、監守自盜,是長期以來監管的痛點和難點。這就給別有用心者提供了借信息壁壘哄抬融資成本、攫取國有資金的可乘之機。
不可否認,長期以來,地方融資平臺作為一種融資方式,解決了地方政府部門的融資難題,促進了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但是,這些平臺也容易成為腐敗案件高發區域。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大金融領域反腐力度,對存在腐敗問題的,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對此,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有必要將融資平臺的規范化建設、轉型升級發展與反腐敗工作同步抓緊抓實。既要形成對這一領域的反腐高壓態勢,也要加快推進相關企業改革發展,決不能放任融資平臺淪為私人提款機,放任國有資產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