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之間,中國已經超越法國,正式成為世界上擁有第二多核電站數量的大國,僅次于美國。
中國建設和運行56座核電站這一數量在2019年得到了刷新,最新數據已經變更為62座,至此,中國全面進入三代核電建設周期。
時光倒退回45年前的北京長安街,最西端的京西賓館迎來一群特別的上海客人,繆鴻興便是其中一員,身為“秦山一期核電”副總設計師的他,從那一天起,與中國自行設計的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命運,牢牢綁定在一起。
1970年,一場關乎中國核工業發展起步的浪潮正愈來愈近。
1970年2月春節前夕,周恩來總理指示:從長遠來看,華東地區缺煤少油,要解決華東地區用電的問題,需要搞核電,同意上海市研發核電站。1970年2月8日,上海市召開會議,傳達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動員和部署上海核電研究和開發工作。
繆鴻興所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核潛艇動力教研室的一行23人(含家屬)集體做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決策——舉家南遷,調入當時上海成立的“一二二工程籌備處”(后稱“728”工程籌備處)參加上海核電工程的建設。
創業的熱情過后,難題緊隨而至。
繆鴻興認為,以當時的境況來說,中國搞核電站最大的困難是材料和設備制造。他當時負責控制儀器儀表和反應堆保護系統方面的總體設計和把關。1976年的某一天,他和同事發現秦山一期核電站的安全相環節之一——柴油機調速器出了問題。
當時的要求是,柴油機必須在10秒鐘之內從0轉速升到滿轉速,否則它所驅動的安全注射系統就無法及時把水注入相應位置,進而影響整個反應堆的安全性。
調速器是“728”工程處委托天津調速器廠加工的。“728”工程處馬上派人趕到天津,按照對方的質保程序一步步檢驗,發現是對方的標準出了問題。早已成型多年的工藝,應該怎么才能改進呢?
繆鴻興和同伴便派專人“盯”在廠里,從生產到質檢嚴格把關,幾乎每天都要和廠負責人做溝通,對樣品驗了又驗,最終的成品不僅滿足要求還有了提升,僅需7~8秒就可以達到滿速。
周恩來提出了最關心的問題,即核電站的安全和廢料處理的問題。聽完繆鴻興的匯報他拋出疑問:“高放乏核燃料你們打算怎么處理?”隨后,又提問關于廢水處理的問題。
事實上,在核廢料處理的難題之前,“一二二工程籌備處”還面臨過熔鹽堆的挑戰。當時這種堆型對中國當時的工業科技水平而言還是太超前了。籌備處專家解釋說:“打個比方,這個堆型要求熔鹽中所含的雜質硼、鎘等的含量要小于0.1ppm數量級,即要達到千萬分之一以上的純度。且不說分析手段是否具備,單就上千攝氏度的高溫、接近真空的超低壓和長時間的蒸餾技術也難以做到。我們搞了三年,發現這些瓶頸受限于當時技術實在難以突破,不得不放棄熔鹽堆,把目光投向了操作性更強的壓水堆。”
從1973年開始,繆鴻興所在的團隊針對壓水堆搞了一年的試驗和技術驗證,最終印證了它的可行性。
談及這段“插曲”時,繆鴻興很難受地向周恩來匯報表示,之前搞的這種很不成熟的堆型,花了300萬元人民幣。周恩來聽了,擺擺手說:“300萬花了就花了,就當作是教訓費了。”
那場會開完,繆鴻興等一行人滿載而歸:中央批準了其建設壓水堆的方案,同時周恩來親自同意撥款8000萬元人民幣用于后續科研建設工作。
在當時,這是難以想象的金額。
在中央提供的堅實后盾下,中國核電發展事業翻開了第一頁。
(摘自《經濟觀察報》 王雅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