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常說,你要為你的所作所為承擔法律責任。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并非完全如此,有時候你還要為“他人”的行為埋單。
此前,廣東省汕尾市中級人民法院就宣判了一起無法查清責任人的交通事故,并最終認定9輛有肇事嫌疑的車輛承擔事故的連帶賠償責任。
2016年1月26日晚上7時許,李克松無證駕駛兩輪摩托車往縣城方向行駛,途經鄉村路段時發生了交通事故,其頭部被碾壓,當場死亡。由于事發現場沒有監控,也沒有目擊證人,肇事者究竟是誰成謎。
案發后,海豐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經過調取事故現場附近的監控錄像、實地走訪,確認從李克松發生車禍到發現者報警,其間共有9輛車輛路過出事路段,而其中一輛為輕型貨車,車主為黃某義,一輛為白色小轎車,其他7輛未查明。
據此,交警部門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證明》,證明李克松發生交通事故且頭部被碾壓致死,與黃某義駕駛的輕型貨車(該車在保險公司投保了交強險和商業三者險)、白色小轎車及隨后經過現場的7輛不同型號的汽車存在肇事嫌疑。
隨后,李克松家人將黃某義及其保險公司訴到法院,要求承擔賠償責任。
此案先后經海豐縣人民法院和汕尾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因本次交通事故成因無法查清,兩審法院均以交警部門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證明》作為定案依據。
汕尾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鑒于在道路上駕駛車輛行為本身存在一定危險性,且該9輛車經交通事故證明書查明為嫌疑車輛,應認定該9輛車的駕駛行為與事故的發生存在因果關系。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十條“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在無法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情況下,宜認定該9輛嫌疑車承擔事故連帶責任。
由于李克松無證駕駛對事故本身負次要責任,認定責任比例為2:8,即黃某義的輕型貨車及其他嫌疑車輛則連帶承擔80%的賠償責任。
據審理該案件的法官解釋,在本起事故中,如何確定造成李某死亡的責任主體是本案的關鍵。但本案因無法查清案發現場情況,具體侵權人無法確定,所以為了保護受害人的利益選擇推定因果關系。
但該法官也承認,共同危險行為制度的設計屬于法定因果關系推定的結果,并非客觀事實。也就是說參與共同危險行為人中有一部分人事實上并未造成實際損害,與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承擔連帶責任對其而言實屬無辜。
(摘自《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