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芳
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建筑垃圾是固體廢棄物,產生于建筑物相關建設過程中,如新建、改建、擴建或拆除等。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建筑垃圾的產量不斷龐大,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約占我國城市垃圾總量的40%[1]。目前大部分建筑垃圾采用直接填埋或者露天堆放的處理方式。這種方式很明顯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整個社會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比如對于自然環境而言會占用大量土地、降低土壤質量、影響空氣質量、污染水資源等,對于人類社會而言會危害人類健康、存在安全隱患、阻礙社會發展等。
基于建筑垃圾上述諸多的不利影響,對建筑垃圾進行合理及有效地處理迫在眉睫。如果將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可以減少對自然的破壞,比如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開采、減少垃圾的數量,同時還能推動社會發展,一舉兩得,實現可持續發展。
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比如德國、美國、日本等,積極探索將建筑垃圾轉變為一種有用的資源,起步早,技術成熟,配套政策完善,對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利用率可達60%-95%,甚至100%。
德國是世界上首個大量進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國家,因為二戰后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而城市重建又迫切需要大量建筑材料,但是當時的德國由于戰爭影響已沒有能力大量生產,因此德國開始重新認識審視建筑垃圾,研究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最終大多數的建筑垃圾被回收再利用最后經過研究大量的建筑垃圾得以再循環利用,極大地緩解了建材供需矛盾同時大大降低了現場清理費用。德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循環經濟立法的國家之一。
美國由于曾經遭受過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是最早對建筑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和再利用的國家。美國也先后制定并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管理策略和法律法規,也明確了對違反規定的城市和企業進行處罰[2],從而促使企業積極探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方法。
日本領土較小,自然資源緊張,因此日本很重視所有資源的再生利用,對建筑垃圾處理而言,貫穿了建筑工程的全過程,即要求建設工程實現零排放[3]。同時在建筑垃圾處理方面,日本具有建筑垃圾處理方面完備的的法律法規體系和成熟的管理模式。
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進行建筑垃圾處理起步時間相對較晚,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配套設施、管理模式、處理技術等都有待提高。隨著建筑垃圾持續大量增加,國家越來越重視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在一些地區進行試點探索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住建部于2018 年3 月發布《關于開展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35 個城市開展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工作,以推動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推廣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8 年12 月發布《“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從而推動城市固體廢棄物的減量,同時合理安全無害化處理固廢并進行資源化利用,推動“無廢城市”的建設。
除了國家層面上制定相關的政策制度,各省市地區也制定了相關的方案。
上海市政府于2017 年9 月發布《上海市建筑垃圾處理管理規定》,明確指出,2018 年1 月1 日起,上海市除工程渣土、泥漿進入消納場消納外,其余建筑廢棄物均需進行資源化處理。2019 年5 月,上海虹口區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中心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超過99%,超過發達國家處理水平。
北京朝陽區政府于2018 年3 月發布《朝陽區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工作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對拆違棚改、危房改造產生的建筑垃圾均要資源化處理,并鼓勵優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朝陽區計劃3 年內資源化率達95%以上。
江蘇省南通市政府于2019 年7 月發布《關于加強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進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 年基本實現建筑垃圾分類處置,市區資源化率達70%以上、其它地區達60%以上。
目前國內雖然頒布了一些關于建筑垃圾處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等,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缺少系統完善的政策法規以及有效的管理機制,建筑垃圾處理的管理涉及到多個部門,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各部門之間協調不暢,也導致建筑垃圾處理困難。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機制還未真正建立。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處理方式還是以直接填埋或露天堆放為主的粗放型的處理方式,回收利用率低且極易造成環境污染。
建筑垃圾種類繁多,建筑垃圾進行再生利用首先需要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這需要專業的設備和技術,而國內相關技術、設備及再生產品的研發能力較弱,市場推廣還未真正打開。企業投入大,如果沒有完善的運營機制,企業可能會虧損從而無法長期穩定運行。
國內外不少學者經過研究確定建筑垃圾可以被再生利用,比如制備成砌塊或者粉碎后成再生骨料再次用于建筑施工,因此如果不采取合理的處理方式和技術,這些有用的資源就會被白白浪費。雖然目前也有利用率較高的地區,但是技術還尚未成熟。
我國建筑垃圾處理處理起步晚,人們對建筑垃圾處理意識較弱,全社會還未意識到建筑垃圾危害,建筑垃圾循環再利用的意識還未普及化。但是隨著建筑垃圾數量的增多,建筑垃圾處理的意識在逐漸增強。
國家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建筑垃圾處理經驗,制定一套符合我國國情且完善、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用于保障建筑垃圾處理的各個方面,同時務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政府應高度重視建筑垃圾的回收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應做好相關工作,比如,政府應加強宣傳,提高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尤其是建筑垃圾處理的意識,讓全民逐漸形成共識,自覺進行建筑垃圾處理;政府要協調各方關系,解決好各部門之間的責權范圍,避免出現推拉扯皮,責任不清等現象;政府應對建筑垃圾處理或研發等方面投入專項資金,同時對于相關企業給予一定的稅費減免或補貼等政策,保障企業的利益,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同時政府應制定政策推廣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應用,比如規定建筑工程中需使用一定比例合格的再生產品,并作為考核指標等,推廣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產業化,引導市場良性發展。
BIM 技術(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是一個數據化工具,貫穿于建筑工程全過程,從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到管理運維階段,通過優化設計、碰撞檢查、三維可視化等,借助數據信息整合,提高了設計、施工的質量,避免資源的浪費,從源頭上減少因設計、施工等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
目前國家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這對于建筑垃圾而言也能從源頭上減少建筑垃圾。裝配式建筑是先在工廠預制好相關構配件,然后運到施工現場安裝而成。裝配式建筑實現了標準化、產業化,節省了工廠制作過程中的建筑材料,也大量減少了施工現場產生的建筑垃圾,相比傳統建筑更加節能環保。
在對建筑垃圾進行分揀過程中,可以采用AI 技術即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傳感器將垃圾進行掃描檢測并識別出不同材質垃圾,將其中可以再利用的建筑垃圾挑選出來,降低人工費用,提高工作效率。
從IT 到DT,從互聯網+戰略的發展到大數據應用的發展,對于建筑垃圾的監管方面可以集成利用這些技術,包括云計算、云服務等創建一個完備的大數據平臺,對建筑垃圾的全過程進行監管,比如從產生、運輸、處置包括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相關管理,建立高效的運作機制,同時能夠實現多部門聯合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同時通過平臺實現各地區的資源共享,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為相關部門的科學管理提供依據和決策,使大數據平臺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建筑垃圾處理需要創新和研發,可搭建產學研用科研平臺,與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緊密合作,研發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新技術、新產品,深化產學研用,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降低處理成本,同時提高資源化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資源化產業的發展。
建筑垃圾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垃圾,是放錯了地方可再生利用的資源。隨著整個社會對建筑垃圾處理意識的不斷提高,在國家及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建筑垃圾的處理方式會更合理,資源化利用水平會不斷提高。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通過變廢為寶,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