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玲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大寨村位于山西省昔陽縣中部,于2015 年入選中國第四批傳統村落。解放前的大寨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解放后,在陳永貴等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向窮山惡水展開宣戰,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開辟層層梯田,創造了改造自然,建設農業的巨大業績,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和表揚,并于1964 年向全國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大寨從此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1.1.1 村莊外部空間格局
六、七十年代在陳永貴、賈進才、宋立英、郭鳳蓮等大寨革命領導人的帶領之下,大寨人以戰天斗地的情懷在原有的貧瘠土地上創造出虎頭山、大寨田、大寨村三者和諧共生的風貌格局。大寨村“居溝、望山”的外部空間格局不同于我國傳統村落選址中“枕山、環水、面屏”的理想山水格局,卻是當地山梁溝谷多、平地坡地少的自然條件下的典型布局模式。這種空間風貌見證了大寨人民從戰天斗地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過程,既是“大寨精神”的空間載體,也是大寨人民尊重自然的重要體現。
1.1.2 村莊內部空間格局
大寨村村莊內部空間格局與傳統的山地古村落大為不同,是典型集體主義公有制村落空間的代表,其中心為大柳樹周邊供村民集會、休閑公共活動的廣場,居住功能片區與公共服務設施功能片區分區明顯,居住片區位于村莊南部,糧站、供銷社等公共服務設施片區位于村莊北部,南北向公共生活軸線串聯起兩大功能片區,自大寨村大柳樹中心廣場一直延伸至大寨旅游接待中心。
1.2.1 “筒子樓”式院落空間
這種院落空間主要體現在“農業學大寨”時期大寨村最早修建的“火車皮”式聯排窯洞之中。居住建筑為“底窯上磚”窯樓式的建筑形式,院落空間由同一臺地中木構磚房與石砌窯洞圍合而成。院落空間由過道、入戶空間、輔助用房組成,戶與戶之間呈現半圍合的空間形式,與“蘇聯援建”時期的“筒子樓”形式相似。
1.2.2 “凹”字型院落空間
位于大柳樹中心廣場東側的柳樹院與梧桐院,院落均呈現半圍合式“凹”字型的空間形式。柳樹院與梧桐院整體為高低二進式布局,一層院落與二層院落通過一層院落東側窯洞北部的樓梯相聯系,院落整體寬敞、公共空間尺度大,是大院內部村民重要的休閑、娛樂交往的場所,猶如放大版的傳統四合院。
1.2.3 “L”型的院落空間
此類院落空間依托山勢,分上下兩層,底層中村民院落大多由菜園、輔助用房以及低矮的圍墻分隔開來,二層中大部分村民院落空間形式為獨院獨戶,每層窯洞建筑聯排成形,呈現“L”型的空間結構。“L”型院落空間整體空間風貌呈現“一層開放有序,二層封閉整齊”的空間特征。
大寨沿革史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造就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大寨精神的奇跡。如今遺留的大寨民居、大寨梯田、虎頭山森林公園,正是大寨人民憑借“大寨精神”所創造的奇跡。對這些歷史遺存的保護與挖掘,其意義已經超出了一般傳統建筑的保護,更是大寨精神傳承的重要保障。為確保大寨村作為大寨精神核心物質載體的完整性,大寨傳統村落宜采用聚落式博物館的整體保護方式,將大寨村村域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以現存大寨村建于六、七十年代的公共建筑、民居建筑、古樹名木、水利梯田等文化遺存為基礎,將其全部納入“大寨聚落博物館”建設范圍,統一規劃,分別完善,重點建設,科學布局。通過對大寨紅色文化元素的凝練與提升,打造集學習教育、文化體驗與梯田景觀于一體的大寨紅色文化展示地。
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與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的加以對待,有揚棄的加以繼承。大寨村作為大寨精神和大寨文化的核心物質載體,一方面應深入挖掘村落歷史文化資源,加強對村落特征及價值的研究,延續歷史文化風貌,另一方面通過對現有歷史資源的改造利用如建立大寨聚落博物館的方式,讓大寨傳統村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大寨精神也將進一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