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玲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馬村鎮地處晉東南,鎮域范圍內煤鐵資源豐富,自古被稱為“煤鐵之鄉”,是高平市的經濟重鎮,全鎮現有工業企業18 家,煤炭采掘、煉焦、化工、水泥等傳統產業占據主導地位。
馬村鎮煤炭資源覆蓋率達到鎮域的60%以上,經過60 余年的高強度開采之后,空間資源的短缺已經成為鎮域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居民生活保障、鎮域生態環境保護、企業發展訴求等各方利益主體對空間資源的爭奪已變得非常激烈,迫切需要在全鎮域范圍內建立一套完整的空間開發體系來調節和平衡各種利益矛盾。
2.1.1 結構升級,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
針對目前馬村鎮工業產業結構升級緩慢的現狀,規劃提出馬村鎮工業發展應該走工業新型化的道路,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追趕國家產業結構發展的步伐,引領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
2.1.2 產業融合,促進三次產業聯動發展
農業向工業滲透,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農業向旅游業滲透,向農業觀光、鄉村旅游發展;工業向物流業延伸,依托工業園區、煤炭運輸形成區域物流節點;工業向景觀旅游拓展,改造廢棄工業用地,形成景觀節點,打造全域景觀。
確定耕地的最低保有量,嚴格劃定生態用地保護紅線。對于居民點的撤并、搬遷等綜合考量多項因素,包括各居民點人口、設施完善程度、村民意愿等。對鎮域內的工礦用地采用“剛性+彈性”的方式進行整理:“剛性”體現在,堅決取締一部分工礦用地,并對其還林還草,同時保留一部分現在處于廢棄狀態但未來仍然有可能利用的工礦用地;“彈性”體現在,將整理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分配給鎮區和工業園區。
規劃首先構建了鎮域一刻鐘交通體系,保證鎮區與鎮域主要交通節點之間的公交通行時間在一刻鐘以內。同時規劃根據鎮村體系空間布局規劃,確定不同的空間服務范圍內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標準,以此為依據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庫,明確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務,包括行政、教育、醫療、文體以及商業貿易等。此外,從方便農民就業的角度出發,在鎮域工業用地布局原則上規劃提出“大工業進區、小工業進鎮、進生活圈”的思路。
規劃依托高平關、臥佛山等天然山體,構建區域生態屏障,在此類生態區域范圍內采取控制建設的策略,防止對生態環境帶來破壞。全鎮域保留六處規模較大的采礦用地,其余還林還草。城鄉居民點根據不同的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設置一定規模的公園綠地以及綠化廣場。最后,針對煤炭采掘造成的居民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規劃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采空區治理措施。
注重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挖掘,為建設美麗馬村提供內生動力。一方面應當進一步加強對傳統文化保護和繼承的宣傳力度,提高人們重視傳統文化保護和繼承的意識;另一方面采取文化傳承策略促進小城鎮的建設,如通過傳統建筑文化內在傳承的方法,分階段逐步恢復老鎮區以蘇家大院為主的歷史建筑風貌,以及通過利用大周村等傳統村落的歷史資源進行旅游整體開發的方法,形成歷史文化旅游區。
景觀風貌的塑造以鎮區為例,首先對現狀景觀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包括山體、農田、河流等自然景觀要素以及建筑、廣場等人工景觀要素,在保證鎮區由山體、農田、溝河等構成的生態本底完整性的基礎上,重點突出一條景觀中軸線、一條濱水景觀帶和四個重要景觀節點的建設,著力營造具有文化底蘊的生態、旅游城鎮,提升城鎮的景觀面貌和城鎮形象。
本次馬村鎮總體規劃是資源型城市最小單元謀求跨越發展的一次迫切嘗試,規劃緊緊抓住工礦型城鎮的特點,以促進小城鎮產業、民生以及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打破傳統“八股文”式規劃模式,基于鎮產聯動、用地整合、生產生活圈構建、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傳承、景觀塑造等六個方面,構建以問題為導向、需求為目標的“全域一體化規劃”模式,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