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李霞
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國內關于規劃院發展研究的成果較少,多為外行看內行的狀態,工商管理圈關于規劃院該如何謀發展做了部分研究,如張道元對上海同濟規劃院發展研究中指出,城鄉規劃設計行業企業管理混亂等問題凸顯出來[1]。然而,規劃院企自身加強院內部管理的研究甚少[2]。從手工處理信息向計算機處理轉變,勢必引起辦事程序、業務控制權、信息處理模式的變化,或多或少要進行調整才能和信息系統相適應。由于國內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基礎不好,因此業務調整會超出信息系統實施的范疇[3]。茅明睿指出用數據科學重塑城市規劃,引領規劃方法論的變革,這是過去信息化沒有做到的。[4]韓列松提出協同發展的重要性[5]。未來追求高質量更長遠平衡的發展,更加成熟的經營管理措施成為規劃院必然要求。當前清華同衡規劃院已實現集團化、綜合化[1]。規劃處理的事物不僅需要由二維平面拓展到三維立體來統籌協調空間問題,而且還需要統籌協調管理職責、操作程序、實施時間、工作平臺等問題[6]。
規劃院作為連接政府和建設單位的規劃設計部門,規劃院將逐步轉企,從以往主要服務規劃局,變為需接受市場的挑戰,規劃院管理體系也應從手工臺賬管理進入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新技術,提高規劃管理效能。現代企業制度的摸索和創建工作,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提高管理能力是規劃院必經之路。
企業活動分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與經營業務相關活動為基本活動,人力資源管理、研發和設計、采購為輔助活動[8]。智慧規劃院管理平臺按照兩種活動分別部署,基本活動以合同為中心,建立從投標開始至歸檔的全過程管理;輔助活動依職能管理和通用流程進行分塊設置。經營管理、財務管理、知識檔案管理環環相扣,在內部實現了從立項到歸檔出圖的閉環,中間涉及到的合同簽訂、發票開具、項目節點管控、技術校審、項目回款相互銜接,有效解決信息孤島、應用孤島和資源孤島問題,打破管理中的各種屏障,讓人、財、物、信息、流程等資源集中在統一的平臺上進行管理,并實現它們之間的緊密鏈接和高效協作。職工可以打開一個項目看到項目相關的所有內容,我們工作的任何一個時間節點的剖面都能清楚明白的展現,合同項目、財務狀況、收發文、用車、黨建團建、請銷假報備等都可以自動統計分析,并在數據庫中長期保存。利用移動辦公平臺,實現單位內部業務的快速流轉處理,以及各類信息的收集、傳遞與存儲,真正實現了“人不跑,數據跑”的辦公模式。圖1為太原市規劃院基本活動流程框架圖。
同時,在國土空間規劃新形勢下,智慧規劃院管理平臺可將數據共享平臺、知識管理平臺、規劃支持系統、規劃移動平臺等進行統一融合,使各平臺互聯互通,一體化運行,共同實現規劃輔助編制。
為保障智慧規劃院管理平臺的實用性,項目組深入各部門調研、廣泛訪談,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整理、討論、歸納,形成初步解決方案,并進行多輪意見征集和方案修改。最終確定了改革實施方案細則并進行了平臺搭建部署。
針對“審批難”問題,我們將全部線下審批放到了線上,用“數據跑”代替“人跑”,還引入移動辦公平臺,實現業務的快速流轉、領導的快速審批;針對缺乏“一盤棋”問題,我們在平臺上匯集人事管理、黨建團建、生產經營管理、技術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知識管理、制度管理等信息,依托“中央大腦”全方位統籌管理;針對“信息孤島”問題,我們打通各條“經絡”的“穴位”節點,實現了各類管理之間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動。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期間,由于智慧規劃院管理平臺及同步移動辦公手機平臺的存在,使院的業務進程未受到居家辦公的影響。
智慧規劃院管理平臺技術上的完備在運行中難免遭遇現實的阻力,新事物的學習和磨合通常難以立刻被職工們接受。在平臺運行時需領導強力支持,加以體制機制保障,才能使平臺的價值不斷得到彰顯。
在體制保障方面,“一把手”牽頭管理,專人全面負責平臺運維;在機制保障方面,依托平臺大數據制訂定量化考核制度,考核個人及部門工作業績,編制平臺說明書指導職工操作平臺。歷經半年的適應和磨合后,相信智慧規劃院管理平臺會成為規劃院職工的得力助手。
智慧規劃院管理平臺記錄規劃院業務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將是規劃院的縮影。城市規劃設計行業屬于生產性服務行業,也是技術與知識密集型行業。越來越多的規劃院將會在異地辦公,智慧規劃院管理平臺的出現將有利于規劃院的業務拓展。
長期以來,各地規劃院憑借主場優勢占據天時地利人和,承接地方各類規劃,在所在地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各地規劃院對于政府的服務得天獨厚,與政府的需求無縫銜接,最了解本地情況,對于定性分析有天然的主場優勢,對于定量分析也有直覺判斷。這就是為何大的規劃院在各地承攬項目必須與本地規劃院合作完成。然而,隨著“大物移云”的成熟和普及,這種態勢將被逐步打破,規劃的地域天然隔離將會慢慢消失。依托大數據、多源數據挖掘的定量信息將會比感性認識更準確和深刻。規劃院仍需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技術水平、構建新技術壁壘,繼續加強院企管理,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市場化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才能做大做強,形成規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