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恒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界定為四個方面,即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其中,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思維品質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教育部2018)。
讀后續寫作為一種新題型進入英語高考,是語言模仿和內容創造的有機結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費勝昌2016)。此題型提供一段350詞以內的語言材料,要求考生依據該材料內容、所給段落開頭語和所標示關鍵詞進行續寫(150詞左右),將其發展成一篇與給定材料有邏輯銜接,情節和結構完整的短文(教育部考試中心2015)。這就要求考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和語篇意識。同時,讀后續寫的形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綜合以上考慮,以一堂讀寫課為例,以美文閱讀為依托,通過一系列課堂活動使學生在高質量地完成讀后續寫的同時,思維品質得到發展。
閱讀文本選自課外,是一則小故事,主要內容如下:一天,保羅(Paul)開著哥哥送給他的豪車在街頭遇見了頑童托米(Tommy)。托米對于保羅開著豪車表示羨慕不已,并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為保羅哥哥那樣的人。保羅對托米的想法感到很吃驚也很感動,于是想載托米一程。而后,他們來到托米的家中,保羅發現托米的弟弟吉米(Jimmy)下肢患有殘疾,無法正常走路。托米向他的弟弟允諾以后送他一輛車,這樣他就可以自己去看這個美麗的世界了。保羅在感動之余,載著托米和吉米開始了難忘的假日旅程。故事情節前后反轉強烈,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故事結尾告訴我們給予比接受更好,意味深長且極富教育意義。作者對人物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心理感受的描寫生動形象,極具畫面感,非常適合學生模仿和學習。
本堂課的授課對象是浙江省寧波市咸祥中學高二學生,他們已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做過一些讀后續寫訓練,也學過表達情感、面部表情和動作的詞塊。但是,他們的詞匯運用能力較差,在讀后續寫中存在詞匯使用不當、拼寫錯誤、詞匯選擇過于單一等問題;對于描寫性詞塊,他們記不住也不會用;另外,他們在續寫過程中,邏輯性、批判性思維有所欠缺,容易產出邏輯混亂、讓人不知所云的文本;他們的創新性思維更為薄弱,經常打不開思路,在續寫時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
本堂課的主要目標是鞏固學生對于描寫性詞塊的掌握,增強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提高續寫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提高他們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思維能力。
Step 1:讀前預測
教師展示與文本相關的圖片,提供文中的7個關鍵詞(Paul,a car,Christmas present,a street kid,admire,wish,a brother like that),讓學生根據關鍵詞預測故事情節。
師生對話如下:
T:wearegoing to read astory called“abrother’s wish”.Before that,can you guess what happened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key words?
S1:Paul received a car from his brother as a Christmas present.A street kid saw it and admired it so much that hewished to havea brother likethat.
T:Good!In hisstory,isthebrother’swish about giving or receiving?
S2:Receiving.
T:Now let’s read the story and see whether you areright or not.
【設計說明】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根據關鍵詞預測文章內容。結合文章標題“a brother’swish”提問:“這個頑童的愿望是關于給予的還是索取的?”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Step 2:呈現思維導圖
教師借助思維導圖(見下圖)帶領學生梳理故事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尾。
在理清故事的發展脈絡之后,引導學生感悟到文章的主題: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設計說明】思維導圖具備凸顯關鍵詞、放射狀呈現知識節點的特征,能夠發揮呈現文本框架的功能(楊昌周、范蔚2017)。思維導圖可以將文章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層級關系展示出來,一個故事的起承轉合可以非常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一目了然。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更清晰地對語篇體裁進行宏觀把握,更精準地對語篇內容進行微觀理解,加深對語篇組成、銜接形式的了解。同時,通過思維導圖,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能力能夠得到發展。
Step 3:詞塊欣賞
1.詞塊理解
在感悟出文章主題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文本中對于兩位主人公情感的描寫。語言是為情感服務的,學生需要去探究、發現文本中關于主人公情感變化的生動描述。教師在文本中設下五個空,給出五個選項,讓學生完成完形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
A.wasastounded
B.smiled alittle
C.squeezed up against thekid and pointed to the car
D.nodded
E.turned hiseyesaglow
【設計說明】在學生了解了故事情節發展之后,再引導他們關注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并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情感描述性語言的欣賞上來。在了解了這類語言的功能之后,學生的語言學習也更具目的性,效率也大大提升了。這種完形填空練習不僅需要學生理解選項中的目標詞塊,還需要學生把握特定情節中主人公的具體情感,以及上下文銜接連貫等因素,可以極大地提升邏輯性思維。賞析是學生主動閱讀、分析的過程,而非筆者直接呈現、“灌輸”。
2.詞塊分類
任務如下:Can you put the patterns above into three categories(類別)?Can you think of other patternsthat could fit in the categories?

Body language to show feelings Adj.to show feelings Facial expression to show feelings Was astounded Smiled alittle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情感描述性詞塊分為三類:肢體語言、形容詞和面部表情。完成之后,激勵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類似詞塊,填入相應的分類當中。這一步是對于所學語言的梳理和歸納,是介于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之間的吸收(intake)的過程。這可以促進語言的內化,從而大大提高學生語言習得的效率。同時,學生還需要回顧之前學過的表達情感、動作的描述性詞塊,將新知學習與舊知復習有機結合起來。在此過程中,學生歸納、總結、分析、概括等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Step 4:深入提問
在情節理解和語言欣賞之后,筆者設置了兩個問題,深入挖掘故事內涵。
Q1:Why did the urchin Tommy want to buy his brother acar?
Q2:Why did Paul want to givethe boy aride?
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可以了解到,托米希望給他的弟弟買車的原因是:弟弟下肢患有殘疾,不能正常走路,但他希望弟弟可以自己開車去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而保羅被托米的愿望感動,決定帶他們去兜風。
然后,繼續設問,升華主題。
Q3:In his story,is the brother’s wish about giving or receiving?
Q4:Who is the giver,Paul or the urchin Tommy?
第三個問題進行了點題,也與讀前預測形成了呼應,讓學生認識到托米的愿望是關于給予的。在回答第四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保羅和托米都是給予者:The urchin gave his brother a valuable promise,while Paul gave the brothers a memorable holiday ride.至此,文章的主題,從給予比接受更好(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升華到傳遞善意(pass on the act of kindness)。
【設計說明】這四個問題層層鋪墊,環環相扣,形成問題鏈,學生對文本的依賴程度由強變弱,思維活動的層次也從低級逐漸走向高級,有助于學生闡釋文本內容,體驗閱讀樂趣,培養批判性思維,感悟故事中的生活哲理,讓學生認識到給予比接受更好。給予不僅僅是送禮物,有時候一個擁抱、一縷微笑也可以意義非凡;給予也不僅僅是對身邊的人,還可以是向陌生人傳遞友好。
Step 5:讀后續寫
1.討論續寫內容
根據內容(pass on the act of kindness)的鋪墊,讓學生相互討論,讓思維相互碰撞。
2.合理續寫
由于課堂時間限制,續寫留到課后完成。學生需要使用關于肢體語言、形容詞和面部表情的詞塊各一處,并用下畫線標出。
續寫段落:
All the way they enjoyed the beautiful scenery and splendid sunshine.Suddenly,the little brother Jimmy shouted,“Look,there’s a girl crying over there.”It seemed that the girl waslearning how to ride abikewith hisfath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earing Jimmy’s words,the girl gradually stopped crying.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作品:
...Paul pulled over and asked what happened.The father replied that his daughter just fell down from the bike and couldn’t stop crying.At that very moment,Jimmy got out of the car and slowly approached the girl with all his strength.In a soft but determined voice,he said,“When Iwas learning how to walk,I failed for like a thousand times because it was so hard for me.But now,look at me.I could walk on my own!”
Hearing Jimmy’s words,the girl gradually stopped crying.She turned her eyes aglow and murmured a thank you.The father was both astounded and grateful.Moved by his brother’s words,Tommy hugged him firmly in arms.After witnessing all these,Paul’s eyes twinkled with pleasure.Love can be infectious,so alwaysremember to pass on the act of kindness to someone else and make the world abetter place.
【設計說明】此環節讓學生借助討論的形式進行發散性思維,進行推理、預測,梳理寫作思路。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發揮創造性思維,運用本堂課所學的文本邏輯結構和語言知識完成續寫。
在本堂課中,教師以課外美文為載體,旨在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興趣、學習語言,并在理解情節、欣賞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領悟文章中的哲理和精神內核。可見,教師可以恰當選用資源,合理補充學習素材,努力做到深化主題、挖掘文化內涵。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成效,同時也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教師應該創設不同的閱讀任務,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將自主研讀和小組合作相結合,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思維品質。因此,在本堂課中,筆者首先通過思維導圖,讓學生清晰地看到信息之間的層次關系,強化他們的邏輯性思維;其次,通過對描述性詞塊的理解和分類,鍛煉學生重新組織、建構、歸納信息的能力;再次,通過問題鏈設計,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層次挖掘文本中的信息,辯證地看待故事的內涵,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單靠“念”和“背”,思維只能停留在記憶層面,語言能力的發展只能局限在記憶和模仿層面(劉璐霏2017)。因此,教師應該嘗試創造情境,讓學生利用所學語言和結構,做到學用一體,促進思維發展。在本堂課中,一方面,筆者精心挑選了肢體語言、形容詞、面部表情這三類具有代表性的詞塊來豐富學生對于情感的表達。詞塊的理解和分類,有助于學生在續寫中沿襲作者的寫作風格,也較好地在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之間架起了橋梁。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討論發散思維,得出續寫中要延續pass on the act of kindnessto others這條主線的結論。通過這兩個方面的鋪墊,學生可以在課后創造性地完成讀后續寫。正是有了基于語篇、深入語篇、超越語篇層層深入的設計,才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融入活動之中,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姚軍2017)。
課堂活動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本課例中,教師嘗試以美文閱讀為中心,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理解故事情節,通過詞塊理解和分類強化描述性語言,通過問題鏈挖掘故事內涵,最后通過以讀促寫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從而促進學生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