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 麗 ,徐少華 ,王 品
(1.遼陽市勤誠土地開發服務有限公司,遼寧遼陽 111000;2.遼陽市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遼陽 111000)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關系到十幾億人吃飯的大事,必須保護好,決不能有閃失。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耕地后備資源不斷減少,土地開發整理是維持我國耕地動態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中難以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雖然我國在土地整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已經小有成果,但依然有很多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我們要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來獲得經濟的發展,因此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兼顧生態保護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范圍內,通過一些方法對土地的原有性質進行整理和改造,包括改善不合理的土地結構和布局,科學進行土地整理,從而達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維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實現土地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
我國土地整理從整理主體角度大體可分為四種形式:①農民自發開發整理;②鄉村集體組織開發整理;③地方政府土地開發項目;④由專業機構進行土地開發整理,目前我國有一些專門從事土地整治項目的企業,為政府指定的項目進行土地整理工作,這些企業在土地整理過程中不僅資金有保障,而且土地整理中具有設計、施工、驗收、移交為一體的特點,它們相對專業性強,并且能夠嚴格按照國家政策標準進行設計和實施。
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確保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質量有提高。到2020 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 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于15.46 億畝,確保建成8 億畝、力爭建成10 億畝高標準農田,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提供資源保障。
土地開發整理是目前實現占補平衡的重要措施,通過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實施,保證補充高質量高數量的耕地。
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經過科學設計和統籌分析會影響該區域的水資源分配,而且容易造成水資源污染,尤其是涉及水利水電工程會對水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如果在流域上方建設蓄水工程,大量的水資源會被堤壩截留在上游,由于流域下游的水資源無法通過徑流補給,原有的水系結構將會被嚴重破壞,區域的水資源分配和耕地用水極易產生矛盾,從而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
目前的水利和水電工程對水環境的保護技術還不夠完善,不能有效處理土地整理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在建設水利設施的過程中,會對土地整理過程中的水系結構造成破壞,因此需要對耕地和水利水電資源進行完善和處理,保證對水電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使用。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大部分是將未利用地改造成耕地,農業化生產使得農村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同時對自然的土壤環境的破壞也極為嚴重,首先喪失了對原有植被的保護,使得原有的土地水源涵養系統變得極其脆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影響山體的穩定性。
與此同時,農業施肥和使用農藥將對土壤結構造成影響,污染土壤環境。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指因土壤污染導致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作物生長或土壤環境受到不利影響。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指農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該值的,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農作物生長或土壤生態環境的風險低,一般情況下可以忽略;超過該值的,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農作物生長或土壤生態環境可能存在風險,應當加強土壤環境監測和農產品協同監測,原則上應當采取安全利用措施。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制值指農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過該值的,食用農產品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等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高,原則上應當采取嚴格管控措施。
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對農村地區的植被和荒地進行處理。對荒山的開發和管理提高了農村土地的利用率,但對農村土地的整理會使農村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壞,進而打破區域的生態平衡,植被遭到破壞后,會使在原有植被中生存的生物失去棲息環境,進而對物種的豐富度也造成影響[5]。加之森林植被被砍伐,生態系統失去原有的恢復能力,越來越多的生物滅絕,生物多樣性降低。自然生物越來越少,自然景觀也逐漸被人造的景觀代替,并且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
在土地開發整整前,應首先做出整體評估和可研報告,確保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其次完善規章制度對從業人員進行約束和管理。土地開發整理對水文、土壤、地質結構、地下水質和儲水量、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對可能造成的水體污染、土壤污染進行評估。同時,應對環境保護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如果土地整理開發對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必須重新對土地整理項目進行研究,找到可以同時兼顧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方案方可繼續實施。值得重視的是應將土地整理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強制性指標來規范土地開發整理。
土地整理可以改善耕地質量,耕地質量又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農業化的發展。因此需要對農耕用的土地進行適當保養,改良其酸堿性,疏松土質,使其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應將先進的科研成果和生物改良土壤等技術應用到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中,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對農田的防護,適時對農田進行物理或化學防護,對害蟲和爭奪農作物養料的雜草進行處理,提高耕地的質量。在開發和整理土地的過程中,要統籌兼顧人們的飲水問題、水資源的供求問題和水資源的浪費問題。對于人們的飲用水,一定要保證其安全性,避免給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還要運用多學科多領域的技術手段保證水生生物的安全,進一步保障自然生物的多樣性。
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土地整理工作,都要做好從業人員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宣傳工作,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避免對水資源、土壤和生物多樣性等成不可逆的破壞。在農田擴建時,應確定科學的土地整理方案,避免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并且利用科學手段提高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加強土地開發整理的全程監管也是一種重要的手段,這需要由地方政府主導,在充分考慮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基礎上,選擇引導專業的土地整理企業進行項目實施。在土地整改后,后續的保養和耕種工作都離不開耕種人員,因此要提高耕種人員的基本素質。做好保護環境的宣傳工作,讓人們深刻認識到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性。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轉變補充耕地方式,著力通過土地整治建設高標準農田補充耕地,嚴格控制成片未利用地開發,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確定土地整治重點區域。
土地平整工程和土壤改良工程。通過外運客土增加部分耕地有效土層厚度,對新增耕地增施有機肥、翻耕,改良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及修筑田埂,滿足作物生長需求,所以土地開發整理應該遵循如下原則:
(1)統籌兼顧,立足全局。綜合考慮土地開發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從實際情況出發,綜合考慮資金和水土資源狀況,量力而行,合理確定地塊土地開發整理的方向、各項工程的規模及其布局。
(3)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礎設施。為節約資金,為保護環境爭取最大效益,充分挖掘原有水利、道路、電力以及其他農業設施的利用潛力。
目前我國土地整治項目多由施工單位實施,很多施工單位沒有相應的資質,專業人員短缺,施工方案不科學,不能嚴格按照國家政策標準實施,對方案設計、施工驗收的標準不夠嚴格。建議地方政府將土地整理項目交給專業的土地整理企業進行實施,并結合地區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具體標準,在項目進行的全周期內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確保土地整理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最大化。
本文簡述了土地整理的內涵和土地整理的類型,分析了土地整理中存在的對水、土壤、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針對這些問題從政策、技術、意識和政府引導四個層面提出相應的對策,達到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良性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