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財勇 權明明 鄧 蒙
1.重慶市忠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洋渡鎮站,重慶忠縣 404339;2.重慶市忠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烏楊街道站,重慶忠縣 404330
牛流行性感冒簡稱牛流感,中醫多稱時疫感冒或撮腳瘟,是牛流感病毒侵入牛體而引發的一種急性、熱性、全身性傳染病。感染牛以高熱、畏寒、呼吸急迫和消化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短暫,經治療后大多數牛都能康復[1]。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春季和秋季發病較多,這可能與寒熱季節交替導致動物免疫力下降有關,特別是在氣溫急劇下降時,牛群很容易暴發此病[2]。病牛和隱性帶毒牛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呼吸道傳播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方式,也能經污染的飼喂器具、手術工具、針頭以及吸血性昆蟲而傳播。各種應激因素對本病有促發作用,如氣溫突變、飼料更換、營養不良、長途運輸、使役過重、長時間斷水、暴力驅趕、飼養員變更以及飼喂不規律等,可造成機體抵抗力出現暫時性下降,流感病毒乘虛而入,侵入機體。不同性別、品種和地域的牛均可發生,呈世界流行,但不同地區感染的病毒毒力有差異。體質瘦弱、有寄生蟲感染、年齡偏大的牛最易感。
病牛體溫升高,以微熱為主,一般39~41 ℃,個別感染嚴重的牛能達42 ℃以上,機體畏寒怕冷,耳朵耷拉,皮溫不整,結膜潮紅,眼睛流淚,鼻孔干燥,經常流出漿液性或黏液性鼻涕,嚴重的轉為化膿性鼻液,采食量下降,反芻功能減弱,四肢無力[3]。根據具體病癥,臨床將本病分為以下3 種類型。
風寒型主要發生在冬季,是由于受到寒邪侵襲而引起,病牛表現鼻頭、耳尖和四肢部位發涼,精神不振,鼻涕為透明或稍帶渾濁的清鼻涕,咳嗽較多,糞便稀薄,帶有泡沫,排便次數減少,氣味惡臭,小便黃短,可視黏膜發紫發紺,病牛虛弱,喜扎堆,全身發抖。
風熱型主要發生在炎熱季節,病牛身體發熱,怕風,鼻鏡干燥潮紅,精神不振,經常昏睡,鼻孔流出渾濁粘稠的黃色鼻涕,四肢軟弱,渾身疼痛,經常獨自臥在一角,偶發咳嗽,后期開始有氣喘,大便干結,小便赤黃,口色發紅,舌苔黃而膩。
除了風寒型和風熱型之外,還有一種風濕型,本型表現全身發熱,鼻孔流出清鼻涕,偶爾出現咳嗽,行走拘束,四肢有拐痛,嚴重的還會出現腳不著地,不敢開步,放牧牛群很容易掉隊,臥地時難以起立,大便干結,舌苔發白。
由于流感病毒變異非常快,且血清型眾多,不同地區感染的毒株類型有差別,故目前還沒有商品化的疫苗。對于經常發生本病的牛場,可提前使用中藥清瘟敗毒散、雙黃連口服液、荊防敗毒散等進行預防。本病流行的季節一定要加強牛場的管理,嚴格控制牛群的飼養密度,特別是春秋季節務必保持牛舍的通風,運動場地面要干燥,天氣突變前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已經有癥狀表現的牛及時隔離,單獨飼喂,適當增加青綠飼料的比例,提高抵抗力。所有進入牛場的車輛和人員都要進行消毒,特別是從疫區來的人員,盡量不在場內接待。養殖場員工盡量不去牲畜交易市場或屠宰場,定期對員工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便于第一時間發現病牛。加強飼料的管理,發霉變質的飼料禁止飼喂,飼喂時堅持先喂草料、后喂精料的順序,遵守少喂勤添的原則,保障機體的健康。
本病可通過西藥和中藥2 種方法治療,西藥以對癥治療為主,中藥需要通過辨證施治進行用藥。
目前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能夠治療本病,利巴韋林、奧司他韋等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療效,但不可用于食品動物,防止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只能通過對癥治療來緩解癥狀。體溫持續升高的牛可注射氨基比林進行退熱,同時使用硫酸頭孢喹肟注射液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鈉進行抗菌和消炎。抗菌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疾病期間出現繼發感染,而地塞米松磷酸鈉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使用西藥治療時,由于藥物可殘留在機體中,需要一定時間才能代謝完畢,故治療后一定遵守藥物的休藥期,選擇合適的屠宰時間,防止出現藥物殘留而影響肉制品安全。
中醫治療以疏解外邪、宣通肺氣為主,同時需要根據發病的季節和具體臨床表現進行辨證施治。對于風寒型感冒以宜祛風散寒為主,代表方劑有麻黃桂枝湯;風熱型以辛涼解表、清肅肺熱為主,代表方劑有麻杏石甘湯(加味方);風濕型則以解表祛風和化濕為主,代表方劑有祛風化濕湯。麻黃桂枝湯具體方劑為:麻黃25 g、桂枝20 g、羌活30 g、防風30 g、當歸30 g、陳皮30 g、木香20 g、砂仁15 g、細辛15 g、蘇葉30 g,配合適量姜、蔥為引藥,共煎水內服。麻杏石甘湯方劑(加味方)為:麻黃20 g、杏仁30 g、石膏60 g、甘草15 g、瓜蔞30 g、紫蘇30 g、陳皮30 g、大黃60 g、葶藶子30 g、板藍根30 g,煎水內服。祛風化濕湯為:板藍根95 g、貫眾95 g、蒲公英125 g、蔥白125 g,共搗碎,加水內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