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澤 王鳳劉
1.云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昆明 650201;2.云南省賓川縣畜禽良種推廣站,云南賓川 671600;3.云南省賓川縣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賓川 671600
賓川縣是大理州奶源基地之一,奶業的發展對促進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國家大力扶持發展奶牛產業政策措施推動下,賓川縣實施了奶牛機械化擠奶站建設項目、奶牛良種補貼項目及奶牛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全縣奶牛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曾先后建立奶牛養殖小區1 個,奶牛標準化養殖場1 個,逐漸形成了以賓居鎮飼養為主的奶牛產業發展格局。2019年,全縣奶牛存欄2 242 頭,鮮奶產量7 601 t,產值2 280 萬元。規模化條件下的奶牛養殖業在追求快速、效益、經濟的前提下,也存在一些問題。疾病多發是奶牛養殖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1],若疾病治療不及時、不恰當,將損失嚴重。因而了解奶牛疫病防控現狀,提高防控水平具有重要意義[2]。
動物疫病防控管理部門為賓川縣農業農村局,縣級設有畜牧獸醫與漁業管理股、賓川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賓川縣動物衛生監督所等股室(站、所、中心),鄉鎮設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獸醫組10 個。為深入推進獸醫社會化服務改革,2019年在每個鄉鎮分別成立了動物防疫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主要開展政府購買的獸醫社會化服務,包括強制免疫、產地檢疫、疫病監測等。2019年,全縣從事畜牧獸醫人員共192 人,其中:縣級有29 人,鄉級有57 人,村級有106 人,有健全的動物防疫機構,為全縣動物防疫工作正常開展奠定基礎。
在國家、省、州業務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全縣10個鄉鎮先后完善了辦公、冷鏈等設施建設,縣級獸醫實驗室也于2017年通過了省級驗收,能夠開展常規動物疫病的血清學檢測工作。但由于沒有專職的實驗室檢驗人員,加之經費短缺,目前實驗室只開展了簡單的疫病免疫抗體檢測,而疫病診斷及檢驗還未開展。
近幾年來,為切實加強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賓川縣采取有力措施,扎實開展防控工作。一是加強領導,周密部署。認真落實省、州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會議精神,及時召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會議,安排部署防控工作,縣、鄉(鎮)簽訂動物防疫工作目標責任書,明確防控目標和責任,為有序開展動物防疫工作奠定堅實的組織保障。二是扎實開展動物集中免疫工作。按照“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的原則,組織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人員開展春季和秋季動物集中免疫工作,特別是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做到應免盡免,不留死角。三是開展動物疫病監測。根據省、州業務部門下達的監測任務指標,認真開展動物疫病采樣送檢和血吸蟲病、奶牛結核病、奶牛布魯氏菌病監測工作。因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全縣連續5年未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全縣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盡管國家出臺了一些加快奶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鑒于飼養成本投入大、飼養管理技術落后及疫病防控風險大等因素,全縣奶牛養殖仍以千家萬戶散養為主,飼養管理差。截至2019年底,全縣達到規模養殖場備案條件的僅有1 戶,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程度低,這樣的養殖方式增加了疫病防控的難度。
通過多年的努力,雖然大部分養殖戶接受了政府每年開展的春秋兩季防疫,積極配合做好畜禽的免疫預防工作,但是這種“打過預防針就萬事大吉”的錯誤思想依然存在。因此,在飼養過程中,忽視了日常的飼養管理細節,缺乏防疫意識,特別是存欄量在50 頭以下的養殖戶,飼養環境差,飼養區沒有建立消毒設施,外來人員隨意進出,疫病傳入的風險較大。
由于受體制因素制約,縣、鄉兩級動物防疫機構近20年未招錄大中專畢業生,從事動物防疫人員平均年齡在45 歲以上,人員結構老齡化嚴重,滿足不了新時期動物疫病防控形勢需求。
經過多年的努力,縣級獸醫實驗室及冷鏈設施已配備到位,具備了動物疫病實驗室檢測條件。但是,由于無專職實驗室檢驗人員,加之無實驗室運轉經費,導致實驗室診斷及檢驗工作難以正常開展。
進一步完善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動物防疫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的運作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人員的技術培訓,選派年輕骨干到省州業務部門學習動物防疫新知識、新技術和實驗室檢驗技術,充實實驗室的技術力量;進一步加強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隊伍建設,通過技術培訓、人才引進等手段不斷提高動物防疫隊伍的素質和防控水平[3]。
搞好牛場牛舍環境衛生,環境衛生的好壞與疫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奶牛舍、運動場及用具保持清潔、干燥[4]。每天清除奶牛舍、運動場的糞便及污物,將糞便及污物堆積發酵并做無害化處理。合理調配日糧中各種飼料的配比,保證能夠對生產奶牛用全價飼料飼養,奶牛的飼草保持清潔、干燥,不能用發霉的飼草、腐爛的糧食喂養;飲水也要清潔,不能讓奶牛飲用污水和冰凍水。同時,應當清除奶牛舍周圍的雜物、垃圾及亂草堆等,填平死水坑,認真開展殺蟲滅鼠工作。做好引進牛只監管,新引進的牛必須持有法定的檢疫合格證明,并嚴格執行隔離檢查檢疫制度,確認健康后方可入群[5]。規范擠奶操作,擠奶前后一定要清洗乳頭,防止引起繼發感染乳房炎[6]。
這對規模養殖場尤其重要。在養殖場門口要設置消毒設備,讓外來人員能夠有效進行消毒;有條件的地方還要在出入口設置消毒池,對出入車輛進行消毒;定期對牛舍及周邊環境進行消毒和日常處理,從而防止環境污染[7]。
建立奶牛健康管理制度,實行1 頭牛1 個標號,一一對應,建立管理檔案,詳細對每頭牛的疾病情況進行監控和處理,從而做好疾病防控工作。一是定期開展奶牛“兩病”,即結核病和布魯氏菌病的監測,一旦檢出陽性奶牛,嚴格執行染病相關條例,對陽性奶牛進行撲殺[8-9]。二是加強疾病預防和控制。養殖過程中樹立“防重于治”的思想,根據當地疫病發生情況,制定系統的疾病預防接種計劃,嚴格執行傳染病相關條例;定期進行體內外驅蟲,防止寄生蟲的感染。三是開展疫病監測。定期開展對奶牛生產危害較大的疾病監測(如口蹄疫、乳房炎等),及時掌握奶牛群體的健康狀況,以便及時預防和淘汰病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