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農業農村局,陜西商洛 726000
換料應激是家禽養殖生產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現象,通常以群發的形式出現,發病雞短時間內可出現腹瀉、料蛋(肉)比上升、蛋品質下降等癥狀,嚴重影響生產性能。本病在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發病率顯著上升,多由飼料廠復工延遲、物流不暢通而引發,給養殖場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換料應激在家禽養殖過程中非常普遍,如飼養白羽肉雞的養殖場,一般全程至少需要飼喂1 號、2號和3 號料3 種飼料,不同料配方是根據雞的生長發育特點而設計的。按道理來講,不同料進行接力更替時,換料過渡期至少需要3 d 以上,第1 天老料降25%,用新料替代;第2 天老料降低50%,用新料替代;第3 天老料降75%,用新料替代;直到第4天再完全使用新料。這種逐漸更替的方案,能避免雞群因突然換料而導致胃腸道不適應,如果沒有做到逐步更替,而是突然將飼料更換,就會出現腸道換料性應激。
換料分為程序性換料和被迫性換料2 種。程序性換料是隨著雞日齡的不斷增大,根據不同階段的生理特點及機體營養需求而進行的換料,如蛋雞一生中從雛雞開始一直到產蛋期,大致劃分為雛雞料、青年雞料、產蛋期料等,而每個時期又有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細分,不同時期飼料的營養配方不同,程序性換料是雞場客觀正常換料的現象[1]。被迫性換料大多是由于非主觀能控制的因素而導致的飼料更換,如進入2020年后,由于我國出現了新冠肺炎的疫情,各地在做防控措施的同時,無形中對養雞業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很多地區由于飼料廠復工延遲、物流停運、封村封路等原因,致使很多雞場出現“斷糧”現象。為了能維持飼料供應,很多養殖場從不同渠道和途徑采購飼料,導致到手的飼料品牌不一、成分有別,更有甚者還可能碰到不良商家而購買到劣質飼料。這種就屬于因不可抗力的非主觀因素導致的被迫性換料,這種換料方式很容易導致應激。
肉雞發生換料應激后,最主要表現是糞便性狀改變,正常的糞便為棕黑色、成形,換料后第2 天馬上就變為棕黃色的稀糞,里面含有大量的未完全消化的飼料顆粒,即所謂的“過料”現象。雞群整體精神不振,活躍度下降,雞舍空氣質量差,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含量上升,這是由于糞便中的飼料在體外被有害菌發酵的結果。有害氣體對呼吸道黏膜造成刺激,雞群就很容易繼發呼吸道病,肉雞20日齡時的呼吸道炎癥多與換料應激有關。
蛋雞發生換料應激后,主要表現采食量下降或不變,糞便不成形,有過料現象[2];蛋品質下降,蛋重減輕,蛋殼變薄,破蛋率升高,產蛋率下降,糞蛋、畸形蛋、小蛋、沙殼蛋增多;有些雞還會發生輸卵管炎,蛋殼表面帶血。如果短時間內頻繁更換飼料,會嚴重影響雞群的生產性能,久之還會導致貧血、營養不良等,嚴重的還會繼發感染。
防控本病必須加強養殖場的管理,飼料中添加微生態制劑和酶制劑,從而提高飼料消化利用率,避免本病的發生。
安排專人進行料庫管理工作,對不同階段的料設置安全庫存,低于安全庫存時立即采購。盡量選擇有供貨能力的品牌飼料廠家進行合作,有些小型飼料廠雖然有價格優勢,產品也合格,但產能欠缺,供貨能力有限,有時可能會出現斷貨現象,不推薦合作。同一批次的雞盡量使用同一個廠家的飼料,不建議中途更換。對于程序性換料,換料時一定要逐步過渡,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逐漸減少老料的量,增加新料比例,過渡期肉雞建議3~4 d,蛋雞進入產蛋期后建議5~7 d。換料期間務必注意觀察雞群的糞便,有異常緊急處理,發霉、變質、過期的飼料禁止使用。
換料應激在預防時可在飼料中加入微生態制劑,微生態制劑中含有益生菌成分,對腸道微生態體系有較好的調理作用,能促進飼料的消化,減少腸道應激[3]。目前,市場上使用較多的益生菌種類有植物乳桿菌、乳酸乳球菌、糞腸球菌、屎腸球菌、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釀酒酵母菌、凝結芽孢桿菌和丁酸梭菌等。我們推薦使用家禽專用菌種,尤其是含有乳酸菌類的產品,因乳酸菌是定植菌,進入腸道后能長期粘附在腸黏膜表面,相比其他種類的“過路菌”,效果更好。
除了微生態制劑外,飼料中最好再加入一些酶制劑,特別是含有淀粉酶、蛋白酶、肽酶等成分的添加劑,這些酶能夠幫助玉米、豆粕、雜粕等更充分地消化和分解。由于飼料無論怎么變更,其中的能量、蛋白、脂類、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成分的比例還是大致相同的,只要進入腸道后在酶的作用下能加速降解和利用,就能降低應激反應。酶制劑中的酶和消化道中本身機體分泌的酶共同作用,達到提高飼料利用率的目的,尤其是對于換料后小蛋、破殼蛋、畸形蛋、糞蛋等多的雞場,更需要使用酶制劑來解決。